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易》较早提出了"一阳一阴谓之道"的著名论题,这是对《周易》这本古经中包含的阴阳哲学的高度概括,而《周易》中的婚姻思想,即是以乾坤交泰,阴阳二气相感为基础,但又参考了许多因素,比如说年龄等因素,并非止于身体本能之欲望,本文以《周易》中说阐述阴阳相辅相成思想为切入点和基础,简要分析了《周易》中体现的求婚、订亲、迎亲等场景,此外还分析了对偶婚、抢夺婚和姊妹共夫等婚姻风俗现象。  相似文献   

2.
《周易》作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有着丰富的养生思想.要坚持"损益之道",追求阴阳平衡,一方面要"惩忿窒欲",另一方面要"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具体来讲,一是要养身,即"慎言语,节饮食";二是要养心,即"惩忿窒欲",心平气和;三是要养德,即"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仁者寿".这些思想对今天的人们养生或对建设健康中国来讲,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周易》之美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体、修辞等形式层面确认了《周易》之美学价值,从《周易》内在的美学思想来看,《周易》具有生命美学之精神、中和美学之要旨以及忧患与乐观并存的伦理化人生审美态度。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要搞好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我们必须结合《纲要》课程的特点,构建"1+1+5"教学模式:强调一个性质和功能:思想理论课性质和育人功能;遵循一个原则:"要精、要管用"的教学原则;优化五大教学方法。这一模式大大改善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随着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亚洲部分国家在发展本国生产力的同时,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周易》作为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理念对当代亚洲的生态发展和环保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如下:"取之有节,用之有度"的节度思想;"因地制宜,审时度势"的应变思维;"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忧患意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共生理念;"天人合德,和衷共济"的"太和"观点。启示亚洲各国彼此之间要携手合作、互利共赢,树立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发展观,真正做到"天人合一",为创建"和谐亚洲"的美好繁荣局面而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周易》则无愧于中华文化之根源,它不仅仅是一门阐述自然、社会和人类思想一般规律的哲学,更是一部囊括了大千世界各门类的百科全书.周易的思想和见解,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科技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周易理论在各行各业也有极大的应用价值.本文简单阐述它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对我们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易》教作为“六经之教”之一,是孔子和其他先秦儒家王道教化的重要手段,是儒家思想体系建构的形上根据,是儒家通过总结《周易》的政治、学术、社会功能等而提出的重要概念。先秦《易》教作为数千年《周易》教化传统的发端,在长期传播和接受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等,不但对儒家、道家等诸子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汉代及其以后的思想、学术等也有重要的范式作用,对当下的传统文化建设和对外文化交流等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周易》是中国文化和哲学的源头,要了解中国文化和哲学的特征,必须研究《周易》。历代学者都为《周易》作注释、解读,五四后特别是近年注译和硏究著作形成热潮。除算卦和应用、演绎之类以外,这些著作都属注译类,力求还原《周易》原貌,讲出其真思想、真精神。但要进一步推进《周易》的研究,需要对注译类的范型做一剖析、检讨,评论其得失,并提出新的研究和注译方法。《周易》许多卦是有主旨或中心的,必须把握卦的主旨和义理,才能对卦、爻辞有恰当的了解;而在揭示卦的主旨和精神方面,《大象》是最值得重视的。研究和注释《周易》,应以《大象》为启示,将卦、爻辞的义理意象注解出来,既扬弃王弼的方法,也扬弃高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重点分析了陈鑫的传统体育养生理论,认为陈鑫穷其毕生精力探研陈式太极拳的价值和作用,对陈式太极拳的传统体育养生观具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了保持身体康健必须要进行动静结合的身体活动锻炼的运动观;以阴阳辩证思想为统驭,调节人体运动与自然"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的一种大系统、大整体平衡的辩证调养观。不仅强调了物质、哲学层面"气"的培养,更加注重"气"之伦理道德层次养练的气养观。另外陈鑫摘录大量《内径》经络学说的图解,为太极拳气血劲力缠丝运行原理找到权威的理论依据。强调练拳始终要以意识支配气血周流全身,以达到"培其本原","身本强壮"的目的。系统梳理陈鑫的传统体育养生观,不仅对陈式太极拳的理论建设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今天陈式太极拳健身运动的推广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反映周朝不同时期思想文化的《周易》与《诗经》,在对待女性这个问题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诗经》无疑承继《周易》,不过,《诗经》收集的反映西周晚期以来的诗歌,对女性束缚之严厉,比《周易》有过之而无不及。由此也可以得出一般结论:即在男权社会较为稳定,男人们管理社会游刃有余时,就会对女性待以宽容;相反,在社会...  相似文献   

11.
《桃花扇》的构思受到《周易》文化的深刻影响,这从孔尚任特意写成的《桃花扇纲领》的表白中就可以看出。但鲜有论者对此给予充分重视,甚至不以为然。从《周易》的假象见义、"中正"思想、名小旨大、审微思想、阴阳对举等五个方面分别考察《桃花扇》的人物设置、道德评价、不奇而奇的构思、强烈的忧患意识、独创的天然对待法的影响,可揭示孔尚任借阐发《周易》之义理达到"有益于经济,有益于人心"的用世苦心。  相似文献   

12.
2004年秋,我有幸忝列赵逵夫先生门下攻读博士学位。先生给我们开设了"先秦文学思想"和"文学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两门课,其宏阔的视野和新颖的见解极具震撼力,听后有茅塞顿开、如饮甘醇之感。2005年春,先生主编的《先秦文论全编要诠》(以下简称《要诠》)初稿已成,我们上课时曾阅读并讨论过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3.
《周易》所体现的哲学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精神。《周易》六十四卦中有许多卦或明显或含蓄或全面或从某一爻体现了一种积极的“退”的哲学精神,比如用九、遁卦、谦卦,以及《需》卦、《讼》卦、《师》卦、《否》卦等卦中的某一爻。周易中一些卦的卦序安排也体现了一种“退”的思想。“退”的涵义丰富,《周易》阐述得详细而全面。  相似文献   

14.
刘熙载"美在本色"论从三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刘勰的美学思想:利用《周易》"白贲"昭示的回归自然论证艺术美在本色,在立论上和刘勰遥相呼应;强调情志的真诚性,要求作者情感真实而不虚伪矫饰;重视艺术形式呈现的自然性,主张在创作上既精心锤炼而又不失自然本色。  相似文献   

15.
《周易》古经有两个难解之谜:一个是《周易》古经的卦序(今本卦序)是怎么排列出来的.它要表达什么思想?另一个是《周易》古经卦爻辞是如何编纂出来的,六十四卦卦爻辞究竟在讲些什么?可以说.这两个问题最少困扰了人们两千余年.因为至少从汉代起人们对这两个问题就已不甚了了。汉代易学家尽管坚持了以象解《易》的思路,但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仍然非常不能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6.
《周易·大象传》作为《周易·易传》的一部分,含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内容,这些思想内容是《周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个人和民族的基本精神和基本道德观,治国理政、经世致用的社会政治观,以明罚慎刑为主的法治观,以修德重行为主的人生观以及多样化的人生行为处世观等五个部分;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也存在一些封建性糟粕.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应邀参加湖南师范学院主办的《周易》研究学术讨论会,少长咸集,就宋祚胤教授《周易新论》一书若干新的观点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畅所欲言,获益匪浅。几天的切磋琢磨,深感《周易》的研究自春秋以来,千百家言,见仁见智,至于近代仍无定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达,有的问题反愈近玄虚。究其实,研究方法之种种流弊,实有深刻检讨之必要。今择其要者列之,一见研究方法之重要。  相似文献   

18.
周易是最早讲出"天人合一"思想的一部经典。虽然它有形成、发展的过程,但是它的源头不是别的,就是伏羲画卦。在伏羲画卦的原始周易中蕴涵了深刻的哲学思想,这就是"天人"之学,更确切地说是"天人合一"之学。由"生殖崇拜"产生阴阳观念,再加以符号化,这便是伏羲画卦的基础。从"原始生殖崇拜"到"原始阴阳"观念,再到符号化,是一次抽象,是人类意识的的飞跃。从阴阳符号的组合到八卦的制造则是伏羲的一大创造;从原始八卦到周易系统的形成,是后圣的工作。从《周易》到《易传》是周易思想的发展和完善,整个过程是漫长的又是顺理成章的,由此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即生命整体论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合一"论。从源头上研究周易,就有这样的作用。安志宏先生这样做了,这是他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保生要录》一书,系宋代司议郎蒲虔贯所撰写,全书共分为“养神气”、“调肢体”、“论衣服”、“论饮食”、“论居处”、“论药食”等六门。这是一本择要选录前人养生经验及有关著述的专书,故名《保生要录》。  相似文献   

20.
鄙人读的有关《周易》的这本书是周振甫译注的《周易译注》。关于《周易》名称的含义,周振甫先生研究,赞同"《周易》之周是代名"之说,即西周朝代。赞同"易的取名本于变易"之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