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应物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淡美,它是理想与现实、用世与退隐的矛盾统一体,“淡”是这种矛盾的折射和显影,而儒家的仁政思想则是这种淡美风格内在生命力的底蕴。这种淡远冲和的诗歌美学风貌既有大历诗坛崇尚“高情远韵”这一普遍美学趣尚的影响,又显示着其独特的美学追求,他摒弃了大历诸子嘲风弄月藻饰空虚之病,走风雅真淳之道,从而使其诗淡而真厚,风骨内蕴,形成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影响的“韦苏州体”。  相似文献   

2.
《赠李司空妓》诗,《全唐诗》中初得此名,以为刘禹锡赴扬州大司马杜鸿渐宴,席上赋此诗。此与唐人范摅《云溪友议》中所载同。然唐人孟棨在《本事诗》中却言此诗乃刘禹锡罢和州回京后赴李司空宴会时所作。二书所载,大相径庭。入宋后,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又衍生出韦应物赴杜鸿渐宴会时作的说法。此后,该诗的记载虽层出不穷,然大抵沿袭此三种说法。细考之,此三种说法不仅自相抵牾,且均与史实不符,不能成立。此诗很有可能系后人伪作,托名刘禹锡(或韦应物)而已。  相似文献   

3.
韦应物的诗歌创作,自汉魏六朝入手学起,在学习、继承汉魏古诗真率自然的艺术精神,质朴浅切的表现手法以及六朝陶、谢之家数,“晋宋诸公之佳致”的基础上,上追先秦风雅之源,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寄托手法和雅正中和精神;下承盛唐王、孟之绪,继承了王维、孟浩然诗歌的气度胸怀、意境风格以及某些写作技法,形成自成一家的“韦苏州体”,在诗歌的风格意境、题材主题、表现手法以至语词警句诸方面,对后世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以往的各种训练和运动生理理论中,通常只提及“正”、“负”两种效应。但训练实践要比预想的更复杂,训练只注意避免“负”效应,并不能确保训练取得预想结果。因为训练中除“正”、“负”效应外,还有极易被忽视的“正、副作用”。这种“副作用”不仅易被忽视,而且因被传统的训练效果“迁移理论”证明有用而被掩盖,干扰着我们的训练方向而不为人知。认识这种作用的存在和危害性,并在训练中尽量避免,可使军体训练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5.
韦应物诗中屡见的李儋无锡,究竟是一人抑二人,今人的说法亦不一致。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及韦诗的辨析,李儋元锡应为二人。李儋字幼遐,元锡字君贶,皆为应物的诗交好友。  相似文献   

6.
1935年11月,归隐军阀孙传芳在天津居士林被施剑翘枪杀。这场复仇奇案轰动了全国,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众多媒体同情并塑造了施剑翘良好的形象,极大地引导了大众情感。在“法”与“情”的论争中,国民政府选择了民意所向的“情”的一面,施剑翘最终被特赦。“施剑翘案”是中国司法史上的大事,也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大事。该案表明近代媒体舆论力量的增强,也充分说明媒体导向容易左右大众情感。  相似文献   

7.
针对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受外语语言的“工具性”的冲击及“有用乃大”的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而被“边缘化”的现象,从英美文学课程与学生的专业学养、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论述文学“之用”,并在教学实践中提出相关的对策和方法,重点是以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凸显文学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中,猪八戒的“食”、“色”本性表现的淋淳尽致,猪八戒这一艺术形象也因此而深入人心。但是为何猪八戒就应该被赋予“食”、“色”特性呢?为何必须是被赋予了“食”“色”特性的猪八戒才应该出现在取经队伍之中呢?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猪“意象”的阐释出发,结合《西游记》文本的成文背景,或可探析与解答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中,猪八戒的“食”、“色”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猪八戒这一艺术形象也因此而深入人心。但是为何猪八戒就应该被赋予“食”、“色”特性呢?为何必须是被赋予了“食”、“色”特性的猪八戒才应该出现在取经队伍之中呢?笔者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猪“意象”的阐释出发.结合〈西游记〉文本的成文背景,探析与解答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福建霞浦等地发现的摩尼教科仪文书中,《借锡杖文》《借珠文》和《付锡杖偈》三篇科仪文内容与“目连”直接相关,与其相关的内容在其他霞浦文书中也有所见。“目连”传说原本诞生于佛教,流传范围广泛,后来又衍生出“血盆信仰”,并逐渐被道教和民间传统文化所吸收,形成了相关的科仪。是知,“目连”与“血盆信仰”在霞浦摩尼教文献中出现,这一方面说明摩尼教对佛道和民间文化的杂糅,另一方面也说明霞浦摩尼教已逐渐融入闽地的民间文化当中。  相似文献   

11.
以热力学为基础的水势的概念已广泛被接受,并应用于“大气——植物——土壤”系统的水分关系领域中。在教学中,“水势”概念的建立,对初学者仍视为“难点”,尤其是在此概念中水势高低的判断,值的“正”、“负”分析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发展并借助直观教学的图示法进行描述。然而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2.
梁静 《职大学报》2002,(3):49-50
“看”是男人的权力,“被看”是女性的命运。女性主义写作不甘于“被看”,勇于“观看”,终因构成“看与被看”秩序的历史真相和社会基础未有根本改变而进退两难。  相似文献   

13.
宋仁宗宝元元年“皇太弟事件”并非孤立的政治谣言,其与“阴附宗室案”“密乞废君案”有着内在的联系,党争是隐藏其间的主线。追溯“三案”始末可以发现《两朝国史》中更为丰富的范仲淹形象,也能看到范党通过人际网络塑造了一个不同于国史叙事的完美士大夫形象并深刻影响到南宋以来史家对史料的取舍。随着范仲淹形象抬升,“三案”被有意淡化,与之相对,吕夷简的历史形象则逐渐变得负面、单一。  相似文献   

14.
在唐五代到北宋的词体演进过程中,李煜词的变化引起后代研究者的注意,王国维甚至认为其词一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但是,李煜词并没有发生质变,其创作者身份仍是贵族。实际上,李煜词在词学史上的变化并没有被强调学养的宋人肯定与学习。只是到了词学昌盛的明清时期,因李煜的遭际与其词之凄艳绝美,日渐得到时人肯定与赞誉。  相似文献   

15.
龚海平 《阅读》2008,(4):38-39
“How are you?”与“How do you do?”是同学们比较熟悉并经常使用的英语日常问候语,翻译成汉语时多被译成“你好!”或“你好吗?”。然而,准确地说,“How are you?”译为“你(近来)好吗?”“How do you do?”译为“你好!”则更为贴切一些。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6.
“奇正”观念大概源于《周易》阴阳双构思维,最初被用于兵学,后被引入文论,终在小说批评领域中显示出丰富的审美蕴涵。在毛纶、毛宗岗父子等评点者看来,作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的《三国演义》,以“奇”为美、以“正”为本,既凭着对“奇人”“奇事”的书写以及“奇笔”运用取胜,又常常合乎正规常则。这种“奇正相生”观念体现的是中国古代“正经”传统的延续与发展,只有将“奇”与“正”巧妙结合,才能达到既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又依经傍史、符合正道的创作效果,实现小说审美与教化层面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7.
摘要:美国社会对“Physical Education”一词的解读和认识在经历了“Education of the Physical”(即“针对身体的教育”)和“Education through the Physical”(即“通过身体的教育”)两种阶段后,目前出现了第三种解读和认识,即“Education in the Physical”。为探寻“Education in the Physical”被提出背后的教育理念、社会背景和时代意义等,通过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印证法等,将“Education in the Physical”短语分解成三个部分分别进行解析,阐明了“Education through the Physical”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对人的影响程度和方式等问题,最后总结了“Education in the Physical”被提出的意义与进步,并抛出了三种中译方式供后续研究者参考。研究揭示了美国社会对“Physical Education”一词的解读和认识有着深刻的社会发展与时代变革背景。解读出了在“Education in the Physical”口号中蕴含的“全人教育”、关注精神层面的深刻意义和理念。研究结果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理念设定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诗言志”与“诗缘情”——古文论笔札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尧典》中“诗言志”的命题,应当是战国史官对前代观点和理论命题的追记。“诗言志”说中的“志”,其原初内涵应包括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后来,受“政教”观念的影响,才每每被解释为与“政教”相关、并符合其要求的思想或情感。“诗缘情”从“诗言志”而来,二者相客而非时立关系。但是,也不能认为“诗缘情”等于“诗言志”。“诗缘情”说既让人们重新看到了“诗言志”的原初内涵;更在“诗言志”说的基础上,使文学的“情感性”特征得到了明确。  相似文献   

19.
课堂观察作为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变革传统听课观念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教育研究方法,越来越多地被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所接受,并用于课堂教学研究。本文主要在探讨课堂观察内涵、发展及分类的基础上,对课堂观察实施过程中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对话”进行探讨,以期引起更多人对课堂观察中“对话”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基于话语生产理论,探索残奥会历史进程中,作为主体的残奥运动员的形象生成及演变。认为,在残奥会从古德曼的康复训练,到残疾人竞技运动的国际化和扩大化,直至与奥运会并行的过程中,残奥运动员被建构为受尊敬的 “凡人”、突破自身 “残疾局限性”的 “病人”和残奥会上的 “超人”。残奥话语体系的演变主导了残奥运动员形象的演变。建议通过社会学研究解构并重建残奥话语体系,消解旧有的残奥运动员形象;注重媒体在残奥话语传播中的特殊作用,塑造并传播更为真实的残奥运动员形象;以教育和休闲丰富残奥话语内涵,让残奥遗产惠及更多的 “凡人”,打造真正 “包容性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