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推进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教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时代特征的反映,是教育改革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以创新型人才作基础,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靠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实施在于创新型教师。文章在对创新型教师的内涵、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并同时探讨创新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对教育提出新的使命和要求,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在 创新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素质是关键。何谓创新型教师,如何培养创新型教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之 一。笔者仅就此问题与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3.
创新教育与创新型教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创新型教师是贯彻创新教育的主体。创新型教师应具备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以及时代需要的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4.
构建“双师型”高师教师队伍与教师教育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师院校办学理念调整的需求,是中小学(幼儿因)教师培训的需要.可以满足高师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加强高师与中小学(幼儿园)合作,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是创新教师教育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实施个性化教师培育工程,是实现教师教育振兴、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传统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着模式单一化、过程模式化、目标趋同化等问题。高师院校中"个性化教师"培育与成长的教师教育观,是建立在多元智能理论、因材施教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历史文化学说等理论基础上的。个性化教师的培育与成长应从倡导个性化的课程修习方案、提倡问题式的教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6.
教师教育是高师院校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保障。新时期,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教师教育改革政策文件,明确了教师教育发展方向和目标,赋予高师院校新的历史使命。高师院校可通过发挥教研室的引领示范,理论课程的优化调整,实践课程平台的搭建,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及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等举措,构建教师教育专业化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7.
高师化学教师教育标准示范实验室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化学学科发展和化学基础教育改革三大驱动因素基础上建设起来的教师教育实践场所。研究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模式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机制;课程结构体系;实习与实践模式;小班化教学实践体制;数字化标准示范实验室和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为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应用服务。  相似文献   

8.
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前提,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为建立一套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学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高校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加强教育理念的创新,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格局;加强柔性管理制度的创新,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加强主动实践精神的创新,推进创新能力培育的平台建设;加强教育方法的创新,造就德才兼备的创新型教师队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9.
人才培养要立足社会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学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要实现这些目标,高校必须创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了解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和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的特征,有助于改革和创新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高校要从转变教育理念、建设具有创新型知识的英语教师队伍入手,进行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采取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创建课外活动课程和激励机制,扩大学生实践创新机会,强化学生创新能力,使他们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0.
高校教师是高等学校教育活动的具体策划者、组织者、承担者。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的创新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探讨了创新型高校教师的主要特征,并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四条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课改"的稳健推进需要教育科研型教师的支撑。这种新型教师的养成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高等师范院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科研素质培养的结晶。本着"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科研中学会科研"的理念,高等师范院校应大力发挥教育科研素质培养的资源优势,推进教育科研目标、管理、意识、阵地的全方位下移,并积极探索对学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的有效模式。同时,这些改革思路进入教育实践的过程,也就是教育科研回归实践、科研权利师生共同分享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在21世纪新型人才的各种素质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核心。现有高师毕业生缺乏前瞻性和科学性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自身根本的特点和优势,这是导致其毕业分配的社会市场发生危机的深层原因之一。高等师范教育发展既要获得良好的生存状态,又要赢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状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高师教育改革的先决条件。提高对师范生的能力预期,自觉优化培养目标,在适应中引导社会人才市场需求是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实践着力点。构建和实施“协作互励模式”,优化办学环境,提高办学整体竞争力是高师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3.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定程度上说,教师的质量决定着教育的质量。目前体育院校教师存在着学缘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不尽合理的现状,因此,建设一支可持续性发展的教师队伍已刻不容缓。体育院校教师从构成上可分为学科教师和术科教师。他们各具特点,因而在促进其持续发展及专业化进程中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应通过完善教师准入制度、教师培训制度以及发展性评价制度来引导体育院校教师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利用四川省历年教育统计数据,通过数学建模预测教师需求量,指出西部地区教师发展面临着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需求减少,竞争加剧,高中教师短缺,职业教育教师发展滞后以及教师结构性矛盾突出,迫切需要调整其战略布局等问题。提出需求导向的培养取向、坚持开放混合型教师培养模式、建设教师发展学校、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及加强农村民族地区教师培养,实现不同层次教师均衡发展等西部教师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兴起,反思逐步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重视。我国也将反思性教学作为一项新的必备技能纳入到教师培养的进程中来。但是只对在职教师进行相关的要求和培养是无法满足新时代对于反思型教师的需求的,只有同时在未来教师培养模式中纳入反思性教学能力的培养,才能从源头上解决教师在反思意识与能力方面存在的障碍,缩短教师成长的周期。本文依托于《现代教育技术》师范类公共课,对未来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和分析,并据此提出了反思型教师培养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大专学历教师教育模式及课程体系建构的实验工作已开展多年,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同时存在诸多不足.大专学历小学教师教育专业设置应以高中毕业生为教育对象,学制三年,按小学课程门类分科设置相应的学科教育专业来培养专业教师.在课程体系建构上应该遵守五个基本原则,建立由公共综合基础课、专业主干课、教育类课、思想政治及职业道德课四部分组成的课程体系框架.同时加强教育实践环节,把教育实习由原来的6周延长为15周,以利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大专学历的小学教师.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教师教育的走向应当紧紧追随当前与未来中国发展的战略要求,体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适应社会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适应人才强国的战略要求。新型的教师教育体系将呈现出若干所高水平师范大学和综合大学当先导、一批师范大学为骨干、众多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各类院校及办学样构参与的新框架,凸显开放性、层次多校性特点。新型的教师教育呼唤着师范大学的转型,转型的基本目标应锁定在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和适应能力上;转型要纠正两个误区、防止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18.
六盘水市小学科学教师思想稳定,学历达标率高,但知识面窄,兼职多,专职少,教学效率低,教育科研能力弱。建议通过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完善培训机制等措施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素质.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综合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部分普通高校青年体育教师队伍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普通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存在着人数多、比例大、学历层次低、职称低、思想不稳定、流失较严重、业务能力发展不均衡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青年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教研室是高等学校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层单位。其作用发挥的好 坏,直接关系着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以首都体育学院的教 研室建设为典型案例,对新时期体育院校教研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 究与分析,并提出了从战略高度重视教研室建设、重视教研室主任的选拔与培养 、建立健全教研室管理制度和考评制度、加大教研室对青年教师培养的力度、增 强教研室主任全局意识和服务意识、构建和谐环境,加强教研活动,增强教研室的 凝聚力、加强教研室横向交流工作、适当提高教研室主任待遇的对策与建议。旨 在为体育院校的教研室建设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