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8 毫秒
1.
叶凯 《编辑学刊》2006,(3):26-27
21世纪,对于商业财经类杂志而言,目前的市场状况还停留在群"熊"割据的春秋战国时代. 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商业财经类杂志有近800种,在上海发行的就有300多种,处于一线位置的主要是<理财周刊>、<证券市场周刊>、<环球企业家>、<商务周刊>、<商业周刊>、<财富>、<环球财经>等20来种.虽然杂志种类很多,但是却没有一个能够成为公认的老大,或者说,没有形成品牌杂志,而且目标受众基本上还是以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来看待它们.从业绩与品牌资产方面来讲,这些杂志都没有得到读者的品牌认可.即使是国外的著名杂志--比如<福布斯>、<哈佛商业评论>等,在落地中国之后,同样面临着水土不服、消费者不买账的尴尬情况.所以纵观整个市场,中国的白领中坚力量还是缺乏一本必读的商业财经杂志.  相似文献   

2.
<商业周刊>作为一份全球发行的商业类期刊,始终对世界经济的风云变幻做出及时报道,对重大事件进行深入剖析,与<财富>、<福布斯>并称为美国财经杂志的"三剑客".作为第一本进军中国市场的外国财经期刊,<商业周刊>以其独特的经营理念傲视群雄.本文将<商业周刊/中文版>与我国本土的<财经>作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并通过详细阐述<商业周刊>在我国的成功经营之道,以对我国财经杂志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采访朱伟之前,记者走访了北京39个书报亭,做了一个小型市场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购买<三联生活周刊>的读者绝大多数是30岁以下的女性,与同类杂志<中国新闻周刊>、<瞭望东方周刊>等相比,<三联生活周刊>的定价最高,但销售却是最好的.带着这些调查结果,记者开始了与朱伟的交谈.  相似文献   

4.
一、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的期刊经营概况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是由原中国青年出版社和中国青年杂志社合并组建的,成立于2003年12月.总社现有期刊10种.大致分为三种情况:一类是以系统发行为主的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如<中国青年>、<农村青年>、<中国共青团>;一类是以广告合作为主,由广告公司承担广告经营责任的时尚、艺术类刊物,如<虹>、<青年视觉>等;一类是以<青年文摘>为代表的主要面向市场发行的刊物.期刊在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的经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青年>和<青年文摘>都是青年刊物中的重要品牌.  相似文献   

5.
《传媒》2004,(12):37-40
一月 1日,由人民日报社主管的<中国经济快讯周刊>杂志更名为<中国经济周刊>,成为目前国内惟一一份真正以周刊的形态出版的经济杂志. 1日,<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发布. 1日,<北京科技报>改由<北京青年报>社主办,此为北京青年报社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第一个项目.  相似文献   

6.
<经济学家>是全球杂志中具有150多年历史的经典品牌.它由原来单一的商业周刊发展成为拥有两大拳头品牌,几十种出版产品和多种产业经营的经济学家集团.在传统报业不景气的今天,<经济学家>的品牌经营策略攻城拔寨,总收入、广告额、发行量不断攀升.  相似文献   

7.
叶新  姜思铄 《传媒》2004,(5):48-50
编者按沙弥尔·胡斯尼(Samir Husni)博士,是密西西比大学新闻系教授兼"赫德曼讲座"教授.多年来,他一直认真追踪美国杂志市场上的新动向,每年出版<沙弥尔·胡斯尼新消费类杂志指南>(Samir Husni's Guide to New Consumer Magazines).美国<对开>杂志2004年三四月号独家发表了他关于美国新杂志市场的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8.
“本报”是读者和新闻界对新问世的一些8开“报型刊”的新称呼。它以8开新闻纸外加彩色铜版纸封面装订成册,嫁接了报纸与杂志的双重优势而开拓市场。目前以《北京电视》周刊、《北京青年》、《卫视周刊》为代表的此类报型刊在北京市场上迅速崛起,吸引了读者的充分“注意”,并形成了自己的“目标读者群”。此外类似的还有《广东电视》周刊和《上海电视》周刊及辽宁的《电视朋友》。以北京为例,目前至少有200家以上的报纸在抢占北京的报业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本报”为何还能占有一席之地?最主要的就是它找准了市场定位,以特色战…  相似文献   

9.
早报、晚报 目前上海有<新民晚报><新闻晚报>两份晚报,<新闻晨报><东方早报>和<青年报>3份早报,尤以早报市场的竞争最为激烈.相比北京的两份晚报、5份早报,上海早报市场留有的空间较大. 2003年<新闻晨报>广告收入升至4亿元,而<新民晚报>广告则由高峰时的8亿下降到6亿.复旦大学研究传媒经济的教师朱春阳认为,早报与晚报广告收入的此升彼降,实际上是报业主导权的争夺.报业市场细分后,晚报的市场在收缩,但有个基数,不会有太大滑坡.  相似文献   

10.
2003年12月14日,<新周刊>再次拿出版业开涮,因为在当天揭晓的"2003中国年度新锐榜"中,被评为"年度新锐图书"的竟然是一本杂志--<万象>.<新周刊>如是评点<万象>:  相似文献   

11.
发行渠道的成本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军波 《传媒》2004,(3):31-32
渠道成本高不高 传媒圈经常会听到一种观点:如果有好渠道,根本没必要自己建发行网,成本太高了.其实,对于周报周刊杂志来说,自己建分销渠道确实划不来,但对于市场化的综合性日报,特别是面向某个特定区域发行的报纸,自建渠道是必要的,而且成本并不高.以<京华时报>为例,2003年,发行费用的总支出只占广告收入的15%.<京华时报>去年刚实现赢利,广告量在北京只排老三,相信<北京青年报>和<北京晚报>的发行支出更是广告量的零头.  相似文献   

12.
《扬州晚报》"楼市周刊"是一个以广告发布为主体的经营类周刊。2011年,"楼市周刊"创刊8周年。一个地方楼市的发达与否,从当地楼市媒介就可以看出端睨。经过多年的精心打造,《扬州晚报》"楼市周刊"已成为扬州地区平面媒介中关于楼市新闻传播、楼市广告发布的第一品牌。总结几年办报经验,"楼市周刊"主要是做足了"三篇文章":  相似文献   

13.
喻乐 《传媒》2004,(8):14-25
"并不是所有杂志都对你胃口,但总有一份为你而生:关于你这类人的生活与生存、价值与信仰、情感与趣味、成长与保健."<新周刊>在第161期的封面文章<人人都爱看杂志>中如是告白.有人说这是<新周刊>在受众导向时代依然我行我素的托词,也有人说这是<新周刊>在个性化阅读时代里仍然可以无为而治的智慧.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个需要新闻周刊而产生新闻周刊的时代.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新闻周刊开始在中国媒体市场上崭露头角,除了历史较久的<瞭望>,新生了<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深圳周刊>、<新民周刊>、<中国新闻周刊>、香港的<凤凰周刊>等一批有影响的新闻周刊,在以关注情感化、实用化的文化生活类为主导的期刊市场开辟了一条新路.今天,我们不能说中国已经进入新闻周刊的时代,因为还没有一份周刊能够同美国的<时代>、<新闻周刊>,德国的<明镜>周刊等相提并论.但是新闻周刊的发展已开始形成自己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余婷 《新闻实践》2009,(9):29-30
2009年,报业举步维艰.作为日报补充的全球著名新闻周刊也面临重重危机,美国<时代>周刊被迫推出网络定制服务,<新闻周刊>拟转向高端读者,<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沦为月刊.与此同时,其竞争对手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广告和发行业绩却独树一帜,依然立足于以出版纸质杂志为主,对数字媒体从不热衷.本文拟探讨新闻周刊困境下<经济学人>的突围策略.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期刊业中时尚类杂志可谓风光无限,2000年起中国期刊广告市场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2003年中国杂志广告经营额达到24.38亿元,相比2002年15.21亿元而言增长率达60.29%,远高于其他传统媒体的增速,而时尚类杂志在2004年1~10月共刊登广告16.81亿元,占杂志广告市场总量的比例也接近40%.以<时尚>系列和<瑞丽>系列为首的版权合作式女性时尚杂志则始终占据广告营业额排行的前列,根据<中国媒体广告市场研究(2001)>中的2001年中国期刊广告20强排名可以看到<时尚-伊人>(上半月)以1.206671亿元位居榜首,而<瑞丽服饰美容>以3618.499万元位居第14位,但以其与2000年同比增长219.65%的速度,堪称年度广告量涨幅最快的期刊,可见女性时尚类期刊市场空间和发掘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7.
在路上——“京华”启示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学东  喻乐 《传媒》2004,(5):8-19
对于北京报业乃至整个中国报业而言,<京华时报>从草创到成长,具有某种符号意义.从没落的机关报到都市主流报纸的成功转型,引入国有商业资本,延揽职业报人、建立有限责任的公司经营管理模式……用吴海民社长的话说,"我们在路上,一直在寻找".也正是这种"寻找",诞生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新突破.这份于2001年5月28日横空出世的都市报,在北京市场一战成名,一年半便在广告经营额上创下3亿元的骄人战绩,昂首挺进全国报刊广告十六强,三年下来发行量稳居北京早报市场第一……坊间盛传<京华时报>迫使<北京晨报>、<北京青年报>放弃零售全力争夺订阅市场,迫使京报集团试图借助晚报之力再办一张晨报,迫使<新京报>避免与<京华时报>正面冲突,迂回发起向<北京青年报>的攻势.我们可以质疑种种说法的准确性,但我们不能否认<京华时报>的令人生畏的力量改变并继续改变着京城报业的市场格局.  相似文献   

18.
创刊于1996年的<新周刊>精心于品牌锻造,其打造的四大榜和各种特立独行的专题创意策划活动,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经济、文化和城市发展的风向标,其"新锐"形象不断给读者和业界带来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力.怎样从一本好看的杂志到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传媒品牌?  相似文献   

19.
杂志的经营经历了从发行经营到广告经营,再到品牌经营的三个层次。发行经营就是追求发行数量的增长,以取得发行利润。广告经营是将杂志卖给读者的同时,把杂志的广告版面卖给广告商,这就是所谓的“二次销售”。品牌经营是在杂志树立品牌信誉和公众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本刊之外的多元化经营,尽可能发挥杂志的多元价值。 我国杂志人对建立市场性杂志品牌认识较晚,起步也晚。大部分杂志还在发行经营阶段,一部分杂志已开始了广告经营,只有小部分杂志进行品牌的经营。我国现今杂志中称得上品牌的并不多,像《时代》、《读者文摘》这样的巨无霸还难觅踪影。杂志市场还不具规模,也不够成熟,每一个中国人平均每年才看两本刊物。要我国杂志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内走完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的道路,也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20.
日本发生9.级地震后,国内媒体做了深入报道,其中,<三联生活周刊>,<南方人物周刊>表现较为突出.<三联生活周刊>和<南方人物周刊>都是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时政类周刊,拥有较大的读者群.总部分别位于北京和广州,都倾向于中高端受众,都强调给受众提供"精神食粮".历史因素和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使两份杂志在报道角度和报道的侧重点上也各不相同,长久以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