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路上——“京华”启示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学东  喻乐 《传媒》2004,(5):8-19
对于北京报业乃至整个中国报业而言,<京华时报>从草创到成长,具有某种符号意义.从没落的机关报到都市主流报纸的成功转型,引入国有商业资本,延揽职业报人、建立有限责任的公司经营管理模式……用吴海民社长的话说,"我们在路上,一直在寻找".也正是这种"寻找",诞生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新突破.这份于2001年5月28日横空出世的都市报,在北京市场一战成名,一年半便在广告经营额上创下3亿元的骄人战绩,昂首挺进全国报刊广告十六强,三年下来发行量稳居北京早报市场第一……坊间盛传<京华时报>迫使<北京晨报>、<北京青年报>放弃零售全力争夺订阅市场,迫使京报集团试图借助晚报之力再办一张晨报,迫使<新京报>避免与<京华时报>正面冲突,迂回发起向<北京青年报>的攻势.我们可以质疑种种说法的准确性,但我们不能否认<京华时报>的令人生畏的力量改变并继续改变着京城报业的市场格局.  相似文献   

2.
徐颉 《传媒》2010,(6):27-29
2010年的5月28日,<京华时报>创刊九周年.单日204版、3000余万元广告刊登额创下历史记录.经历了报业混战、网络崛起、报业拐点和金融危机后的<京华时报>似乎没有"报业冬天",用京华时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吴海民的话说,他们重新认识传统报业的价值和优势,探索和确立网络时代都市报的竞争优势,通过谋求更大的市场地位、筹划京华传媒集团和启动上市等策略,再造纸媒.  相似文献   

3.
7月14日,<京华时报>为配合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推出了精心策划的"奥运金版",在短短的两三个小时之内,上市的报纸便纷纷售罄,当天<京华时报>的发行热线也被打"爆"了,紧急求购报纸的人应接不暇.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在<京华时报>创刊十年座谈会上,到会的领导、专家对<京华时报>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京华时报>代表了我国都市报最主流阵营的发展历程和发展道路,把脉<京华时报>,全面总结<京华时报>的成功经验,研究<京华时报>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应对之策,对整个行业无疑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从与会的领导、专家中,选取了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司长王国庆、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三位的发言进行了整理,他们虽然不是针对"再造报纸"这一主题进行的发言,但其观点对"再造报纸"大有裨益,因此特编发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喻乐 《传媒》2004,(5):25-27
若在中国报业市场上闯荡,有几个人物是必需结识一下的,谭军波便是其中一个.此人绰号"魔鬼发行员",却长着一副"笑面佛"式的样貌,敦厚谦和.从第一篇关于发行渠道的采访开始便与谭军波打起了交道,到如今也可以以师长相称了,于是总记得他评价那篇"分销之痛"时的言词:"写文章贵在立意,说话便要说到点子."来<京华时报>这些年,报界同仁似乎早已忘了这位发行魔王原本是做内容的高手.  相似文献   

6.
《传媒》2004,(5):16-19
找到最短的木板 <新京报>创办当日,惟一搞售报促销活动的就是<京华时报>,结果<新京报>把每一家北京都市报的市场份额多多少少都侵占了一些,惟独<京华时报>还保持着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传媒》2004,(5):11-16
"大家在议论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京华时报>的成功,又是什么原因让<京华时报>保持这么快的高速成长,一些说法总有种盲人摸象的感觉.这个时候我就自然地想到了木桶理论."吴海民说.  相似文献   

8.
查国伟 《传媒》2005,(6):10-12
北京战区 代表队伍:<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北京娱乐信报><京华时报><新京报><华夏时报><北京晨报><法制晚报> 领队:张延平任欢迎毕昆吴海民戴自更王建男丁亚韬吴佩华 竞争指数:★★★★★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和文化的前沿阵地,一直是报业发展的兵家必争之地,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有北京这么多的报纸,数量多、品种全、派头大、行业繁.这些年北京报业市场一直比较活跃,从2000年-204年5年间,先后有<北京娱乐信报>、<京华时报>、<华夏时报>、<新京报>、<法制晚报>共5家报纸创刊或改版,加入市场竞争,加上原有的<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和<北京晨报>共8份报纸共同争夺北京市场.  相似文献   

9.
《传媒》2004,(5):9-10
转型之惑 如今,年轻一代的报人知道<中国引进时报>的恐怕不多.即便是资深报人恐怕也会认为英雄不问出处,<京华时报>既然已经取得了今日的成就,又何必再去追问当年的惨淡经营呢?但正是<京华时报>的脱胎换骨,才更值得后来者追溯他们走过的道路.在报业改革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看到的依然是"每一张幸福的报纸都有各自幸福的途径,而每一张不幸的报纸都有同样不幸的原因".<中国引进时报>曾经的困惑与无助,正是当前众多行业报仍需直面的问题.事实上,<中国引进报>的成功转型,为那些如履薄冰的媒体提供了一个建设性的样板.  相似文献   

10.
《新闻导刊》2008,(2):56
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北京晚报》发行总量仍居北京都市报市场首位,而发行总量位列第二的《京华时报》则在早报零售市场上略胜一筹,占到70%以上份额。《京华时报》、《北京晚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4家报纸发行量和广告份额均占到市场总量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11.
谭军波,现任东莞日报社副社长,东莞时报总编辑.曾参与南方都市报、南方日报自办发行,2001年进京创办京华时报,主管发行,赢得"魔鬼发行"之誉.自2001年创办京华时报起,谭军波在8年间转战了6家媒体,其间经历了怎样的传奇?  相似文献   

12.
在北京朝阳区左家庄前街京华时报的门前,一左一右挂着两块牌子:一块是京华文化传播公司,一块是京华时报社。在这家2001年5月创刊的新报社里,有一批操着几分广东口音的人,内行的人悄悄透露:现在的京华时报背靠着人民日报这棵大树,由北大青鸟投资5000万元,挖来了南方日报报业集团麾下搞发行的谭军波、搞采编的朱德付、搞广告的张曙光,于是这“三驾马车”用广东的粤派风格在北京报业市场翻云覆雨。采访谭军波的时候,赶上他去开发行大会,他开着车,和记者一路聊开了他的报纸发行经。 谭军波,湖南慈利县人,1964.年生,1986年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进入南方日报,后进入南方周末,1996年参与创办南方都市报,任副总编辑,2001年进入京华时报,任分管发行的副总经理。  相似文献   

13.
<京华时报·非洲纪>共33期,是继2002年韩日世界杯<创世纪>、2006年德国世界杯<柏林纪>等一系列足球特刊强势出击之后,所推出的以非洲原始部落战争为背景的体育特刊.  相似文献   

14.
开元策略  陈愈超 《传媒》2004,(11):18-19
随着报业市场化方向的明确和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深入,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和文化的前沿阵地,成为报业发展的兵家必争之地.从2000年-2004年5年间,先后有<北京娱乐信报>、<京华时报>、<华夏时报>、<新京报>、<法制晚报>共5家报纸先后创刊或改版,加入市场竞争,加上原有的<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和<北京晨报>共8份报纸共同争夺北京市场,形成诸侯混战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从2010年12月中旬至2011年1月下旬,媒体纷纷梳理2010年最有价值的人物和事件,创意纷繁.笔者粗略浏览了北京的<京华时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上海的<东方早报>,广州的<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媒体的年终盘点,简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京华时报》魔鬼发行之关键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军波 《传媒》2003,(12):44-45
生于2001年5月28日的《京华时报》在竞争激烈的京城报业市场中以黑马之势脱颖而出,堪称业界传奇。《京华时报》发行团队——小蓝帽,在短时间内创造了北京早报发行量第一、早报零售量老大、地铁发行量冠军的业绩使《京华时报》的发行成为一种神话,小蓝帽被冠以“魔鬼发行”的美誉而声名鹊起。大树意识 《京华时报》的决策层很清楚:在市场竞争惨烈的环境下,新创办的报纸一开始就应该是一棵参天大树,而不能从一株小  相似文献   

17.
笔者去年前往京城考察学习北京报业的绩效管理,最后决定选取<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精品购物指南>和<财经>双周刊,并谓之"京城传媒四少".  相似文献   

18.
谭军波  何垒 《传媒》2005,(10):23-24
2004年下半年,<重庆时报>入渝,重庆都市类日报达到了6家.为应对激烈的竞争,<重庆商报>及时从增大发行投入、完善网络建设、推行精细化管理、倡导有效发行等方面着手,成功地应对了市场的变化.而且化挑战为机遇,2005年1~6月,商报发行量较2004年同期增长了30%,报社广告经营也增长了40%.  相似文献   

19.
<唐山大地震>公映以来,票房一路高歌猛进,5天突破两亿(据<京华时报>).导演冯小刚最近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每次要拍一部电影,他都和朋友们在饭桌上讨论,开始是讲一个大概,后来越说越具体.  相似文献   

20.
《京华时报》发行策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年记者》2002,(5):7
有人是这样评价《京华时报》的发行方略的: 《京华时报》用它无孔不入的发行(水银式发行),用一种比《北京青年报》更谦恭的作风、比《北京晚报》亲近的姿态、比《北京晨报》更频繁和持久的曝光率舒展在京城每一个报摊上、每一个过街天桥上、每一个公交车站旁。《京华时报》,一个可疑的,带着南方做派和贵族血统的报纸,轻易地用不是非常高明的发行策略,就把北京报界的老少爷们——“搞掂”。虽然文中不无调侃之意,但也道出了《京华时报》发行策略上的棋高一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