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宏  赵丽莹  李航  杜燕 《编辑学报》2016,28(2):139-141
从作者、审稿专家和编辑三者关系入手,分析三者的态度对论文取舍的决定性作用.将评审专家意见进行分类,并根据作者修改论文时对专家意见的不同回应态度,分析、总结其对论文的审稿结果所带来的影响.为此提出编辑的应对策略,并以一实例进行验证.认为编辑的正确应对既能平衡作者与审稿专家之间的分歧,又能提升作者的论文撰写能力.这为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力,进一步吸引到更多、更高水平的论文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杨锐 《编辑学报》2012,24(6):571-572
对于请多位外审专家进行审稿的学术期刊,让专家的审稿意见和编辑的意见在该稿件的评审专家之间共享及择优将审稿意见及作者的答复在刊物或刊物网站上公开发表,称为审稿意见的深度利用。认为审稿意见的深度利用可促进学术交流、树立期刊形象、提高专家的审稿积极性和审稿水平,并有助于提高编辑的初审能力。列举了审稿意见深度利用时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3.
陆宜新 《编辑学报》2013,25(2):159-160
专家审稿意见是编辑判断稿件质量的重要依据。编辑向作者转达审稿意见的方式不同,将对作者修改稿件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在分析科技期刊审稿环节中专家审稿特点的基础上,探讨编辑向作者转达审稿意见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编辑流程中对专家审稿意见的分析、反馈与核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昕  王有登  骆瑾 《编辑学报》2008,20(1):22-24
由于专家审稿意见所具有的评价鉴定与优化完善功能,以及审稿意见本身的多样性和涉及内容的广泛性,使得对专家审稿意见的落实贯穿于编辑流程的各个环节,不同环节有不同侧重点:定稿过程重仔细分析审稿意见;文稿加工过程重认真反馈审稿意见;复审文稿过程重跟踪核查作者对审稿意见的答复与处理情况.认为:通过分析、反馈、核查,使专家审稿意见真正落实到文稿中,以增强审稿信息的利用率,从而达到提高文稿质量和刊物质量的目的;强化编辑学术意识、发挥编辑主动性是保证这一过程得以实现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专家审稿意见是科技期刊在同行评议过程中学术价值最高的部分,具有一定的发表价值,但在目前多数科技期刊普遍实行的盲法审稿方式下,审稿意见只在专家、编辑和作者之间传递,造成学术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今同行评议方式向着更多元、更公开的方向发展,公开发表专家审稿意见可以作为实施开放式同行评议的尝试和突破,具有可行性和实践意义。本文建议采取先“精选”后“普及”、逐步推进的审稿意见发表方式,总结出精选审稿意见的遴选标准和程序,讨论了公开发表专家审稿意见对编辑工作的意义,以期为促进同行评议模式的转变,实施开放式同行评议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从专家审稿意见到编辑部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凯云 《编辑学报》2011,23(4):323-324
对于学术期刊而言,专家审稿意见是编辑部意见的重要组成和权威参考,但两者并不等同,不能简单移植。编辑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性,以期刊立场和作者立场为立足点,细致地做好从专家意见到编辑部意见的转化,即对单个专家意见和编辑部意见做“加减法”的同时,整合调整多位专家的审稿意见并以编辑部统一的标准进行综合平衡。  相似文献   

7.
肖湘  贺嫁姿 《编辑学报》2023,(3):347-351
高质量审稿意见不仅言之有据,对稿件全面客观评价,而且提出富有建设性的修改建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从目前已刊发的情况看,高质量审稿意见按内容可分为珍贵史料型、学术争鸣型和学习借鉴型3种类型,按刊登载体模式可分为纸质刊物刊登型、纯网络版刊发型、审稿专家个人微信公众号推送型3种主要形式。选登高质量的审稿意见有利于培养稳定优秀审稿人队伍,有利于优质学术资源的共享与示范,有利于学术期刊的科研诚信建设。学术期刊可普及和推广高质量审稿意见选登,科研单位可将选登的高质量审稿意见纳入审稿人的工作业绩,全面推动学术期刊和科研工作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8.
周凯虹 《编辑学报》2016,28(2):142-143
探讨科技期刊编辑在编委会终审和稿件退修环节中,面对编委和作者2个不同对象处理好专家审稿意见的原则和方法.编辑面向编委会时,将当期稿件的审稿意见简明扼要地呈交编委会,并补充编辑所做的甄别、核实和分析工作,充分发挥学术性编辑的作用,提高审稿特别是终审工作的精准度;编辑面向作者时,消化融合、理顺明确专家审稿意见,并发挥编辑专业功底,从适合出版的角度出发,完善和补充审稿意见,帮助作者高质量地完成稿件修改.  相似文献   

9.
学术期刊责任编辑应如何对待专家审稿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期刊责编审稿与专家审稿各具特色,互为补充,专家审稿是责编审稿的延伸和辅助,责编应根据刊物的实际情况,在尊重专家的基础上对其意见进行再斟酌,重点关注初审的存疑之处、专家意见的分歧所在、专家评议的相互矛盾和专家审稿的结论性意见,以求将专家意见内化为审稿共识,使审稿工作渐臻完善.  相似文献   

10.
对编辑工作中经常遇到的科技期刊外审专家在审稿意见中推荐作者引用文献的现象进行了动因分析,发现部分审稿人的确是基于提高稿件质量的考虑而推荐作者阅读文献,而那些只推荐引用自己课题组论文的审稿专家的审稿动机可能不够端正。文章意在提醒编辑应注意外审专家在审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规范行为,力求为作者呈现公平合理、实用准确的修改意见,并针对不同动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曹丽华 《编辑学报》2011,23(4):375-376
分析日本SCI源学术期刊《药物和生物医学分析》论文的审稿过程及审稿意见,体会到该刊审稿非常注重时效性和学术性,审稿专家还兼具主要的编校职责,富有敬业精神,在遣词造句方面也审得非常仔细。  相似文献   

12.
专家审稿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曹作华 《编辑学报》2002,14(3):178-179
有感于审稿的重要性,编辑部及编辑对审稿人和审稿工作的影响,针对专家审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即审稿时间长、审稿意见简单、审稿意见相左等,提出了改进专家审稿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科技期刊编辑如何把好论文的学术质量关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徐红 《编辑学报》2006,18(4):260-261
科技期刊的编辑在处理稿件的过程中,首先要选择好审稿人,对于返回的审稿意见要准确把握;要起好作者与审稿人之间的桥梁作用,使作者与审稿人之间有适当的意见交流;要在编校过程中积累经验,注意对文章中试验材料和方法、图表、数据以及参考文献的审读与加工.  相似文献   

14.
学术论文同行评审过程中编辑的作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雷  郝洁 《编辑学报》2010,22(2):106-107
同行评审是学术期刊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稿件交付同行评审、处理审稿意见的过程中,编辑的作为非常重要。在编辑与同行评审专家的关系中,编辑是主体,编辑的职责在于将同行评审的意见建设性地使用到论文的处理过程中去。体现编辑作为最基本的方式是有效的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实现编辑的作为。  相似文献   

15.
审稿专家的困惑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分析部分审稿意见不能令期刊编辑部满意的情况出发,找到困扰审稿专家的症结。认为在审稿意见书中应将刊物对各种类型的稿件的态度明确告知审稿专家,以方便审稿专家审稿。  相似文献   

16.
同行评议时间控制应贯穿学术期刊专家审稿前、中、后全过程,而“审稿中”的时间控制是同行评议全程管理中易忽视的薄弱环节。对于该阶段的进度控制,编辑部可通过扩充专家邀请数量、提前设置增审、压缩增审周期来影响审稿进度。本文将围绕这3种方法调研其实施现状,以反映审稿进度控制现状并发现问题。结果显示,大多数期刊首次邀请专家人数仅等于要求回收意见的份数,审稿异常稿件需消耗1个审稿周期后才会被设置增审,审稿周期较长期刊的增审周期也未适当缩短,这些反映编辑部对处在“审稿中”稿件的时间管理处于近乎“虚空”的低干预状态。本文基于调研结果提出,期刊首次邀请专家人数宜大于要求回收意见份数但不是越多越好;分类确定提前增审对象及时间点;增审周期可控制在≤21 d;挖掘采编系统智能化辅助功能,减轻人力负担。多措并举,优化审稿进度控制效果,提升审稿运行效率,助力我国世界一流学术期刊建设。  相似文献   

17.
史冠中  姚戈  王淑华  李根 《编辑学报》2016,28(6):547-549
目前有些地球科学类国际期刊在文章致谢段中公布审稿人姓名,或者直接将审稿意见以报告形式刊出.分析表明:公布审稿人可为研究人员把握科研动向、跟踪研究进展提供帮助,具有科学研究风向标的作用;同时,公开审稿人可以使其规范自己的行为,审稿公开透明,起到监督作用,读者也可以通过审稿人甄别问题稿件,对文章进行选择引用.但是,多数审稿人对公开姓名持有保留态度,只有少数领域内的杰出的学者支持公开审稿人身份.本文作者认为:在获得审稿人同意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公开杰出学者审稿人和绿色通道录用稿件的审稿人.由此可以获得读者认可,促进文章引用.  相似文献   

18.
专家审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陈斌 《编辑学报》2006,18(6):449-450
由于审稿时间仓促、委托审稿机制不完善、缺乏监督约束机制、专家权益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原因,使得部分专家审稿不充分、不严谨,审稿意见的可用性和可参考性不强,评判结果欠客观和公正,学术评价尺度把握不准,等等.据此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