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单士厘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位走出国门并用著述独立表达自己见解的新知识女性,大力批判传统教育、重视女子教育、提倡文明开化,为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宣传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兴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对近代中国女性体育的兴起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结果认为,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兴起和女性解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兴起经历了三个阶段:1898-1903年,主要表现为男人社会对女学教育和女子体育的关照;1904-1907年,主要表现为一批新知识女性群体对体育的自我觉悟,其中尤以秋瑾为代表;1907年后,主要表现为晚清政府颁布了两个有关女学教育的重要章程,为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兴起提供了法律基础,使中国女性体育开始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随着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开展,女子教育受到重视、倡导和逐步确立。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女子留学的出现,推动了女子教育进一步向前发展,实现了中国近代史,中国教育和妇女生活史上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女子职业教育在民主观念影响下产生,在旧文化影响下徘徊发展,以及在民主制度下趋于繁荣。我国近代女子职业教育受西方影响大,受国家政策导向影响大,而且屈从于社会对女性的审美,这样的特点在现代女子职业教育中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5.
民国女子体育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分析了民国女子体育发展的动因、特点及意义。民国女子体育在中国女子体育运动的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打破了旧传统对女子参加体育运动的束缚,开创了近代女子体育运动的先河。其迅速发展主要源于当时的文化认同、不同层级体育观的提出和媒体的推波助澜。从规训与凝视、形象的建构与主体意识的觉醒等女性研究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认为民国时期的女子体育已经不只是女性身体活动那么简单了,它作为一个复杂现象,不但影响了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发展,也改变了中国女性的历史甚至两性关系及其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自进入阶级社会后的女子教育就是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严重束缚了中国女性独立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能力的充分发挥。直到19世纪30年代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并创立教会女学,引入新的教育观点和新的教育方法,冲击和动摇了传统女子教育的宗旨、内容、方法,从而孕育了五四时期中国现代女子学校教育的萌芽,使得传统女子教育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四川女子教育的发展,是近代四川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早期四川近代化和教育近代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有识之士的呼吁,四川地方当局推动,特别是大批女子教育家拓荒与耕耘的结果。本文以收集整理的材料为据,拟对中江李云淑在清末民初四川女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作梳理和探讨,既充实近代四川教育的研究,也供德阳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西医东渐的过程,也是中国医学近代化的过程。西医在东渐过程中,也遭遇了近代中国东西方文化论争。西医在历经国人对其怀疑-信任-崇拜的过程后,最终获得了中国医界主流话语权。由两种文化论争引发的中西医论争,客观上为西医在中国的普及创造了社会心理基础,使中国医学走上了近代科学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作为军阀的吴佩孚,在近代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治、军事领域等方面,但作为秀才出身的他对近代中国教育也非常关注,在教育理念、教育方针等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他强调忠孝为本的爱国主义教育理念、倡导"中体西用"的教育方针、推崇男女并重的女子教育思想,为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所国人自办、也是国立的女子高等教育学府.它的创立标志着国人的女性观及其由崭新的两性角色和性别关系所构建的社会现的转变.其所培养的第一届女大学生即在这一转变中产生,并且直接参与、见证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和教育的现代性转型.为此,通过对这部分女大学生教育生活史的微观考察.无疑为我们把握和审思现代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中国早期现代性转型中的功能与作用打开一扇窗口.鉴于相关研究的薄弱和边缘化,这一研究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从社 会政治、女性主义、学校教育制度等方面入手,阐述了我国近代女子体育教学在 提倡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社会运动与女性主义思潮的背景下开始萌芽,并随着 国家政治、经济、民主、文明的进步而飞速发展。剖析了我国近代以来女子体育 教学从“化大众”到“大众化”发展的艰苦历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女子体育发 展的积极因素和存在的诸多问题。旨在能进一步引起社会对女子体育的关注与重 视,促进本来就不具有运动文化素养的传统中国女性,能够尽快养成进行体育锻炼 的习惯,从而使女子体育实现真正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考察清末女子教育制度化的发展历程,认为在各种思想和热潮的推动下,中国的女子教育逐渐从家庭过渡到学校。癸卯学制的颁布使得"母教"思想得以发展,地方绅士和官吏的积极办学对制度的催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为培养女子学校师资又创办女子师范教育。一系列的措施加速妇女走向社会,也提高了女性地位。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新式女子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女子教育思想,这对女性主体意识的构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从"新贤妻良母"到"女国民"再到"独立自主的人格"这一系列思想的演变分析近代女性主题意识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女性的身体被一场关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抬进了历史的前台。以国族利益为名,对“女子”的身体进行了改造,以致近代女子体育教育的勃兴。通过选取这个独具身体社会学意涵的历史切片,对女性通过接受体育教育、自觉萌发身体意识,以及国家通过建立对新的身体规训制度重塑“新女性”的转折期进行纵深考量。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得到以下结论:教会女子学校和国人自办学校是女子体育发生、发展的两个主要阵地,国家通过制度设计、教科书编撰和师资培养予以制度保障。大多数女子们的身体由身困家中到身为国有、身为国用,渐入身心分离之境地。  相似文献   

15.
身体作为历史、社会、文化及教育的载体,始终处于生成之中。在中国近代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体育教育场域中的女子身体呈现出多种生成形态:健体强国取向的从属身体、国民身份与男女平等取向的觉醒身体、健康健美取向的塑造身体、师资培养与运动竞赛取向的专业身体。女子身体的生成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实现的,取得民族独立、推进中国近代化的民族国家话语并不是唯一动力因素,女权运动及教育近代化发展等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其间,束缚与解放、被动与主动共同存在,表现出女子身体生成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也使我们从另一种视角认识了中国近代女子体育教育,展现了其立体、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强健之路:基督教青年会对近代中国体育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基督教青年会与近代中国体育的产生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从最初的学校体育班 ,到学校之间的体育比赛 ,到全国运动会 ,以及最后的国际运动会 ,青年会都是率先倡导者和具体实践者。从培训体育人材 ;引进体育项目 ;介绍近代体育思想和近代体育教育 ;举办专业运动会和组建体育机构 ;推动社会体育活动 ;注重女子体育教育等六个方面考察青年会与近代中国体育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历史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研究目的在于认识近代女子体育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研究内容从纵向上回顾了它的背景、产生、兴起及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从横向上研究它的思想、文化、制度及观念,认为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产生和发展对妇女全面解放、社会价值观念、社会稳定、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对现当代社会女性体育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寺院教育发展而来的寺子屋教育,作为日本近代初等教育的基础,推进了日本教育的近现代化。江户幕府时代,幕府政府为加强封建统治,通过政治手段引导和规范寺子屋教育,促进了寺子屋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寺子屋教育根据平民的现实需求,注重培养符合普通民众具体生产、生活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规范的道德教育为日本民众的整体文化素养奠定了文化根基;开明的女子教育为平民女子创造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寺子屋教育虽有其局限性,但为日本现代化的崛起奠定了人才基础和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9.
吕凤子先生一生致力于近代女子教育和艺术事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吕凤子先生是中国近代艺术和教育的杰出贡献者。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对近现代艺术的挖掘,现如今已经成立了吕凤子学术研究会,有了吕凤子纪念馆,而关于吕凤子生平的研究文献也在不断发表。本文阐述了吕凤子先生早期的教育实践和创办正则学校的过程,总结和分析了其在女子教育方面的革新性思维和理念。  相似文献   

20.
晚清民国时期,为了将女性纳入现代体育的体系内,女子体育的倡导者们通过对女性身体的重塑构筑时人独特的女子体育观,从而开启近代女子体育的启蒙。在批判种种有关女性身体的旧俗和观念的同时,他们从两个维度对女性身体进行重塑:首先,在外患频仍、时人普遍具有国家危亡的忧患意识下,将女子体育与挽救民族危亡紧密联系,从而赋予女性身体以强种救国的使命;其次,借用西方传入的健康知识,对女子体育进行“健康美”的宣传,从而对女性身体进行新的审美构建。近代女子体育观对女性身体的重塑在促进女性身体解放的同时,也推动男女平权的发展和女性人格上的独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