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时代,快餐化的阅读内容和碎片化的阅读时间,肢解了阅读原有的严肃性,"浅阅读"成为常态。将数字时代的"深阅读"作为一个必然命题,从阅读资源的深度整合、阅读注重个性化需求、阅读社群互动共享等三个方面讨论了数字时代"深阅读"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深阅读"的四种路径,即强化价值供给,重构用户关系,建设"阅读文化",倡导知识能力。  相似文献   

2.
“浅阅读”时代编辑的坚守与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鸯 《出版科学》2012,20(2):29-31
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浅阅读"占主导地位的阅读趋势将导致文化泡沫取代真正的精华。编辑应自觉承担起引领民族文化发展走向的重任,坚持"深阅读",做好"深出版"。  相似文献   

3.
12月21号,当当网电子书平台上线试运行。网购图书和期刊等出版物,从实体转向虚拟,这是一种变革。变革的动力不仅来自数字出版,也来自无线互联网。正如李国庆强调的,这不是垂直一体化的平台,而是开放的平台。并且,当当抓的是内容优势,各种阅读终端都支持。  相似文献   

4.
浅阅读时代的学术期刊编辑加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阅读与深阅读在阅读符号、阅读方式、阅读的内容、阅读的目的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浅阅读可以让读者发现值得深阅读的东西,而传统阅读积累的功底能使浅阅读的选择更为准确。学术阅读是一种传统阅读和深阅读,在网络信息时代,学术阅读也呈现出浅阅读的一些特点。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主体应该根据阅读者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的变化,注意论文题名的吸引力和摘要对论文的推介、展示作用,合理利用"浅阅读元素",以增强论文的吸引力,扩大期刊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5.
刘展 《青年记者》2015,(2):29-30
大数据时代,纷繁复杂的数据渗入到新闻信息之中,新闻可视化成为媒体报道方式转变新的探索,无论是纸媒、电视还是网络媒体,都纷纷开始了新闻可视化的尝试。这种方式以数据分析为支撑,通过信息制图,将颇具深度的新闻内容以简洁直观的形式呈现给用户,既尊重了时下用户轻量化的"浅"阅读体验,又彰显了新闻报道的深度,具有"深"挖掘和"浅"呈现的双重性质。新闻可视化的二重性(一)"浅"呈现在信息高速膨胀的全媒体时代,读  相似文献   

6.
面对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学术期刊也应有所作为.传统阅读模式与数字化阅读模式具有互相融合、优势互补的特点,学术期刊应据不同终端和媒介的特点,对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抓住浅阅读,让“小众学术”走进“大众视野”:利用浅阅读元素,加工产品;通过全面网络化,打造浅阅读和深阅读的信息推送平台;通过内容组织“多形态化”,发掘学术成果的多维价值.拓展传播渠道,寻求浅阅读和深阅读的结合点,推进深阅读.  相似文献   

7.
全媒体出版又可以称作"复合出版"或"跨媒体出版",是一种整合多种媒体形式对同一内容进行多媒介同步发行的全新出版理念.即一方面以传统方式进行纸质图书出版,另一方面以数字图书的形式通过互联网,手机、手持阅读器等终端数字设备进行同步出版.2008年12月19日,长江文艺出版社和中文在线将冯小刚首部长篇小说<非诚勿扰>以传统图书、互联网、手持阅读器,手机阅读等四种形式同步出版,实现了全媒体出版的首次尝试.  相似文献   

8.
正阅读影响着一个民族思想的深度和高度。如果过分热衷于"浅阅读",无论于国于民,潜藏的危害都将是巨大的。在阅读已呈大众化、通俗化甚至娱乐化的今天,很有必要重新呼吁深度阅读。而在考量浅阅读与深阅读关系时,不应该忘却读和写之间的紧密关联。《人民日报》报道:读和写不可分割。读者读什么,取决于作者写了什么,而作者写什么,一定程度上也受到读者读什么的影响。浅阅读泛滥,一定程度上与浅写作的"繁盛"不无关系。近年来,许多论文和书籍虽呈井喷趋势,但学术含量和思想含量却并没有显著提高,仿佛写的目的不是为了阅读,而仅仅是为了发表和出版。这种写作的"浅",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9.
移动阅读时代,二维码因诸多优势将在期刊出版发行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具体刊物为例,深入探讨二维码在期刊出版发行中的应用,包括期刊版权页宣传、期刊文章内容浅阅读和深阅读结合、期刊出版的防伪认证、期刊二维码官方主页网址宣传、二维码的移动订阅和移动支付,以及O2O发行营销等。  相似文献   

10.
面对数字出版的"高投入、高风险",中小型教育类电子音像出版单位应在把控内容优势的前提下,与技术提供商开展合作,并以内容服务为出发点,逐步切入数字出版。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我国各地的数字出版产业集群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然而尚未挖掘出全部的潜力。随着内容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微阅读"时代的开启,阅读和出版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这是传统出版发展的"内忧",逼迫传统出版迅速转型。同时,国外出版巨头不断进入中国市场,西方的数字出版资源、技术和服务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移动阅读时代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预示着移动阅读时代的来临和数字出版产业的兴起。虽然数字出版的蛋糕越做越大,却始终无法找到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本文从制度、技术、客户、产业链等方面分析了电信运营商、内容供应商与终端制造商合作的新商业模式并从内容和产业链价值整合等方面对如何提高数字出版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正7月16日,由国内数字出版领先企业龙源数字传媒集团举办的"助力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全民数字阅读"主题论坛在2014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上举行。"助力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全民数字阅读"主题论坛是"2014中国数字出版年会"分论坛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此次数字出版年会的战略协作单位,龙源主题论坛既有战略探讨,又有实战分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副处长苏静在致词中高度肯定了分论坛推动全民阅读的主张,阐释了出版服务全  相似文献   

14.
我国手机出版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手机出版的特点手机出版是指提供者使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表现形态,将自己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制作成数字化出版物,并通过无线、有线网络或内嵌在手机媒体上,供用户利用手机或类似的移动终端,进行阅读或下载的传播行为。目前,手机出版的数字产品内容包括新闻、小说、漫画、音乐、游戏、图片等多种形式,其中,手机报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尽管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还  相似文献   

15.
<正>"Times Reader是一套可以给人真实阅读体验的新闻软件产品,它可以调整到各种尺寸的数字终端上显示,使用简单方便,功能实用,可以借助互联网随时更新内容。"2007年3月27日,在美国颇具影响力的新闻类周刊——《纽约时报》向市场推出了一款新的可供订阅的产品——"Times Reader",引起业界极大关注。据《纽约时报》产品部副经理Rob Larson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数字阅读的普及将助推数字阅读产品转型、创新传播内容和手段、关注终端性能。大学生了解数字阅读平台的方式凸显人际传播、内容优势以及专业化内容的不可替代性。数字教材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深度学习需求,需重新界定和理解数字教材的价值诉求,数字化教学产品盈利模式和渠道或将因此改变。  相似文献   

17.
罗银生 《出版广角》2017,(20):53-55
文章以2014年第七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中入选的27种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该类期刊“两微一网”数字出版平台的建设情况.数据表明,大多数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己开通了一个或者多个数字出版平台,但在平台建设及内容生产和运营上还有待加强.文章认为,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数字出版采编队伍建设、平台融合和平台品牌化运营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杨波 《传媒》2005,(4):42-43
复合新闻、战略报道分别是完成新闻信息深开掘和本质再揭示的一种基本报道形式与方法.在实践中注重抓复合新闻、打战略报道,有助于记者抓好新闻,并站在问题终端和全局层面对新闻进行"深度经营",推出权威报道;有助于媒介锻炼自己的报道团队,提升核心竞争力.尤其在我国传媒领域日渐对外资放开、社会正经历深刻变革的今天,对两者的明确归类与提倡,是所有媒体更是主流媒体实现新闻工作"三贴近"和多出报道精品来反映时代、把握趋势、正确引导舆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董炎 《现代出版》2013,(4):48-50
数字媒介给传媒业带来变革,数字出版已成为出版业发展不可阻挡的大趋势。相对于传统出版,数字出版媒介对于内容的"伴随文本"传播更为重视,更能吸引新生代读者群,但数字出版媒介带来了碎片化、跟风式及浅阅读等阅读消费危机。数字、传统出版媒介应融合发展,数字出版同样应当对于文化有所担当,而传统出版则应融入数字出版媒介的传播能量。  相似文献   

20.
有时候,所有人一窝蜂似的都盯着的未必就是个极好的方向,但数字出版却很好!只不过,在传统出版人眼里,数字出版只不过是纸书内容的趣味性变形,这种理解过于狭隘。因为,数字出版的重点,对于传统出版人来说也许是"出版",但对于读者来说,我认为"数字"才是关键核心,我们或许可以把关键词改成"数字阅读"或者"虚拟阅读",这样一来就能更方便理解读者在新阅读环境下需要的是怎样的内容和服务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