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认识数学,进而认识现实世界的工具。分数是在分物、度量和计算中产生的。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不仅要从均分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还要从度量的角度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分数的度量可以理解为分数单位的累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度量情境,开展度量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度量的过程,从度量的角度感悟分数的丰富内涵,拓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体会度量的价值,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  相似文献   

2.
度量和加法对于刚接触数学学习的小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我在教学中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常识感悟,建立度量概念 1.常识激趣 在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起源,然后介绍中国古代度量文化,让学生了解“尺”“厘米”与“米”的来源,认识国际范围内统一单位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公制”单位的作用是为了避免不同地域之间度量长度换算的麻烦,进而教师继续介绍各式各样的度量工具,激发学生兴趣。  相似文献   

3.
小学阶段,度量单位是重要的数学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单位之间的换算以及对度量的具体和抽象认知上。由于学生对度量性概念不理解,导致数学学习中错误不断。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对度量性概念进行详细、直观的讲解与分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4.
学生对计数单位的发展和十进制计数原理的认识比较模糊,教师必须通过摆、数、捆、认、拨、看、说、写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让他们经历计数单位的发展及十进位值制的产生过程,在实际的参与和自觉感悟中体会度量单位的发展进程,进而认识度量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活动内容在三年级学生学习《厘米的认识》之前,先让学生进行物体长度的比较和度量,从而引出所需要的工具——尺,和所需的单位长度——厘米。借此要求学生制作比较稚嫩的度量工具——学生自制尺。活动特点这一活动与课本中《厘米的认识》相配套,但课本中注重的是学生建立厘米的观念。本活动重视的是为什么要引入长度单位厘米、长度单位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人们要有尺这一工具、常见的尺有什么优点等知识背景的了解。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注重的是选择合适的单位、单位化聚等练习形式。本活动重视的是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制作尺并度量物体的长度,这样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为密切,也更为实用。  相似文献   

6.
<正>小学阶段计量单位的内容呈散点式分布在不同阶段,不利于学生整体建构度量单位体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果对单位体验、学法迁移和整体建构等问题不够重视,就会造成学生量感的缺失。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因此,教师要在把握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开展整体性教学,帮助学生整体建构度量单位体系,将知识融会贯通,促进学生的量感持续生长。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整体性教学,  相似文献   

7.
计数单位是数与运算的核心概念。借助只有端点和方向的半结构化数线,让学生经历灵活选择计数单位和对计数单位进行转化来表征不同数的活动,能帮助学生自主构建计数单位,感悟其产生的意义,实现计数单位体系的架构、十进制数意义的贯通和数感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在本杂志发表的若干关于度量的文章中,我们一直强调,度量的内容结构是相同的:核心要素两个(度量单位、单位的个数即度量值)、基本性质三条(运动不变性、合同性、有限可加性)。度量内容的教学策略也是相通的,即教师备课时要把握度量的本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注意:让学生经历单位的产生过程、单位的累加过程,形成单位的观念并以此为标准学会估计.培养数感,积累度量活动的经验。因此.不管是备课还是评课都应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9.
李树良 《辽宁教育》2002,(7):115-115
活动内容 在三年级学生学习《厘米的认识》之前,先让学生进行物体长度的比较和度量,从而引出所需要的工具——尺,和所需的单位长度——厘米.借此要求学生制作比较稚嫩的度量工具——学生自制尺.  相似文献   

10.
活动内容   在三年级学生学习《厘米的认识》之前,先让学生进行物体长度的比较和度量,从而引出所需要的工具——尺,和所需的单位长度——厘米.借此要求学生制作比较稚嫩的度量工具——学生自制尺.……  相似文献   

11.
刘宗英 《江西教育》2023,(35):51-52
“度量”是用于计量事物物理属性的一个数学概念,空间距离、物体质量、物体大小等均是“度量”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客观存在。小学是学生学习的起始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须对“度量”单位进行初步认识,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度量”知识。本文围绕小学数学“度量”教学生活化的意义、难点和策略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在本杂志发表的若干关于度量的文章中,我们一直强调,度量的内容结构是相同的:核心要素两个(度量单位、单位的个数即度量值)、基本性质三条(运动不变性、合同性、有限可加性).度量内容的教学策略也是相通的,即教师备课时要把握度量的本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注意:让学生经历单位的产生过程、单位的累加过程,形成单位的观念并以此为标准学会估计,培养数感,积累度量活动的经验.因此,不管是备课还是评课都应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量感”,要求学生能够直观感知物体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研究通过解析“量”的两个读音,阐释了“度量”“度量单位”的含义。新课标视野下的量感,主要表现为学生理解度量及度量单位;能够合理选择度量单位,实现单位的灵活换算;感受度量的误差,学会合理估计度量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渗透度量的历史,引导学生在测量活动中经历直观感知、获得量感,利用多维度空间发展学生的量感。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6~28页。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度量角的大小需要统一度量单位,认识量角器。2.会用量角器度量指定角的度数。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感受度量角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难点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相似文献   

15.
概念教学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把握本质特征,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本文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平移和旋转"教学为例,具体阐释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实践策略:通过有效的操作任务,让学生进行活动尝试,初步建立平移和旋转概念的表象;通过体验活动任务,让学生在操作、质疑、思辨中感受知识形成的生动历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平移和旋转概念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6~28页。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度量角的大小需要统一度量单位,认识量角器。  相似文献   

17.
在介绍有关度量单位后,教材一般都会"趁热打铁"地编排有关填写单位名称的配套习题,旨在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回顾度量单位大小,巩固量感。通过分析发现,自从学了千米、吨这样的度量单位后,学生选择单位变得异常艰难,这种困难在选择面积单位时达到顶峰。  相似文献   

18.
通过“面积”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的空间学习会从一维进阶到二维。本文把“面积”单元的学习放在整个图形测量学习体系中进行整体把握和关联,阐述了基于“度量”的大概念进行学情评估、单元整体架构和连续课的设计,通过创建有挑战性的、进阶的学科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单元学习中动手、动脑、动心,用联系的眼光解决真实的度量问题,培养量感,让高质量的度量学习真实发生。  相似文献   

19.
量感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在度量教学中需整体把握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活动设计,整体推进中落实量感的培养。基于整体教学,教学中需重视单位表象建立,理解度量意义;重视单位换算体验,体悟度量方法;重视单位形成价值,渗透数学思想,在过程中逐步培育学生的量感。  相似文献   

20.
操作活动既是手与眼协同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过程,又是手与脑密切沟通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操作,既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又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推导法则和公式、理清数量关系。一、组织感知性操作,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起始概念小学生形成概念的过程是“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在教学中,数学起始概念知识跨度大,抽象性比较强,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应尽量让学生进行感知性操作,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