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历史与哲学的视角,对中世纪基督教灵肉观的演变及其对体育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中世纪属于基督教,基督教神学影响和形塑了中世纪人们的生活方式,基督教的灵肉观对中世纪体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中世纪早期和中期,奥古斯丁主义坚持“身体是灵魂的监狱”的灵肉对立观,导致竞技体育的沉寂和体育被排除在教育之外;(2)中世纪晚期,托马斯·阿奎那代表的经院哲学重新阐释灵肉关系,提出“人是由灵魂和肉体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存在”的灵肉结合观。思想解放带来人们对身体及其健康的重视,在教会学校也开展了课余体育活动,城乡社会也兴起了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它们成为近现代多种运动项目的前身。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以及历史分析法对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思潮进行解读,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身体观和体育观,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宗教改革与西方早期体育的关系。研究发现宗教改革对西方早期体育人文思想的传播、群众体育的时兴、学校体育的萌发,以及近代竞技体育甚至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都起到了推动作用。但由于宗教改革所形成的新教伦理推崇克己谨守,使得休闲娱乐体育以及以对抗争胜为特征的竞技体育只能在一定限度内获得成长。因此,宗教改革之于西方早期体育的开创作用不容小觑;但对于体育的继续成长则有辖制之虞。  相似文献   

3.
"身体"是铭写着历史的样本,也是一条考察体育与艺术关系的重要维度。在人类发展演变的历史长河中,体育与艺术在远古时代的同源和相互促进实质上更多的是把身体作为一种承载工具而非目的,在中世纪,裹足不前实质上是身体集体沉寂遮蔽的真实写照,在近现代回归和发展实质上是人身心合一的召唤。一切体育运动、一切艺术创造活动,都离不开身体,都是身体的呈现、体验和最终归宿。只有基于身体的社会学考察,我们才能更加明晰体育与艺术在其历史发展演变中的真正关联。  相似文献   

4.
晚清民国时期,为了将女性纳入现代体育的体系内,女子体育的倡导者们通过对女性身体的重塑构筑时人独特的女子体育观,从而开启近代女子体育的启蒙。在批判种种有关女性身体的旧俗和观念的同时,他们从两个维度对女性身体进行重塑:首先,在外患频仍、时人普遍具有国家危亡的忧患意识下,将女子体育与挽救民族危亡紧密联系,从而赋予女性身体以强种救国的使命;其次,借用西方传入的健康知识,对女子体育进行“健康美”的宣传,从而对女性身体进行新的审美构建。近代女子体育观对女性身体的重塑在促进女性身体解放的同时,也推动男女平权的发展和女性人格上的独立。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身体哲学是强调身体以及坚持身心一元的哲学,与静思的身体观相比更加注重行动着的身体的重要性,金代体育所蕴含的身体观与中国古代身体观一脉相承。运用文献资料法对金代体育的身体哲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感应性、整体性、践行性是中国古代身体哲学的主要特性;金代体育的身体哲学主要包括“身教融通”“身道互融”和“身国一体”,这三方面分别与中国古代身体哲学三个主要特性相对应。金代体育的身体哲学与金代国家命运有着重要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真义体育解构大体育基于的是相异的理论范式,两者商谈体育本质逻辑基点不一致;以身心二元身体观为支撑的体育观不能培养完善的人;体育总是处于特定历史环境,契合社会人以及社会的需求,不能抽空历史谈体育;体育是一个多义词,应当跳出教育的体育看身体文化的体育;最后提出认识体育须持历史的、发展的、实践的眼光。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在综合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小原国芳体育教育思想进行了提炼:健康身体是实现"全人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体育的目的在于身心和谐;体操与游戏是体育之基础;高标准的教师观。同时,提出了小原国芳教育理论对中国学校体育的启示:"全人教育"与教育的"全面发展"是一致的;"体育"是"心育"的手段;体育教育应摆脱竞技运动的锦标主义模式;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8.
欧洲中世纪是体育发展的“黑暗时代”,其主要原因是基督教所推行的禁欲主义。通过探讨禁欲主义的思想体系及其对欧洲中世纪体育发展的影响,指出:禁欲主义造成体育的全面衰退,使古希腊竞技运动消失,教会学校没有体育,民间体育萌芽得不到发展,人们的精神和肉体受到了严重摧残,从而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人文体育观和生物体育观二元对立的倾向,分析了其给学校体育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基于人是生物性、精神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体育促进人类生物性和精神性的和谐统一,学校体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认为人文体育观和生物体育观无需对立,构建身心和谐的体育观需要还原"身体"在体育活动中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以及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儒家身体观的基本组成和内容,总结出儒家身体观的社会属性推进了体育的礼仪化和普及化,拓展了体育的社会功能,弱化了体育竞技意识的影响.因此,从对现有学校体育思想的启示角度出发,利用儒家身体观思想指导学校体育发展能理性地看待当前学校体育的异化,从而达到有效地防御学校体育异化,满足人们生命自我价值的实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青年毛泽东“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句影响十分深远广泛的名言,在思想上应受到经由陈独秀、蔡锷等人传至中国的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的日本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但这句中文名言应是毛泽东首先使用而流传于世的。青年毛泽东在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时深入批判了中国传统身体美丑观和身体动静观,从一个独特视角提出了强体健身、文武并重的新民见解。从现代体育观的维度为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文化缺陷,改造国民性,寻求新的救国之道增加了独有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回顾体育概念发展的历史沿革基础上,分析当今体育界对体育概念的谈论主要集中于"真义体育观与大体育观"两大学术思想的特点,从对其剖析中,吸取合理点,运用系统论与辩证逻辑的思维,对"体育"的概念问题提出自己的拙见,即体育(physical educa-tion),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健身、娱乐和教育为目的的身体文化活动;以及新论的突出点。  相似文献   

13.
灵感的作用在文艺美学研究中被广泛关注,尤其是对于艺术构思的重要性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在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中,对艺术创作中灵感的作用也有很多论述,特别是在明中后期思想解放潮流影响下,对小说美学的讨论呈现出繁荣景象,创作构思中的艺术真实和典型人物是重点。而艺术构思与灵感密切相关,尤其是这个时期的小说构思,受到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其中就体现了思想解放潮流中关于灵感和创造性想象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青少年体育现状和水平做基本判断与分析。认为青少年体育和体质健康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认识方面与没有弄清楚体育的本质内涵,混淆了体育的本体性功能和派生性功能有关;价值方面与因缺乏本真意义上的体育信念而急功近利有关。指出,青少年体育是以强化体能为本真的身体运动;强化体能是一种超越的主体精神追求;青少年体育诉求一种超越的体育观;强化体能是青少年体育应有的本质观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5.
身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它也是体育教育的核心问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在前人身体研究的基础上对身体本身可能存在的教育价值及身体与体育教育价值实现的关联与逻辑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认为,由身体本身以文化、艺术及美的形式所彰显出的生命力量、自由意志和人类情感欲望等因素是一种有力的教育力量,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影响;体育教育的实现应立足于对身体的教化,从身体出发,最终回归到身体中去.  相似文献   

16.
中世纪的"黑暗"说影响了中世纪的教育观。传统的看法是,中世纪的教育几乎被基督教所垄断。然而,从历史的角度,基督教对中世纪教育的垄断是由历史的延续性和阶段性决定的。延续性是指中古西欧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因子都是有继承性的,承自罗马时期,且继续以变化的形式影响后继的教育发展;而阶段性是指中世纪早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特殊性造成了基督教对中世纪早期教育的垄断现象。基督教教育对中世纪而言,一方面造成了其"黑暗",但另一方面促成了中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大学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中华身体观视角下的武学修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中华身体观对武学的影响,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比中西方身体认识差异,界定了身体观与武学涵义,认为:身体观是人对身体外部特征与内在特性及本质的自觉意识。;武学则是指以武术为对象的身体修为之道。同时,从宏观上阐述了中华身体观对武学修为的影响,从微观层面分析了武术对身体观的践履;并针对身体观与武学修为的研究现状,提出构建武学之身体论的建议,以满足武术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乌托邦"一词来源于英国空想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作品《乌托邦》,作为针对社会弊端而产生的文学样式,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始终是乌托邦文学的主题。在16世纪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两大文化思潮的影响下,莫尔在《乌托邦》中通过构建一个理想的理性王国来阐述他的人文主义思想,以对抗中世纪基督教思想的桎梏。  相似文献   

19.
文艺复兴虽然在科技、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却未完成体育文化复兴的道路,这一点成了文艺复兴光芒中的瑕疵,无疑值得我们重新审视与反思。文章从哲学视角,通过身体的线索来解析在文艺复兴背景下体育何以缺席。从身体线索的演进来看,古代西方体育先后经历了从古希腊时期体育文化的繁荣兴盛到中世纪体育在基督教神学下的禁锢中喘息,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体育以“低调”的姿态在科技、文化、艺术的全面复兴下踌躇而蹒跚地前进的阶段历程。对于体育,文艺复兴的作用在于对其载体—人的思想的解放和身体意识的觉醒。体育在文艺复兴时期,仅仅又是一个美好的开端,尚未达到复兴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综合前人研究成果,从身体理论视角出发,认为身体沦为工具才是竞技体育异化的动力之源.在分析了身体的价值的基础上,提出身体乃是竞技体育发展的起点与终点,最后得出以健康为基础,以提高审美能力为桥梁,以增强智慧为最高境界的 "身心合一"的崭新的身体观是阻止竞技体育异化的有力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