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全人教育"学说体现出的体育思想与我国著名教育家杨贤江"全人生指导"中体现的体育思想在各自的国内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长期以来,他们体育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没有得到体育学界足够的认识和重视.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小原国芳与杨贤江的体育思想进行深入比较分析发现:虽然因哲学基础的不同,小原国芳在宗教观指导下的体育思想有一定消极成分,而杨贤江的体育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表现得更加积极和上进,但在相近的时代背景下,他们2人都重视体育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并着力于学校体育改革;他们都比较深刻理解了竞技体育的价值内涵,强调正视竞技体育的作用;他们都注重体育的对外学习与交流.他们这些优秀的体育理念和实践对当前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学校体育工作及全面健身运动的开展仍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希望藉此引起更多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全人教育”学说体现出的体育思想与我国著名教育家杨贤江“全人生指导”中体现的体育思想在各自的国内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长期以来,他们体育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没有得到体育学界足够的认识和重视.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小原国芳与杨贤江的体育思想进行深入比较分析发现:虽然因哲学基础的不同,小原国芳在宗教观指导下的体育思想有一定消极成分,而杨贤江的体育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表现得更加积极和上进,但在相近的时代背景下,他们2人都重视体育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并着力于学校体育改革;他们都比较深刻理解了竞技体育的价值内涵,强调正视竞技体育的作用;他们都注重体育的对外学习与交流.他们这些优秀的体育理念和实践对当前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学校体育工作及全面健身运动的开展仍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希望藉此引起更多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在日本乃至世界上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他主张开设道德课,进行哲学化道德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道德知性,陶冶学生美的情操,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在我国当前的道德教育中,也应加强对学生的信仰教育,并注重对学生知、情、意三者和谐统一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体育具有生命性,是通过一定的生理和心理负荷唤醒人生命自觉的一种有效活动方式.把叶澜先生提出的生命教育理念延伸到体育领域,在生命教育的语境下去解析体育,从而提出体育具有生命教育潜质:体育是引发生命潜在素质的教育手段,是感知生命的道德教育手段,是对生命冲动的引导与诠释手段,是全人教育的手段.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深刻感受体育体验,将所获得的所有情感体验视为对生命的一种直视和触摸,是感知生命真实存在的重要途径.实现生命教育与体育的融合,在体育体验中感受生命的灵动、体悟生命的真正内涵,是发展以人为本的体育内涵的拓展.体育理应成为生命的诗意栖居地.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国内外当代教育思想和学校体育教育观念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深入研究教育的本质和现代体育价值等因素对学校体育观念的影响。结合现代社会对“全人”教育的发展要求,提出学校体育的“成长教育观”。从多方面论证了学校体育“成长教育观”的建立,对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更全面、更积极的意义,探索性地提出实现学校体育“成长教育观”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深入剖析中日两国现代学校体育发展各历史发展阶段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中日两国学校体育现代发展轨迹,发现在其各自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相同点:1).两国根据各自社会需要确定学校体育目的,发展学校体育;2).在两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即日本20世纪80年代进入世界先进发达国家,我国90年代后期进入小康发展阶段,两国分别提出了“生涯体育”和基于终身体育思想下的“体育与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7.
生命——体育教育的本真回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生命的视角审视体育教育,体育教育应以关注与直面生命为起点,点化与润泽生命,促成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的整体发展,培育一个身心和谐的全人是体育教育应有之意。我们要深刻认识体育的生命品性,挖掘其中丰富的生命内涵,在体育教育中积极渗透生命教育,不仅有利于改变我国目前生命教育不利局面,建立多层次立体的生命教育体系,也有利于我们更准确把握体育教育的内涵,进一步推进体育课程改革。清醒认识生命在我国体育教育中失落的现状,牢牢竖立“生命为本”的体育教育理念,增强生命意识,在体育课程中确立系统的生命教育目标,将生命的本质、特征和需要体现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实现体育教育生命化。  相似文献   

8.
杨昌济的体育思想是吸取了西方先进的教育原理,结合自己的实践,形成了顺应当时社会潮流的理论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倡导体育救国,注重体育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是其体育思想的时代特征;强调“教育不可不置重体育”,充分肯定了体育运动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是其体育思想的核心;提出了简单的养身保健方法,并身体力行,是其体育思想的态度。在建国60周年之际,对开国领袖毛泽东的恩师——杨昌济的体育思想进行归纳与整理,以期为将来我国的体育事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国与日本两国大学体育专业的文献比较研究以及调查,结果表明:中日两国在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内容、学分要求及毕业分配等很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两国培养模式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并分析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中日两国体育教育理念、经济发展水平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不同。通过比较分析,对我国的体育相关专业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2009年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综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是教育部为提高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而打造的每四年一次的品牌赛事,堪称体育教育的"奥运会"。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及数据统计法,对2009年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比赛内容体现了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特征;参赛高校比赛结果显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与区域间不平衡的态势;参赛学生知识结构呈现出不均衡的特征;参赛高校竞争优势多元化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11.
"快乐体育"教学理念为我国学校体育带来了理论繁荣,同时其自身也产生了异化。为深化对"快乐体育"教学理念的认识,运用文献研读与逻辑分析等方法,介绍了"快乐体育"教学理念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情况,并从体育本体论视角对"快乐体育"教学理念进行反思。讨论认为,体育本体是一种以"身体"教育为本职的"工具本体"。基于体育"工具本体"逻辑,学校体育与"运动"及"运动之乐"存在着有限的内在联系。并得出结论:学校体育可以快乐,但又不一定是快乐的。进一步从历史与文化视角对我国当代学校体育理论做了延伸思考。  相似文献   

12.
摘要:朱光潜的体育教育观散见于对其教育观的研究中。这些观点至今仍对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与启示价值。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等方法对朱光潜的体育教育观进行了系统地梳理与总结。结果认为,朱光潜体育教育观主要表现为6个方面:强调“全人教育”必需重视体育;倡导通过体育运动改变社会风气;反对选手体育,提倡普及体育;提倡终身体育;注重体育与卫生、优生、保健相结合;重视体育对心理健康的重要促进作用。对当下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是:有助于凸显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完善人格的独特价值;有助于做好学校体育的普及工作;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行为的培养;有助于处理好学校体育与卫生、保健等工作关系,以期为改进与完善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三十年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经历了回归与恢复、探索与转型、深化与完善三个阶段.研究认为,其成就:确立了高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核心价值;实现了高校体育"生物体育观"向"三维体育观"的目标转换;保障了学生平等享有体育教育的权利;增强了体育课程吸引力;实现了评价目标的本质回归和方法的科学合理.其问题: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的趋势未能得到扭转;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被动体育与主动体育的关系还有待理顺;体育教师专业素养与现代教育观念的快速更新未能同步跟进;学生体质健康与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未得到同步提升.  相似文献   

14.
随着体育管理专业在国内的快速发展,有必要重新审视并借鉴以英美为代表的体育管理专业先进国家的经验。英美国家体育管理专业教育表现出许多共性:专业性的协会组织如北美体育管理协会、英格兰体育委员会等,对于本国或地区的体育管理专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强调实习的过程控制与效果等。与此同时,由于教育体系和教育传统的差别,两国体育管理专业教育也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我校体育学院杨芳教授的《体育教育新视域——体育教育的生命意蕴与审美品格》一书由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  相似文献   

16.
高师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法、理性分析法对高师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体育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提出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明确培养目标,促动学生树立努力方向;把握新生教育良机,处理好体育学科"本""木"关系的教育;强化人文社会科学等深层次学科教育;注重课外实践,强化学生的道德人格教育;推行体育学科的探索性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提高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中日两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目标进行比较与分析,旨在为我国体育课程开发提供参考.中日两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目标的相同之处:体育课程目标取向以行为目标为主,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不同之处:课程总目标与目标层次的设定不同以及体育课程具体目标的内容侧重点不同.建议:体育课程目标的制定需要考虑3个方面,一是社会需求对体育课程的期望,二是学生的体育需求,三是体育学科的性质.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下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与发展显得日益紧迫,高校体育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凸现出更强的时代性意义。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行为两者结合发展提供参照依据。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分析认为:1)新《课标》为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指明了方向;2)高校体育教育应与民族传统体育相互适应、协调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将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起到强大的支持和推动作用,赋予"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终身体育"以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者通过对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在学校教育贯彻实施"健康第一"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促进全民健身的积极作用的分析,进一步提出:更新思想观念,加大对学生体育社团建设的力度;结合社区体育、学校体育建设,使学生体育社团成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联系的一座重要桥梁,从而切实贯彻实施"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20.
"十二五"是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关键五年,如何培养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则成为了这一关键性问题的基础与核心。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数据分析法、访谈法,基于教育体系角度对我国在体育强国背景下如何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进行了探讨。本文以"体教结合"为切入点,以独特的教育角度将体育人才培养纳入到教育体系中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