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育与科学》2017,(6):16-21
为继续阐赜体育学学科定性研究的方法论,以法国体育哲学协会主席Bernard Andrieu教授访问为契机,《体育与科学》杂志于2017年11月6日在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举办"体认的运动心灵塑造与显现论的运动身体图式"学术沙龙。此次学术沙龙基于Andrieu显现论、现象学和神经哲学的混合研究方法与程志理所提出的体认新范式,围绕活着的身体主体诠释何以可能,研究的进路和技术方法两个主要论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对话。对于如何在研究中介入活着的缄默身体,Andrieu提出了"浸没—显现"的"显现论"询证路线,程志理则基于口述史如何展开身体存在的丰富性,两者在交汇和碰撞中达成共识:身体是活着的主体,不可割裂,要想接近甚至完全呈现这一身体,应当在体验论和经验回述的质性研究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2.
为探寻体育学学科定性的依据,《体育与科学》杂志社于2016年6月4日在南京举办了题为《体认与体育学学科定性》的主题沙龙。讨论涉及了"体认"的内涵,"体认"与体育的关系,"体认"的研究范式及发生机制等话题。此次讨论催生了基于"身体运动何以可能"的体育学研究的方法论雏形。并提出了"体认"的内涵有待明确、体育学中"体认"的适用范围有待界定、"体认"研究范式下的典范事例研究有待呈现等今后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程志理2010年提出"体认"范式后,建立了"体认论纲"以及针对运动行为研究的"运动行为口述史与互证链结构"的三角论证的方法学,并且用于具体的项目研究。近几年他研究了短距离跑训练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与苏炳添的多次学术对话的口述史材料,验证了学理假设与已有的学术成果的结论,构成了互证链三角论证。程志理在此篇学术对话中讨论了短距离跑训练中体能与技术的关系,起跑反应时训练的"听枪身体感",以及"单步学的空间利用率"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体育与科学》2017,(4):63-70
本研究基于身体现象学,以口述的方式记录了女大学生在户外徒步运动中的身体体验与心路历程及其与时空、环境、人际、运动产生的关联,挖掘并诠释女性身体运动体验蕴含的意义及其对女大学生自我意识产生的影响。研究认为女大学生在户外徒步运动中的时空体验、感官体验、身心体验、人际体验、运动体验互为关联、互相影响,具有很强的具身性和反思性。这些体验既是她们在常规生活中(社会结构)所处的位置和情形在自我反思性身体知觉下的一种折射,又组成了她们认知社会世界的基础。在户外徒步运动中,女大学生克服了在日常生活中的身体焦虑、被动与压抑,在"关注自我"、"挑战自我"、"掌控自我""发现真我"的过程中获得了自由、愉悦、赋权、审美体验,由此产生了在日常生活经验以外对自我身体、生活、生命的感悟和认知。  相似文献   

5.
高强  程一帆  陈昱彤 《体育科学》2021,(2):88-96,F0003
由于体育哲学诞生以来分析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占据了主导性地位,概念化思维方式影响了当前中西体育哲学研究基本走向与研究内容,从而导致了体育哲学的生发一直处于与二元论的对峙之中。基于科学研究范式理论的视角转换,在现象学范式下二元论转变为积极推进体育哲学研究范式变革的反常现象。借助现象学的理论襄助,体育哲学在经过"普通现象学转化"与"普通现象学-知觉现象学""普通现象学-历史现象学"两条前后相继的思想通路后,形成了新式体育哲学研究范式的框架与研究范例,使体育与二元论紧张关系逐渐疏解,并在知觉与记忆两个层面进行重建,形成了体育哲学的现象学范式的理论核心、解释性原则与应用性方法,进而实现体育哲学在研究视角、研究路径上的变革,形成中西交融的体育哲学研究学脉基础。  相似文献   

6.
《体育与科学》2021,(1):34-39
体育学以人的运动行为为研究对象,目前所借助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都无法真正回归运动行为的本体,研究人的运动行为唯有放弃因素论,回到行为叙事,才能揭示本真。为实现这一目标,程志理在体认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运动行为志"和"运动行为意象分析"两种研究方法,并运用此研究方法对多个项目的高水平运动员进行研究,以"事实—现实—切实"三元互证证据链结构分析确保运动行为研究的真实性。这篇口述史文本引入体育学两种研究方法运用于——短距离跑成绩与步幅、步频之间关系、起跑反应时训练的"听枪"身体感、高水平运动员比赛中技术稳定表达实现条件——三个学术实践的案例。  相似文献   

7.
个体运动行为叙事的本体论考察在体育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文化语境中"个体经验问题化"构成了个体运动行为志研究的核心。从范式与内涵、叙事文本与书写以及镜像与本质3个角度阐释个体运动行为志研究范式的生成与书写。1)从范式与内涵上来看,个体运动行为志是对研究者"在场"的强调,是我看"我"的内在自省,也是他看"我"本体经验系统叙事,作为本体认知转向的个体运动行为志试图在"他群"与"自我"之间建立关联;2)从叙事文本建构和书写上来看,个体运动行为志文本呈现的关键是突出作者的"主体性","个体经验问题化"及其反思是个体运动行为志文本书写和理论呈现的核心,个体运动行为志是发展体育学想象力的重要线索和实践空间;3)从镜像与问题的本质上来看,个体的"心灵考古"与"行为反思"有助于接近问题的本质,"我"成为研究对象是基于"我"对运动参与的具身体验,公共性、建构性与纪律性是"将自己作为方法"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孙喜和  邱谦 《体育与科学》2012,33(4):100-104
基于马丁·布伯的"我—你"理论和米德的"自我"理论,并参考我国台湾学者刘一民的论述,提出了体育教学"主体—主体"的"双主体"教学关系理论,并认为"知的共同体"构建、"经验形成"的教育和"运动学习"的教育等理论的运用,是"双主体"关系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差异性教学的具体运用是"双主体"实现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刘一民教授的《运动员社会行为论》一书进行了评述,研究认为《运动员社会行为论》没有回避多年来积累起来的理论难点,深入探讨了当前体育改革发展中的“敏感问题”。通过比较鉴别找到新视阈和研究范式,能从国内外的理论研究中发现新的命题,寻求新的突破。该研究是体育社会学科建设的新成果,是一本优秀的体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读本,更是难得的研究运动员行为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  相似文献   

10.
《体育与科学》2016,(3):50-56
运用现象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作为身体主体的性别之意义阐释认为:体育运动鲜明的男性特质是具身的性别权力话语构建之结果,自女性投入体育运动的那一刻,实质上就已然存在-于-肌肉-之中,运动场就是男性的肌肉场,她们要么被具身为弱者,要么被迫撕裂自己的性别身份,因而只有在消除男女二元性别极轴的前提下,让女性"像女人"和"属自己"的那样运动,才能使得女性游戏者回归游戏本身,让女性获取真正的"游戏权力"。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体育学未能升级为学科门类的原因,本研究借助相关文献采用理论分析方法,从形式与实质的视角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1)体育学研究所涉及领域的规模虽然相当壮观,但是这只是表面形式,体育学未能升级为学科门类的根本原因在于,由核心研究对象与核心研究方法构成的内在实质方面的薄弱;2)体育学领域核心的研究对象,一直以来只是外在的机械运动意义上的物理模型,具有生命气息的人类的身体运动却被拒之门外;3)体育学领域采用的核心研究方法论,源自以精确性、客观性为原则的机械论的近代自然科学,研究者只能以旁观者的身份研究他人的身体运动。建议:体育学要升级为学科门类,应把具有生命气息的、以运动感觉为支撑的身体运动作为核心研究对象,采用与其对应的核心研究方法论——现象学及人类学意义上身体运动学。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与现象学(包括解释学)之间的会通,不仅表现在诸如现象学的彻底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主义这间,生活世界的理论与实践一元论之间,先验自我与主体主义之间,解释学的历史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历史性之间的平行与相似,还表现在,如何通过作为元哲学的先验现象学为马克思主义作一价值论上的坚实论证并且将现象学的先验还原与社会历史运动结合起来以演变为一种历史的还原,主体间性的一致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来达到等等,凡此又为建立一种辩证的现象学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3.
为了清晰体育中身体知研究的可能性,对日本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梳理,结论如下。(1)体育领域关注身体知,主要是为了宣扬学校教育中体育的独特价值;学校教育关注身体知,则是为了批判此前学校教育的弊端。(2)研究取向上,可归为三类:广义的运动学习与运动教育论、以身体知为焦点的文化论、揭示身体知的结构及机能的机制论。(3)身体知的机制论研究方面,现象学意义上的相关研究,突出强调身体知在运动学习中的始源特征,主要探讨了其发生、发展与传承的机制,自然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以提高运动学习的实效性动机,重视借助数学描述把内在知觉言语化。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和历史研究等方法,在现象学教育学研究的基础上,从"理念"这一概念出发,对理念、课程理念、体育课程理念等相关概念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并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师生关系这四个层面探讨了现象学教育学视域中的体育课程理念,提出现象学教育学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体育与科学》2017,(6):22-26
法国体育哲学有着自身发展的逻辑轨迹与思想历程。与法国巴黎笛卡尔大学教授、泛法哲学学会主席Bernard Andrieu先生的访谈勾勒出法国体育哲学的基本轮廓:区别于英语世界与国内体育哲学的发展轨迹,法国体育哲学源起于法国体育史的研究,历经了"体育教育史"、"身体史转向"与"现象学化"三个阶段。在其中法国三代体育哲学学者对身体概念的思考与身体历史展开是基本逻辑线索。困于语言与研究理路的差异,法国体育哲学研究与世界体育哲学主流的交流与合作存在一定隔阂。作为第三代法国体育哲学学者代表的Bernard Andrieu教授致力于形成体育哲学研究专门机构与宽泛研究议题下的国际合作研究,试图将法国体育哲学的研究进一步推广,与国际体育哲学展开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16.
在默会认识论相关理论的启发下,重新阐释了武术"口传心授"的内涵及其时代意义,认为:武术作为一种内外兼修的以技击为核心的"综合实用技术",存在难以充分用语言表达的"强的默会知识"(亲知、"使人巧"的能力之知)和在运动过程中所依赖的大量未被言说的"弱的默会知识"(各种或隐或显的"规矩"),这使习练者需要技艺高超、经验丰富的"明师"指点;正是在"明师"的言传身教之下,习练者经过长期的体认功夫逐渐将规矩内化、身心整合,从而与"明师"和经典拳论中的相关体会与心得实现沟通,甚至步入"技进乎道"的高妙境界。对"口传心授"的传习方式进行研究并非要在当代社会将其全面复兴,只是要从哲学认识论的高度重新审视武术的知识特点,从而发挥"口传心授"对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所仍具有的相关重要价值与意义,如它有助于传统武术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有助于满足大众由浅入深、精进技艺的内在需求以及学校培养武术精英人才的发展需求等。  相似文献   

17.
用现象学的方法研究导引术、气功、健身气功现象之成因.认为:导引术是"作为方法的现象学"的一种界定,气功是"作为哲学的现象学"的一种界定;气功具有"不设定质性",会被具有"设定质性"的健身气功所取代.为了完成健身气功这种"客体化行为"的"意向本质",应不断创编健身气功新功法的"质料"充盈,才能达到自明的"明证性",在全民健身中树立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18.
为使中华武术走出视觉文化时代遭遇的发展困境,研究中国传统的体认方式对发展武术的积极意义。研究认为:视觉文化时代中国武术发展出现的畸形和异化,显然不利于武术的传承发展,中国武术文化有着强大的"精神叙事"、独特的编码系统,融合了诸多中国独有的文化元素和认知理念,在解码过程中需要通过中国独有的"体认"的解码方式来解读中国武术,寻觅"达身体之道"近乎"天地之理"的武术本真,从而为中国武术的发展开辟路径。  相似文献   

19.
运动员挫折行为探析曲阜师范大学刘一民,王武斌古代兵法“胜败乃兵家常事”一语道出了战争中胜与败的关系。而现代体育竟技比赛被喻为和平环境下的“战争”。胜与败同样也是频繁发生的。竟技运动的本质就是要比胜负争输赢,就是要“更快、更高、更强”。然而,作为一名运...  相似文献   

20.
<正>一、"运动技能会能度"的基本概念毛振明、董文梅教授以体育教学过程中运动技能的习得过程为依据,通过对"运动技能会能度"的调查,将运动技能划分为"会与不会有明显区别的运动技能"、"中间型的运动技能"和"会与不会没有明显区别的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