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拳"作为中国武术的俗称,一直被人们接受和认可,早已成为中国武术的代名词."势"作为一个思想史的概念,在政治、军事、书法、绘画、诗歌等诸多场域中表达一种相似的哲学思维与意义结构,它们为"势"文化的理论研究打开了广阔的论域空间.研究以"势文化"为切入点,以内家三拳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拳之势"进行理论探索.结果表明:架势是"拳之势"生成的结构之力;理势是"拳之势"生成的逻辑之力;气势是"拳之势"生成的生命之力;情势是"拳之势"生成的表达之力.习武演练自觉追求"势",它体现的是一种美学之道与生命规律.  相似文献   

2.
苏轼和程颐都是北宋易学的著名代表人物.比较二人易学动静观,显示出理学和庄玄之学这两种解《周易》思路的差异.关于宇宙化生,程颐、苏轼皆承认阴阳之"动"生出万物,而程颐从宇宙运动中抽绎出"理"作为最高法则,苏轼则归之于造化无心.落实于性情论,两人皆突出"静"的高明之境,然而程颐的心之安静是以长时涵养的道德自律为前提,而苏轼的"静"缘于应物无心、淡然自若的处世情态.体现在符号化的表征--卦爻上,程颐的动、静合"理"体现于爻位的嘉善,苏轼的动、静自然则体现于卦爻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3.
儒家文化是伦理本位的德性文化,在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中,诚信观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儒家追求的"诚信"是"内诚"和"外信"的统一,是交友之基、立身之本、齐家之道、治国之法,强调慎独自律、信己推人、知行合一的修炼方法,从理念与方法两个层面深刻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观念的培育,并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4.
以人类学为视角,对不同时期武术概念进行资料梳理与学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类学意蕴中武术概念的解释性理解.研究认为:对于武术概念的解读需跨越体育技术以及文化的特定领域范畴,应视其作为一种人类身体的活动现象进行更加普遍意义的人类行为审视;武术不仅仅只是一项"体育"运动,或者说是一项身体"唯美技术",更应理解为不同地域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人类学身体文化领域所关注的"身体结构"、"身体意象"和"身体符号"三个维度对武术特有的"身体技术""身体艺术""身体文化"属性进行分析与论述,以期探讨和诠释武术概念的涵义.  相似文献   

5.
探寻学校武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研究结论:学校武术的发展历程存在三个时期.从"强国强种"到振兴尚武精神的"活跃"期、从"高调入场"到"名存实亡"的"沉睡"期、从"重新捡拾"到"文化复兴"的苏醒期.通过对三个时期的解读发现学校武术的发展存在众多问题,主要以学校武术边缘化来体现.建议:学校武术发展战略紧随"文化复兴"的发展方向,打造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路径;应该紧抓"文化多样性"的时代潮流,孕育多姿的学校武术文化样式;应该紧握"制度管理"的策略,制定学校武术学科的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6.
李刚己是桐城派融纳畿辅文人群体、传道北方的中坚人物,"莲池学派"第四代的典型代表.为学融通中西,以致用为本,形成了其诗古文才学并驶、清刚雄深的艺术风格.他祖述桐城文统,以斯文为己任,秉承了"莲池学派"固有的文学观,提出"行谊文章相待为用"的观点;其诗除强调诗教之旨外,亦多儒家游心于艺的风雅情致,对莲池派诗学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郑怀贤武学,并非单指郑怀贤个人的武学技艺,而是指以郑怀贤为代表的成都体育学院老一辈武术家集体技艺的结晶.研究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宏观视野,提出:(1)传承与研究郑怀贤武学,有助于继承与延续老一辈武术家的武艺精华,丰富课程体系;(2)有助于形成武术领域的行业话语权,筑牢专业优势;(3)有助于构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品牌,彰显学科特色;(4)有助于传承中华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武术文化.在此基础上,针对于郑怀贤武学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点面结合""立德树人""多维对接"的构想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关于发展我国传统插花艺术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我国传统插花艺术的当前形势,从传统插花艺术的定位、内涵和特点3个方面分别进行了有关"为何发展"、"发展什么"和"如何发展"的思考。指出传统插花艺术就是中国风格的插花艺术,发展传统插花艺术首先要把握传统插花艺术的内涵,即对"自然之真"、"人文之善"、"宗教之圣"和"艺术之美"的追求,而发展传统插花艺术的根本途径就是对人的教育,就是要将插花创作者塑造成传统文化的继承人。  相似文献   

9.
双重人性是张载在对佛老与汉唐儒学双向纠偏基础上的一种创造,其具体指谓在于揭示人生中的现实与超越两面,而其问题却在于双重人性究竟如何具体地实现其统一。从洛学起,理学开始形成以大程为代表的道德实践路径与以小程为代表的格物穷理路径,由此而演化为朱陆之争。元明以降,心学沿道德实践的方向将二者的统一推向极致,但却存在着遗落客观世界的偏失;气学沿存在之理的方向虽然突出了知识理性与知识追求,却又面临着稀释道德理性的危险。如何确保二者的统一而又不失偏颇,既是宋明理学发展的张力,同时也是我们今天吸取西方文化以重建中国文化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0.
罗贯中在历代的传说基础上,把关羽塑造成一个忠义智勇兼备的英雄形象.中国文化向来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人们尊崇偶像也总是道德超过了宗教、美学等含义.关羽代表了一种道德精神,代表了忠义,自然也就成了最受大众欢迎的偶像.  相似文献   

11.
皖江地区宗教文化略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文化是皖江历史文化的主要特色,也是皖江历史文化的价值所在.皖江宗教文化有以天柱山为中心的禅宗文化,以九华山为中心的地藏文化,以巢湖、芜湖和马鞍山为中心的道教文化,以及以沿江各大城市为中心的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文化.五大宗教按其宗教伦理来说,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其中佛教解决的是人的生死问题,道教解决的是生命的超越问题,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可以合为一种,解决的是人的现世生存问题.这三种宗教伦理是皖江宗教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皖江历史文化的基本内核,对皖江社会的发展势必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的"贵和"文化构建起了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特性及行为方式,进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个性."贵和"文化思想具有十分精深的内涵,它不仅高扬"天人之和""人人之和"的至高价值,而且其最可贵最精深之处还在于它的辩证思维,崇尚"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和不弃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方法结合文化学相关理论对"花环龙"的起源、表演风格、艺术特点、传承与发展等情况进行研究.研究显示:"花环龙"起源与祭祀有关,源于需要;"花环龙"表演凸显"圆文化"风格,表演艺术突出"合和文化"特征,其制作融入了"阴阳五行文化";"花环龙"以客家儿女为参与群体,以祭祀、拜师授徒等多种形式传承;非物质文化自身的适应性和发展性是"花环龙"传承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学习力作为当今社会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是高职学生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需求的一个必备条件.虽有地域之差、文化之异,但"产婆术"教育观蕴含的教育思想十分契合高职学生学习力的培养理念.基于此,在"产婆术"的视角下,探讨高职学生学习力的培养途径,即在师生关系上,有教无类,教师应尊重学生,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引导学生,使其发挥潜能,以培养其学习能力;在教育理念上,教师应实施"赏识教育",以增强其学习毅力.  相似文献   

15.
以我国学校艺术体育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梳理和逻辑归纳等研究方法,溯源了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历史形成脉络,认为:我国艺术体育起源于"舞",先后出现有舞体动作、舞蹈样态、舞武式身体训练的多种萌发状态.其中,乐舞能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艺术体育向学校教育领域逐步渗透的最初样式;而我国学校艺术体育形成时的历史现象,主要表现为一种"体操文化兴行"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6.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文化的综合体现和精神家园.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与校本特色课程协同发展的关联性进行了探讨.指出:(1)民族传统体育并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资源,更是一种传统文化"传承"教育资源.(2)开发应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促进学校体育与民族体育接轨发展,建构校本特色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教育与民族传统体育实现"双赢"的基本路径.(3)构建特色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不能流于形式,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是我国经济、文化输出推广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体育赛事品牌获得发展的全新契机."一带一路"政策带来了其沿线国家广阔的体育市场腹地,为我国竞技体育赛事品牌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对我国实体体育产业有着优秀的辅助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竞技体育赛事品牌在"一带一路"沿线构建也存在着:缺少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体育赛事项目与品牌;国内商业资本对体育赛事品牌走出去的关注度不足;国内体育赛事文化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等我国竞技体育赛事品牌走出去的关键性问题.通过文献、比较、访谈等研究方法,得出可以从立品牌、分析需求、营造特色、虚实结合四点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竞技体育赛事品牌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开展现状,迎接"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国体育赛事品牌"走出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文化自觉角度出发,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偏失与对策为研究对象,使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分析与探索导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偏失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以及纠偏路径,从而促进其发展与文化繁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偏失体现为其陷入"发展路径依赖"泥淖和"消极稳定"态势,背离文化自觉原则.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实际上就是纠正其对文化自觉原则的偏离.一是确立文化导向型教学原则,挣脱"发展路径依赖".二是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到取其精华、同现代元素适当结合、同外国文化元素适当结合.  相似文献   

19.
二程洛学是宋明理学的开端。洛学思想的萌芽时期,从1046年二程拜师周敦颐开始到1057年程颢中进士结束,其间标志性的文本有二程拜师周敦颐的相关语录、程颐的《上仁宗皇帝书》《颜子所好何学论》、程颢进士考试的三篇“南庙策论”,它们包含的圣人之志、圣人之道、纯王之政、善政养民、正心养性等重要思想观点,标志着洛学思想已经萌芽。  相似文献   

20.
李翱是中晚唐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以振兴儒学为己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佛、道形上思想和修养方法为借鉴,创作<复性书>三篇,提出了著名的"去情复性"学说.李翱复性思想在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修习方法、道统论等诸多方面都对宋明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翱成为上承传统儒学,下启宋明理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