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研究了健康大学生外固定腿2周使肌肉愈接近废用性萎缩,并在固定期和恢复期10周过程中连续补充肌酸和抗阻训练,测定股外侧肌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cose transporter 4,GLUT4)的变化,并且测定了肌糖原、磷酸肌酸(CP)和肌酸(C)浓度。探讨补充肌酸对骨骼肌废用性萎缩后糖代谢调节机制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补充肌酸和抗阻训练可以提高废用性萎缩肌肉GLUT4蛋白水平,肌肉吸收葡萄糖和肌糖原合成能力增强。肌肉CP、C和C总浓度在恢复期第3周达到高水平。  相似文献   

2.
摘要:以介绍第65届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年会暨第9届运动是良医世界科学大会和肌肉肥大与萎缩的基础科学世界大会的主要研究热点为目的。以“肌肉肥大与萎缩”的基础科学世界大会的主报告和专题报告为基本思路,并通过PubMed等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对大会中肌肉肥大与萎缩的专题报告内容、相关主题的最新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探讨。目前,关于肌肉肥大与萎缩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废用和疾病状态下的肌萎缩、调控肌肉肥大的外在变量及内在分子机制、肌卫星细胞在骨骼肌肥大与萎缩过程中的作用、营养补充促进肌肉肥大及改善肌萎缩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为更深入地探究运动促进肌肉肥大和改善其萎缩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为我国体育科学、运动医学、肌肉生物科学及运动康复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动物刺激笼训练兔,模拟出急、慢性小腿肌肉运动损伤,并在训练的同时予以中医药和物理治疗。通过组织学、血液流变学、生物化学以及生物力学等指标测试,发现大强度训练早期将引起肌纤维的运动性损伤、血粘度下降、血清酶升高、肌肉抗断裂强度和能量吸收增加。早期外敷中药和冷疗对保护肌肉组织和提高肌肉生物力学性质有良好作用。训练中期肌肉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损伤,而中医药对其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训练后期肌肉组织呈典型的慢性损伤表现,但肌肉的生物力学性质增强。肌肉强度的增加可以有效地预防肌肉的被动拉伤,而训练的同时予以中医治疗可加快肌肉组织的恢复。因此,加强肌肉的训练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一项主动性措施,而同时辅以适当的治疗手段,则可以减少临床症状,保证肌肉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4.
振动刺激对废用性肌萎缩大鼠肌纤维形态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振动刺激对大鼠废用性比目鱼肌萎缩的影响作用。方法:将4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振动组(B)、悬吊组(C)、自然恢复组(D)等4组。悬吊14 d后,取C组大鼠比目鱼肌称其湿重,振动刺激训练4周后取其余3组大鼠比目鱼肌称其湿重,比较4组湿重体重比。并对大鼠比目鱼肌Ⅰ、Ⅱ型肌纤维比例、平均横截面积(CSA)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与A组相比,C组湿重体重比明显减小,Ⅰ型纤维比例减少而Ⅱ型纤维比例增加(P<0.05)。BD组湿重体重比、Ⅰ型平均横截面积高于C组,B组Ⅰ型肌纤维的比例高于C组(P<0.05)。结论振动刺激能有效地对抗悬吊引起的大鼠比目鱼肌废用性萎缩。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离心运动后肱三头肌超微结构损伤的模型,从肱三头肌线粒体超微结构变化和线粒体钙代谢方面分析和探讨线粒体在运动引起的骨骼肌超微结构损伤中的变化。方法:将7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7组。运动组大鼠进行持续性下坡跑运动,分别在运动后即刻、12 h、24 h、48 h、72h、5d和安静状态取材。制作肱三头肌电镜切片并测定肱三头肌线粒体Ca2+含量。结果:1)运动后24 h至运动后48 h肱三头肌肌纤维和线粒体结构损伤严重,运动后72 h有所恢复,5 d后肌纤维结构基本恢复到正常状态,但仍偶见线粒体空泡变性和嵴缺损。2)运动后即刻,线粒体Ca2+含量迅速升高(P<0.01),运动后24 h达峰值,运动后72 h基本恢复。结论:1)持续性长时间的离心运动可以使肱三头肌超微结构产生阶段性的损伤变化。2)持续长时间离心运动后,使肱三头肌线粒体钙超载,进而加重肱三头肌纤维及线粒体结构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观察低氧、低氧运动对骨骼肌肌节内骨架蛋白Titin(肌联蛋白)和Nebulin(伴肌动蛋白)含量的影响。研究方法:以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分为常氧对照组、常氧运动组、低氧对照组和低氧运动组,进行为期四周的实验,用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各组各周腓肠肌Titin和Nebulin蛋白含量。研究结果显示,低氧和低氧运动早期均可导致骨骼肌Titin含量的显著减少(P<0.05),对Nebulin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呈现降低-升高-再降低-再升高的趋势。结论:低氧和低氧运动早期均可引起肌节骨架蛋白Titin的损伤或降解,可能是由于激活了calpain所致。后期Titin和Nebulin均恢复或稍增加。  相似文献   

7.
骨骼肌内葡糖糖的摄取和代谢对血糖稳定有重要作用。众多研究表明运动中一氧化氮(NO)大量生成对骨骼肌摄取葡糖糖有重要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肌肉收缩和摄取葡萄糖与NO的生成、传递联系密切,但相关机制还不明确。文章综述了运动时骨骼肌内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生成和传递的途径及其对运动中骨骼肌摄取葡糖糖的影响和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增龄骨骼肌的机能特征及运动的其影响(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骨骼肌在增龄或衰老时结构与生理机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增龄骨骼肌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肌肉萎缩、运动单位重建、绝对力量与单位面积的肌力下降 ,同时肌肉的最大输出功率与持续输出功率也下降。增龄骨骼肌与年轻骨骼肌相比更容易收缩时发生损伤且恢复较慢。同时某些运动可对增龄骨骼肌的结构与机能的变化施加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肌肉质量负调控因子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在低氧和运动调控骨骼肌质量中的作用,将SD大鼠分为常氧对照组、常氧运动组、低氧暴露即刻组、高住低训即刻组、低氧暴露复氧1周组、高住低训复氧1周组。运动方式为跑台运动。采用人工模拟氧浓度13.6%的低氧环境进行间歇性低氧暴露,每天晚上在氧浓度13.6%低氧舱内低氧暴露12h,共4周,实验后取腓肠肌称重,采用RT-PCR方法测定腓肠肌myostatin 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1)与常氧对照组比,高住低训即刻组体重显著下降,腓肠肌质量显著下降(P0.05);2)与常氧对照组比,常氧运动组骨骼肌myostatin mRNA表达明显上升(P0.05);3)4周低氧暴露后骨骼肌myostatin mRNA表达明显上升(P0.05),复氧1周后被完全抑制;4)4周高住低训后骨骼肌myostatin mRNA表达明显上升(P0.05),复氧1周后被完全抑制。高住低训后骨骼肌质量丢失,myostatin mRNA表达上升。提示高住低训调节骨骼肌质量可能与运动、低氧调控骨骼肌myostatin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笔者测试分析了15名男性和3名女性受试者在安静状态下及亚极量运动负荷后胫神经兴奋传导速度及展肌肌电图指标。结果提示:运动前后胫神经传导速度未见明显改变;亚汲量运动导致的代谢产物堆积可能影响运动终极的兴奋传递。  相似文献   

11.
不同强度运动肌氧含量变化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近红外光谱测定技术 (NIRS) ,通过监测不同强度运动 (10s、45s全力运动和 6min稳态亚极量运动 )下肌氧含量的变化 ,揭示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过程中肌氧供给和消耗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负荷变化和不同运动能力都能影响肌氧含量的变化 ,并且基于NIRS技术的肌氧指标可作为一项无损测定的、敏感的指标 ,用于反映运动能力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停止训练即停止规律性运动。在现代体育运动中,停止训练对机体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作用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从停止训练与肌卫星细胞数量的变化、停止训练与肌卫星细胞的激活和成肌调节因子的变化、停止训练与肌核域和骨骼肌蛋白质合成的变化、停止训练期间不同类型肌纤维卫星细胞变化与肌纤维的选择性萎缩等方面就停止训练期间肌卫星细胞的诸多生物学变化、机制及其对肌肉萎缩的可能性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低氧对体成分及骨骼肌蛋白质分解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了解低氧和运动对体成分及骨骼肌蛋白质分解代谢的影响,对了解肌肉收缩性能的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综合阐述了反映蛋白分解代:谢的一些指标及变化规律和意义,并重点介绍了低氧对体重、体成分、骨骼肌质量的影响,以及它们与蛋白分解代谢的关系,对高原训练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系统(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s)在细胞的信号传导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中以p38研究得最为深入。:运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刺激因素,可对骨骼肌中的多种代谢和转录过程起调节作用。MAPK信号级联中有多种独立的信号途径参与了骨骼肌运动性适应的细胞调控过程,对骨骼肌中葡萄糖转运、胰岛素信号转导、钾离子转运、工作肌的可塑性等产生影响。运动能够激活骨骼肌中MAPKs信号传导系统。不同运动方式、不同类型的肌肉可以影响到MAPKs的激活,而且激活后MAPKs具有不同的时相性。MAPKs对运动后骨骼肌的适应性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联合核心稳定训练对脑瘫学生康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随机选取脑瘫学生30名分为3个组:实验组(EXG组)、对照组1(CON1)、对照组2(CON2)。实验组采用有氧运动联合核心稳定训练、对照组1采用单纯有氧运动训练、对照组2采用单纯核心稳定训练,通过12周康复锻炼,收集三组受试者体质状况、粗大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平衡能力和运动成就动机数据。结果:EXG组和CON1的整体体质状况有积极变化,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变化呈显著性差异(P<0.05),CON2在骨骼肌、基础代谢率两项指标呈显著性差异(P<0.05)。EXG组在粗大运动功能方面有积极变化,呈显著性差异( P<0. 05),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呈极其显著性变化(P<0.001);CON1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有一定改善,但变化不显著(P=0.062);CON2粗大运动功能产生了显著性变化( P<0. 05),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有限(P=0.065)。EXG和CON2组整体平衡能力有积极变化,呈显著性差异( P<0. 05);CON1的平衡功能有一定改善,但效果不明显。运动成就动机方面。三组受试者整体运动成就机均发生明显变化,回避失败动机上EXG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毛蕊花苷和马蒂苷对递增大强度运动大鼠骨骼肌细胞内线粒体钙含量和肌浆网Ca2+-ATP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单纯运动组,运动+毛蕊花苷组和运动+马蒂苷组。每组10只。观察毛蕊花苷和马蒂苷对运动大鼠体重等一般情况、跑台力竭时间和线粒体钙含量、肌浆网Ca2+-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实验第三周末运动+毛蕊花苷组和运动+马蒂苷组疲劳相关症状明显减轻,食欲增加,体重增加。运动+毛蕊花苷组和运动+马蒂苷组大鼠跑台力竭时间显著长于单纯运动组,P<0.01,P<0.05。运动+毛蕊花苷组大鼠跑台力竭时间长于运动+马蒂苷组,P<0.05。单纯运动组大鼠骨骼肌细胞线粒体钙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肌浆网Ca2+-ATP酶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运动+毛蕊花苷组和运动+马蒂苷组大鼠骨骼肌细胞线粒体钙含量显著低于单纯运动组,均P<0.01;而肌浆网Ca2+-ATP酶活性均明显高于单纯运动组,P<0.01,P<0.05。运动+毛蕊花苷组大鼠骨骼肌细胞线粒体钙含量低于运动+马蒂苷组,P<0.01;而肌浆网Ca2+-ATP酶活性明显高于运动+马蒂苷组,P<0.05。结论:毛蕊花苷和马蒂苷可能通过提高递增大强度运动大鼠骨骼肌细胞肌浆网Ca2+-ATP酶活性,促进细胞内Ca2+转运,从而表现出较明显的抗运动性疲劳和提高大鼠运动能力作用。且毛蕊花苷的作用强于马蒂苷。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一次力竭离心运动后大鼠腓肠肌HSP70表达的变化,及针刺对运动后不同恢复时间骨骼肌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分为安静对照组,单纯运动组和运动加针刺组。除对照组外,其他大鼠均进行一次力竭离心运动。单纯运动组运动后不做处理,运动加针刺组在运动后立即进行针刺,具体方法为从远端斜刺(进针角度为30°)穿过腓肠肌肌腹,并留针5 min。在运动后即刻、恢复12 h、24 h取大鼠腓肠肌进行分析。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检测HSP70蛋白的表达。结果:1)一次性力竭离心运动后即刻、12 h、24 h组腓肠肌HSP70蛋白表达水平均增高,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HSP70蛋白表达于运动后即刻增加最明显,随后逐渐下降。2)一次性力竭离心运动后对腓肠肌进行针刺,仅12 h组HSP70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3)一次性力竭离心运动后,相同时间的非针刺组与针刺组比较,针刺组在运动后即刻和24 hHSP70蛋白表达明显低于非针刺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4)一次力竭离心运动后,非针刺组HSP70蛋白在细胞胞质内广泛表达,针刺后即刻HSP70蛋白主要在细胞膜和细胞核表达,随后逐渐分布到细胞质。结论:1)一次力竭离心运动后即刻即可诱导大鼠腓肠肌HSP70蛋白高表达,随恢复时间的延长HSP70蛋白表达下降。2)一次力竭离心运动后针刺骨骼肌,可抑制运动诱导的HSP70蛋白高表达。  相似文献   

18.
男子中长跑运动员肌氧含量与血乳酸浓度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运动过程中人体骨骼肌组织肌氧含量的相对变化与个体乳酸阈间的关系.方法:用近红外三波长肌氧监测系统,对受试者在功率自行车上作等级性递增负荷运动时,局部骨骼肌组织中的肌氧含量的相对变化进行了无损、连续、在体实时监测与分析,并同步测定和记录受试者的血乳酸浓度.结果:肌氧含量的相对变化与个体乳酸阈和运动强度具有高度的相关性(p=0.01).结论:本研究为无损监测和评定运动员的生理机能状况、掌握训练强度、评价训练效果引入新的生物学测试指标和技术.  相似文献   

19.
力竭性离心运动对骨骼肌结构的影响及其机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上典型的力竭性离心运动来训练45只大鼠,用光镜、电镜观察运动后即刻,运动后21小时以及48小时,鼠比目鱼肌和股直肌的形态学结构。实验结果表明:运动组较对照组出现了明显的异常,且在48小时内骨骼肌的这个异常变化有加重的趋势,运动后:21~48小时,快肌股直肌结构异常程度普遍不如慢肌比目鱼肌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阻断AR,以探讨雄激素对运动骨骼肌ERK1/2通路的影响特点。方法:7周龄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R阻断剂组、运动组、AR阻断剂运动组、假手术组。AR阻断剂组于颈部皮下包埋氟他胺释缓剂,运动组进行10 d中等强度运动,于末次运动后6 h取趾长伸肌进行指标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R阻断剂组趾长伸肌湿重、肌纤维横截面积、AR mRNA及p-ARSer210均显著下降(p<0.01-0.05),MEK1/2、ERK1/2、P90RSK的mRNA及蛋白磷酸化水平未有显著变化。运动组AR及ERK1/2通路的mRNA及蛋白磷酸化水平则显著增加(p<0.05),而其趾长伸肌湿重、肌纤维横截面积并未有显著变化。AR阻断剂运动组各指标与运动组相比均显著下降(p<0.01-0.05),而与AR阻断剂组相比均未有显著变化。结论:阻断AR可显著抑制运动骨骼肌湿重、横截面积及AR的基因和磷酸化表达,证实雄激素对运动骨骼肌的促蛋白合成作用主要经AR介导;AR阻断剂可显著抑制运动骨骼肌ERK1/2通路激活,提示雄激素经AR介导发挥非基因作用。该研究对雄激素促进运动骨骼肌蛋白合成的非基因作用提供一定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