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志摩在西方文化体系尤其是 19世纪英国浪漫派中形成的“自由、爱、美”三位一体的人生追求 ,“平等、自由、不费一枪一炮”的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想与挑战、惨案、贫困交加的 2 0年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产生了强烈冲突 ,酿成了他人生的悲剧。而缺乏对中国国情的起码认识、缺乏对东西方文化冲突的理解与尊重 ,没有把在剑桥式的西方文化体系中浸染而成的浪漫主义理想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则是他理想悲剧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
汤显祖的剧作“临川四梦”呈现出深沉的悲剧色彩。浪漫与悲剧的冲突、交织 ,构成了四剧独特的审美特质 ,亦是作者在现实中感受到的强烈的困境意识的审美表现。对社会政治理想的追求与严酷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强烈的个性意识与传统人性观的冲突构成了汤显祖困境意识的基本内涵 ,这使他的人生、他的剧作呈现出一种深邃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3.
《旅夜书怀》一诗,以愁情选悲景,以悲景写悲情。从诗歌所涉的时空层面来看,“悲”的内核在于“独”。“独”既是诗人思考的背景,也是诗人当时生命状态的总结。在这一富有情感浓度的环境中,诗人思绪万千,感眼前之无望,念人生之坎坷,由“独”而陷入了对人生困境的沉思。诗人因万事潦倒、信念崩塌而痛苦愁闷,又因“破”而难以接受、无法释怀、矛盾挣扎。尾联中沙鸥意象的运用,是诗人试图为摆脱困境探寻出路,但心有重负又何谈自由洒脱。沙鸥孤独却自由,诗人孤身却迷茫无措,踟蹰不前。这一意象的观照,赋予了“独”更为深刻的内涵:不仅是人生状态,也是人生归宿。  相似文献   

4.
纳张元教授是一位当代彝族青年作家。他的作品集《走出寓言》中描写了大量的民族悲剧,这些悲剧阅读后都会给人深深地震撼和启迪,并不断地督促人民觉醒。本文从社会进步与封建愚昧思想矛盾冲突的悲剧意识;人的个性发展与周围环境矛盾冲突的民族悲剧意识;人的需求与现实生活矛盾冲突的民族悲剧意识;现代文明与本土文化矛盾冲突的民族悲剧意识等方面论述了纳张元的作品集《走出寓言》中民族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今的文化形态大致可表述为“主流文化”、“知识分子文化”、“市场文化”和“家庭文化”四大类。这四种文化形态常常既相互交融又相互冲突,在一种相当复杂的关系中纠缠不休,都试图最大可能地同化影响自身之外的文化,而每一类型的文化自身也蕴含着不能自足、自我冲突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美学家苏珊·郎格说:“个体生命在走向死亡的途程中具有一系列不可逆转的阶段,即生长、成熟、衰落,这就是悲剧的节奏。”①读屈原的作品,思考之余,发现我国这位伟大的民族诗人所走过的人生旅程,与这种悲剧的节奏竟然那么合谐。不少的研究者认为:“在中国,悲剧之父却是伟大的屈原。”②而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那“与日月争辉”的形象,永远闪耀着悲剧的崇高壮美的色彩。  相似文献   

7.
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在《呼兰河传》中所隐藏的对生命的追逐,正是萧红人生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萧红在以个体意识为中心的美学悲剧创作中,将自我与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以及因自主意识受到阻碍而迸发的情感抗争付诸笔端,寄托在凄婉悠长的文学里。本文从对《呼兰河传》文字片段的解析中,挖掘潜藏在萧红悲剧人生中的“达芬奇密码”,琢磨“性格即命运”的文学意蕴。  相似文献   

9.
胡风究竟是一位怎样的文学批评家?他那独标奇名的“主观战斗精神”究竟又是一种怎样的文学思想?这是我们面对胡风首先发出的问题.本来,只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不难回答这样的问题.但是问题在于,胡风后来由于充当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那场大悲剧中的主人公,身陷囹圄长达二十多年,他的文学思想随之也成了理论研究的禁区.当他被解放出来之后,他的文学思想可以被当成科学的研究对象时,那种历史大悲剧所造成的道义愤慨又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反弹过来,多少影响了人们对胡风的研究视野和理论心态.人们总是在惊诧之中有意无意地把胡风文学思想的特异方面作为研究的中心和重点,虽然这有着一定的科学道理和客观根据,如果胡风的文学思想不具有特异性,那也就完全不可能遭受那场历史冤屈了.但是,这种过份夸大胡风文学思想特异性的做法,或多或少又会遮盖了他本人的文学思想的总体风貌.因此,要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真正准确地回答上述问题,最科学和合理的办法还是先回到客观存在的历史之中去,先掌握“主观战斗精神”这个理论概念产生的理论依据和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从存在主义女权理论的视角对安娜悲剧进行审视,可以看到,在父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文化上对男性的依赖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女性他者的地位,是引发安娜悲剧的深层原因。而安娜以其生命的毁灭为代价作为对女性他者地位的反叛,使得其悲剧性结局融入了崇高和悲壮。  相似文献   

11.
悲剧意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个体与群体的审美文化自觉,师陀的小说创作也显示了他的这种美学追求和文化建筑。可以说,死亡的悲剧是师陀小说悲剧意识的最终指向,他以不同形式的死亡来向我们展示悲剧的终极状态,而其作品中许多人物的死亡都体现出了滑稽与荒谬性,将我们引向生命的纵深与终极的否定。本文试图通过对师陀小说死亡悲剧意识的分析探讨来进一步认识其小说的深层意蕴和内涵,体味师陀对生命的终极思索。  相似文献   

12.
三十年前逼走侍萍,儿子、妻子对自己的背叛,三十年中毫无感情的生活,晚年的孤独寂寞,这是周朴园的基本生活状态。他有狠的一方面,也有柔的一方面。他要做一个事业上的强者,个人生活却终不能忘情;他无法忘情,却又不得不为名和利而舍情。在那个特定时代、特定文化里,周朴园对外在社会价值的追求和内在情感的追求发生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决定了他的悲剧。他恪守封建伦理规范造成了自己的悲剧,又以自己的悲剧来破坏别人的幸福,最后会集了所有的不幸。周朴园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段孤独落寞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大师,他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天才艺术的光芒和巨人般的激情,创造出一部又一部属于那个时代又超越那个时代的非凡之作。创造性地将英国人文主义文学推向了世界艺术的高峰"。关汉卿是中国元代举足轻重的伟大戏剧家,他同样也创造了一部又一部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战斗檄文式戏剧。二者都擅长悲剧的创作,都擅长从社会,人生的角度观照人的命运,反思不幸和灾难产生的根源.本文将从故事结构和情节安排、人物性格和命运冲突、语言特点和叙述风格、文化根源和历史积淀四个方面来对比莎士比亚和关汉卿悲剧的特点.以寻求其差异的表现与原因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后殖民文学批评家霍米·巴巴提出“间质空间”的理论,认为多样化、差异化的文化在这一策略性空间内交汇、冲突,最终达成协商,为后殖民作家的文化身份困境提供了一条出路。后殖民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萨尔曼·拉什迪的姐妹篇童话作品《哈鲁恩与故事海》《卢卡与生命之火》中,主人公被置身于西方主流文化与东方文化交错、对抗的“间质空间”,经历了迷茫、冲突、协商,最终认同自身混杂性文化身份的抵达,象征着后殖民作家对文化身份定位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5.
胡山源是“五四”时期文学社团“弥洒”社的创始人。他的小说创作迥异于“五四”时期的主流悲剧作品,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探讨了其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即审美取向上回归自然,规避现实悲情世界;情节安排上弱化悲剧冲突;美学上追求清新、优美、含蓄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6.
“义”作为价值观念,有依托与桎梏的双重品格。梁山英雄既在“义”的实践中找到了自我,又在“义”的圈限中丢失了自我。其中李逵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他是在义所谱写成的“意志自由”与“伦理侄梏”的双重变奏中,走完自己崇高却悲哀的一生的;是在“义”所塑制的两重李逵——反抗型李逵和服从型李逵——的矛盾斗争中,完成自己的人格悲剧的。同时,他的悲剧,也是一个“真”之存在的悲剧。宋江对他的毒杀,是一种带有悲壮意味的“成年礼”的宗教式补行。  相似文献   

17.
相对于当下的文学潮流以及思想潮流,张炜明显表现了某种程度的“退却”,他表现出的是对现代化的批判与对古典的热情,与此同时又带有一种深深的焦虑。这体现着张炜一种自省的特质,这种特质使得张炜步步后退,步步隐忧,其结果是张炜在近年的创作中日益凸显出其生命意识,而他的生命意识往往又仅止于生命的狂欢,显出精神哲学的弱化。  相似文献   

18.
稼轩词中生命体验式的创作方式揭示了词人浓郁的悲剧意识。悲剧意识在中国文化中主要体现为“柔”。辛词中的悲剧意识体现了这种柔性的力量。它在更深层次上是来源于作者对边缘式的“归正人”的生存处境的体悟与感受 ,正是在这种以“宦游”为主要形式出现的边缘处境中作者揭示出了生存的悲剧性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悲剧即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恩格斯给拉萨尔的信》)。就现实生活来说,悲剧是以生命换取正义和真理,因而最为震撼人心。就艺术形式来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再论雷锋塔的倒掉》),唤起人们对真、善、美事物的热爱、向往和追求,体现人类情感神圣的一面,强烈地激发美感。因而历来被艺术家、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视为崇高的艺术,美的艺术。悲剧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传统分类法,古代悲剧包括命运悲剧、英雄悲剧、伦理悲剧等;近代悲剧包括家庭悲剧、平凡…  相似文献   

20.
文化观念的冲突是池莉作品中婚姻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之一。文化观念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乡村文化观念和都市文化观念的冲突;雅俗文化观念的冲突;新旧文化观念的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