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计算机智能辅助评分系统定标集选取和优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计算机智能评分研究中,选取定标样本对建立评分模型至关重要。通过对不同定标集人机评分的对比研究,提出“专家随机抽取+智能挑选样卷+聚类分段补充”的定标集选取方法。这种方法提升了评分模型对于各分数段的建模能力,符合高考等考试环境下考生成绩呈正态分布的特点,拓展了对专家评分和阅卷教师评分的综合学习能力,使得计算机智能辅助评分系统能够通过深度学习的方法,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评分标准。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主观题智能评分成为考试与测评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深度学习的主观题智能评分方法目前尚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是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通常需要充足的训练样本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而一些真实阅卷场景却无法提供充足的标定样本;二是评分模型仅预测总分值,缺少评分细节,无法为后续的结果评价提供依据。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基于领域预训练的孪生网络智能评分方法,探索利用考生作答文本提高评卷精度的方法,探索得分点模型的可行性与实现方法。实验证明,孪生网络智能评分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小样本情况下的主观题智能评分精度。  相似文献   

3.
网上学生综合素质评测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提出实施的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除了学习、体育成绩和行为加减分为客观评分以外,其他项目均采取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主观评分方式。评价体系中有许多指标是主观评分,为了更为准确、客观、方便地评分,快速统计查询,科学地分析数据,我们设计了网络版学生综合素质评测系统,实现网上学生综合素质评测评价: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综合评测。  相似文献   

4.
现行的考试评价办法存在诸多弊端,比如:未能客观地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变化的情况,未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1990年开始进行考试评价方法改革,经多年的实践探索,逐步总结出以“注底考分”和“注底学分”为主要内容的双向双系复合评分法。实践证明,复合评分法是一种注重个体内差异的评价方法,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基于现有英语听说考试人机互评的评卷模式,探索双机评测模式可行性,使用上海市初中外语听说测试全真模拟数据试验,对比3种独立计算机智能评分算法的效果。结果显示,机评分与报道分一致性达到96%以上,具备良好的效果,但存在1659份样本双机评后仍误判的效果风险,综合考虑双机评测模式的评卷组织、机评评价机制仍不完备,暂不具备可行性,需要进一步的算法提升和应用方法研究;算力改变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评分准确性几乎不下降的情况下,采用GPU算力结构的评分算法的运算速度相当于CPU算力结构的6倍,这可以使得评分时间和硬件投入大幅度减少。  相似文献   

6.
研究生教育在"双一流"建设中具有高端引领和战略支撑作用。要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必须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而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其重要一环。为此,本文提出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并据此研究设计涵盖学生发展、师资队伍、学校条件以及利益相关方满意度等4项一级指标、13项二级指标和91项三级指标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方案。在此基础上,运用专家调查法对91项三级指标重要度进行0~5级综合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三级指标的权重进行科学赋权。同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13项二级指标与4项一级指标进行权重分析与判断,进而给出一套完整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科学评价面向一流人才培养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在大规模英语口语考试中,机器智能评分部分取代人工评卷的可行性。通过对2015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英语口语考试的考生答卷进行人工和机器评分比较,得出机器评分在稳定性和客观性上的表现明显优于人工评分,可以部分取代人工评卷。本文还对如何进一步提高智能评分的准确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等级评分”评价机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还只是处于实验阶段,有着其特有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如何充分利用“等级评分”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和帮助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帮助教师确定教学目标,了解教学得失,改进教学,还有待我们不断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嘉应学院学报》2016,(5):72-75
针对当前地基处理方案优化选择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与模糊性的特点,提出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以解决优化选择评价指标难以量化问题.通过对地基处理方案择优指标比较识别,主要从安全可行性、施工便捷性、工程造价、环境效应4个方面构建择优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2个二级评价指标,兼顾主客观因素,其中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相对权重并结合专家评分,目的是能客观确定出最优地基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10.
本课题围绕空间网络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从空间网络课程建设效果、空间网络课堂教学实施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3个维度探索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分课前、课中、课后或网上、网下分步分段对空间网络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了方法研究,并通过教学督导团、学生和社会专家评价(评分)相结合的综合评分、评价方式,完善了空间网络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应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旅游地理学的课程特点和实际要求,提出了"N+1+1"综合考试改革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是一个面向全体、关注过程、多元评价、激发创新的全方位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优化方案,显著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2.
完善的外语测试制度不仅能够对外语教学进行正确的评价,而且会对外语教学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分项评分法用于大学英语课堂写作的评估中有其优势所在。通过对考试写作和课堂写作的评价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分项评分法适用于课堂写作,而综合评分法适用于考试写作评分,唯此才能对大学英语写作水平做出更为合理的评估。  相似文献   

13.
研究方案极大综合属性值下的多属性群决策问题.采用区间数熵值法确定属性权重;利用各加权评价专家评分落差构造评分区间,区间及两端点平均值作为属性值取值约束条件,建立方案综合属性值下的单目标线性规划模型,提出一种新的多属性群决策算法,并把该算法用在教师教学评价当中,决策结果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国内高校考试方法的研究现状,针对我校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下面向能力评价的考试方法改革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内容和实施方案,旨在研究一种全新的考试方法来全面、科学、公正的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考试》2004,(12):9-10
十年前,针对当时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应用水平的实际情况,研究如何迅速普及和推广计算机知识,为国家信息化的发展培养人才的问题。当时的国家教委考试中心也正是在北京,约请了20多位国内著名的计算机专家,探讨在我国面向全社会开办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可行性。与会专家很快达成共识并提出了建设性方案。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Upshur and Turner(1999)考试与评分的理论模型,将考生口语产出的话语语言特征作为参照,研究口语考试中综合式与分析式评分的异同。实验结果表明考生口语产出的话语特征中流利度衡量指标之每分钟有意义音节数对两种不同评分模式都产生显著影响;评分员在两种评分过程中都注重考生话语的流利性,忽视语言准确性和复杂性。文章进一步对此进行了分析并从考生话语角度揭示口试评分中误差控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真实性评价中的评分规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分规则是真实性评价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作为描述性评价方案具有四个构成要素;它不仅是评价性工具,也是教学性工具;更为重要的是,它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评价中有着重要意义。当然,评分规则需要合理地开发和运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转型和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利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信息开展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成为大家共同面对的课题。本文针对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取代高中毕业会考初期,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质量评价过渡方案存在的发展性评价理念贯彻不足、评价指标权重欠合理和结果呈现形式显单一等突出问题,阐述了天津市通过调整评价指标结构和指标评分权重、及改版评价报告形式等完善过渡方案,更好地发挥评价促进新课程改革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功用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9.
社会认知观指导下的作文评分过程研究重视考试机构规约对评分过程的制约,却忽视评分员社会心理因素对评分过程产生的影响。以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为例,采用有声思维和跟进访谈的形式对后者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有六类评分员社会心理因素影响评分员对文本的打分,分别是考试机制意识、阅卷系统知识、阅卷环境的心理感受、考试认识、考生预期和伦理价值判断。随后就这些因素对评分过程施加影响的机制进行讨论,并提出改进评分员培训效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章依据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发展的需要,提出修订第十三届"青教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想。在理论探讨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发放教师和学生问卷,通过结果处理确立评价指标,赋予权重比值,并试图弥补以往评分表的缺陷,改变计分方式,最后形成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评分量表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比赛现场发放问卷,获悉评分专家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效果总体比较满意,相关专家也提出了进一步修订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