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4 毫秒
1.
"情兼雅怨"是钟嵘《诗品》中评价曹植诗歌的重要特征,也是他品评其它诗人的一个重要标准,"雅"与"怨"两个美学概念是《诗品》中的诗学理论的两极,本文试从这两方面作切入点,从《诗品》对具体作家与诗歌作品的评述中分析概括钟嵘"情兼雅怨"中"雅"与"怨"的内涵、内容、形式和艺术效果等各方面的理论体系,来探索《诗品》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曹旭《诗品集注》功力深厚、校注精当,为近年来同类研究中带有总结性的力作,然而其中仍有舛误。如谢灵运条,在各种异文中,究竟应取“兴多才高”还是“学多才博”呢?这关系到钟嵘是如何认识、评价谢灵运的问题,《集注》选择了后者,似失钟嵘本意。  相似文献   

3.
钟嵘《诗品》将陶潜列入中品,且以为其诗源出于应璩,这一断语至宋以后颇受人诟病指责。实际上,钟嵘此说之所以会导致宋以后普遍的批评,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应璩诗颇多亡佚,后人不得窥其全貌;二是陶潜诗由晦而显,至宋而极,后人遂以为应璩不足以笼罩陶潜耳。  相似文献   

4.
《二十四诗品》是对二十四种诗歌风格的归纳,也是对二十四种美的形态的分析,本文以道家美学为背景对其进行了审美学上的分析。审美本体上,显现“道”是《诗品》美学的追求;审美方式上,它采用“立象尽美”的体悟感性方式;审美人格上,它通过去蔽求真,诗意地栖居,以理节情,铸就审美的人。  相似文献   

5.
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首·其六》以潘安仁《闲居赋》文行相违之事例,指出诗人之高情不容伪饰,裁示诗品与人品失真之流弊,牵涉到:一、心画心声失真之偏向。二、《闲居赋》的评价。三、潘岳“拜路尘”的品格考察。指陈出诗品与人品的交合分歧问题,以真淳为诗学之大根大本,示人鉴别真伪之要紧关扳。元遗山以潘岳诗文示例,惟其诗文中存在之品格问题尚无具论。  相似文献   

6.
“诗品映衬人品,风格返现人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二十四诗品》绝对不是教我们如何作诗,如何对句,而是陶冶人的性情,求得人格上的提升。其实在二十四种意境之中,在虚拟人物背后,突出表现的是超然的人格理想、淡然的生命意识和自我完善、自然实现的精神。这对今人在修身养性方面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钟嵘《诗品》以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来称赏《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价值,充分肯定了《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抒情诗歌中的崇高地位.情感真挚、婉曲深幽、语短情长是《古诗十九首》显著的美感特征.作为五言诗的典范,在《古诗十九首》中,情与景的融合可以说达到了妙合无垠的境界.善于写哀感,擅长抒忧伤之情是《古诗十九首》不同于其他抒情诗歌的地方;抒情隽永,意味深长是《古诗十九首》高超的审美意蕴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以现代的学术视野提出钟嵘的“自然英旨“说以论述诗歌自然之美;提出钟嵘的“怨悱“说以论述诗歌的审悲快感;重新提出钟嵘的“滋味“说以讨论诗歌的情感抒发.对于钟嵘的“品第“方法进行评论并指出其传统的局限.  相似文献   

9.
曹丕和钟嵘均注重对作家创作风格的品评,但是二人采取的态度不同。曹丕认为作者在风格上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其原因是他们的才性不同所致,因此反对区分其高下;而钟嵘不仅谈作家的风格,还着重按照品第划分了作者的层次,对他们进行了优劣高下分析和批判。笔者本着追踪溯源、知人论世的精神.尝试从二人各自不同身世身份的视角,分析二人对作家创作风格采取不同态度的缘由,以期对深入把握《典论.论文》和《诗品》主旨做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批评了历代不少重要诗人,其对陶诗的评价,由诗品及人口、由表及里,在探究其旨归的同时,揭示出陶的诗风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1.
三《礼》注与《毛诗》的关系体现在三《礼》注与《毛诗》经文、《毛诗序》、《毛诗传》三方面的关系上。通过对郑玄所作三《礼》注的考察,可以发现三《礼》注中引《诗》、解《诗》不仅用“三家《诗》”,同时也涉及《毛诗》经文、《毛诗序》及《毛诗传》,已经初步显露出融合今古文《诗经》学的风格。  相似文献   

12.
透过<诗经·齐风>我们可以一睹春秋时期齐国女子的风采.她们不仅美貌绝伦,更重要的是,她们关心国事、有胆有识;她们以德为芙、尚仁爱才;日常生活中,她们豁达自信,乐观向上.神采飞扬;情感生活中,她们坦诚主动,热情奔放,尽情享受爱的甘露.齐国女子是<齐风>,也是<诗经>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3.
《江赋》是我国古代第一篇江赋,也是历代江赋的顶峰,寄托着郭璞对东晋王室的中兴之望。其涉笔沿岸诸多奇山险水,包罗江中动植物、矿产等繁富物产,更及江上商贸、民俗、方言俗语等一切相关之处,气势磅礴,虚实交错,纵横古今,包罗万象。所贯穿谬误乖离、虚而无征之笔,乃有心而为或无意而误。  相似文献   

14.
刘勰的乐府观受沈约影响极深。《文心雕龙·乐府》与《宋书·乐志》均感叹周乐雅正传统一去不返,俚俗之乐甚嚣尘上,体现出“嫉俗趋雅”的乐府观。在论及其它文体时两人均能做到复古与通变的统一,独于乐府只言复古,不及通变,此与历代独重乐府在政教中的作用这一传统有关。  相似文献   

15.
《古诗十九首》属于东汉末年中下层宦游文人的作品,它上承汉乐府、下启建安文学,从主题、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显现了其过渡性所在。《古诗十九首》是社会动荡、价值观念体系崩溃的文人心声的抒情载体,特殊的情感心理开拓了后代的"寒士悲秋"、"闺妇伤春"的文学典型范式。哲理性的加强以及更加关注自我、人生的特点,与后来的"建安风骨"相应和;抒情性的加强和五言诗模式的形成是它形式与表现的过渡性特征。因此《古诗十九首》具有不同于此前、此后的诗歌而又与之相关联的过渡性特点。  相似文献   

16.
产生于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的语言颇具特色,结构上工整和谐,遣词造句十分精巧,尤其是诗中诸多重言词,在增加诗歌语言艺术性的同时又不失自然生动。文章从重言词的表现形式、语法功能、语法意义和表达效果等方面对《古诗十九首》中的重言词进行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17.
汤华泉 《池州学院学报》2011,25(2):15-20,84
古今不少学者在李白年谱和李白诗文笺注中给李白一些作品作了编年,特别是詹锳还撰写出了编年专著《李白诗文系年》,确定了李白在安徽写作的大部分诗文的时地。但是各家也都有一些疏漏,在时间、地点上颇有出入。本文在全面研读李白作品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李白在安徽所写诗文的时地重新进行了编定。  相似文献   

18.
从“人物笺注商榷”、“作品编年辨误”、“地名误注订正”三个方面,对上海古籍出版社版佟培基《孟浩然诗集笺注》中所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具体考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