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兵  李玉琼  刘赟 《科研管理》2019,40(11):95-101
核电“走出去”是我国 “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着力点,存在抢占市场与投资高风险的决策困境。核电企业“走出去”需要抓住关键的机会,错误时机的投资失败率很高。三代核电技术的出现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新技术的扩散特征显著地影响到“走出去”机会窗口的开启。借鉴Bass模型,发现技术创新系数越大,核电“走出去”机会窗口宽度越小、模仿系数越大,机会窗口宽度越大;通过对“华龙一号”扩散预测证实了投资最佳时机相对于收益最佳时刻的后置。目前,由于福岛核事故对安全技术产生的重大影响,我国核电“走出去”的机会还不是很成熟,应该加强合作网络的建设,等待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2.
朱敏  杨慧  袁海东 《科学学研究》2019,37(2):245-253
在智力流动全球化和中国对外投资“如火如荼”的背景下,本文研究了人才国际化水平对企业“走出去”的影响。计量估计结果表明人才国际化水平越高,企业将越早并且越多的对外直接投资。异质性分析表明,具有较低技术创新水平的企业更易受人才国际化的影响而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并且人才国际化的影响对研究开发型OFDI和垂直生产型OFDI的影响更大,对于资源寻求、水平生产和出口平台型OFDI的影响较小。最后,人才国际化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受到中国与投资目的国之间制度距离的制约。本文对我国应对智力流动全球化及制定企业“走出去”政策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杨忠敏  杨小辉  王玉 《科研管理》2019,40(5):193-202
外向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在发展中国家从高速增长到迅速下滑,中国加快“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应对外部严峻的经济形势。目前已有研究涉及知识产权制度距离与外向对外直接投资关系的很少,本文研究了知识产权制度距离在发展中国家对OFDI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的特殊规律。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只有向知识产权制度距离相近且为负的发展中国家投资时,知识产权制度距离才会起到吸引作用;而向知识产权制度距离为正的其他发展中国家、落后国家及发达国家投资时,知识产权制度距离都会对发展中国家外向对外直接投资起到阻碍作用。中国向“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在不同地区各影响因素表现出不同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从发展中国家以及中国对“一带一路”地区投资两个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侯贵生  郭延禄  杨磊 《情报科学》2019,37(11):11-19
【目的/意义】“象思维”作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思考和叙事方式,有着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印记。而“言不尽 意”和“意在言外”所揭示的语义表达的模糊性与艺术性和隐性知识的直觉性、难编码性等特征天然相通,这同时也 是隐性知识共享的一大难点。 “象思维”作为一种系统论和关系论的思考方式,对隐性知识共享有一定的思维启 示。【方法/过程】结合“象思维”演进过程的“观物取象”、 “立象尽意”、 “得意忘象”、 “据象表达”四个层次构建演化博 弈模型,并结合数值仿真模拟对不同阶段的转化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结论】与知识吸收者的“吸收能力”系数相 比,回答者的“立象尽意”能力系数增加时,知识共享系统达到演化均衡点的速度更快。文末分别以2014年知乎排 名前116个实名高赞回答进行文本特征解读。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安全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进以及全球化进入新阶段,技术因素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越发突显,技术经济安全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文章借鉴了社会生态学领域的“韧性”思想,构建了以“控制力-发展力-保障力”为框架的技术经济安全评估模型,探讨了“三力”的内涵与相互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技术经济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并采用EWGRP模型,对我国2006~2015年的技术经济安全状况进行测算。结果发现,我国整体技术经济安全状况与发展力呈现上升趋势,但控制力与保障力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6.
殷宝庆  肖文  刘洋 《科学学研究》2018,36(8):1395-1403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构建绿色研发投入影响“中国制造”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从产业高度、出口部门碳生产率与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三个维度综合测度“中国制造”升级水平,并利用我国30个省级层面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绿色研发投入对“中国制造”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① 2002-2015年间“中国制造”升级水平呈现先下降后缓慢上升的“V”型曲线特征,并依照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依次递减。②平均看,绿色研发投入与“中国制造”升级水平之间符合“U”型关系,即绿色研发投入强度由弱变强,将对“中国制造”升级水平产生先削弱后提升的影响。绿色研发投入对“中国制造”升级的影响在不同经济地带、不同人力资本水平地区、不同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③全球价值链嵌入度和资本密集度对“中国制造”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市场化程度对“中国制造”升级的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杨雨琪 《情报科学》2018,36(9):46-51
【目的/意义】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影响信息偶遇的因素,探讨用户维度下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 对信息偶遇产生影响,为日后如何提高用户信息偶遇发生机率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采用元人种志这一较为新 颖的定性分析方法,对原始研究进行综合集成。【结果/结论】本研究在“用户”维度下,最终集成了影响“用户”维度 的子维度。子维度分别为“个性特征”、“个人情感状态”、“信息素养”、“认知风格”、“人口统计学特征”。每一个子 维度下的因素对偶遇的程度有不同的影响,如“个性特征”子维度中,笔者发现越具有好奇心、创造力、兴趣越广泛、 思维越活跃,以及具有准备的头脑的用户会更容易发生信息偶遇等等。  相似文献   

8.
创新能力在本土品牌厂商“换道超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借助北汽和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成功案例,从创新能力视角探讨本土品牌厂商的“换道超车”问题。研究发现,本土品牌厂商借助创新能力实现“换道超车”需要经历市场进入、技术突破、全面超越等不同阶段,研究还发现,机会识别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创新协同能力是构成本土品牌厂商创新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探索在后发企业参与下从科学发现到创新实现,再到创新扩散过程中基于科学的创新机会的动态演进规律,发现基于科学的机会的形成和发展来自外部环境因素和后发企业内部努力的共同作用,其经历了科学发现的机缘产生、参与新兴科学研究的机遇形成、创新机会创造、创新机会释放、新一轮科学发现的机缘产生五个阶段。创新机会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不同形态和特征决定了后发企业在不同阶段相应的行动要点,其具有“节奏性”和“序贯性”的特点。研究表明,在基于科学的创新中后发企业要充分认识“抢占先机”对创新总体局势的决定性作用,并通过跨学科、跨应用领域的融通发展,深度挖掘“显性机会”释放的“潜在机会”。  相似文献   

10.
核心技术“空心化”一直是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与自主创新的“软肋”和“瓶颈”,破解这一窘境亟需针对核心技术内在结构(What)与突破模式(How)问题的理论解答。本文通过对“清华-绿控”2000~2016年AMT技术突破过程的纵向案例的深度分析,发现核心技术经历了从功能性核心技术到性能性核心技术再到可靠性核心技术的演化路径,而与之相对应的组织学习顺序经历了先播种型、再播种型、最后由咨询型过渡为独奏型的演进历程。研究结论解构了核心技术“黑箱”的内在结构,基于学习顺序视角解析了核心技术的突破模式,并将技术追赶研究从产业或企业路径的宏观动因分析推向技术结构与学习顺序交互的微观层次解析,对我国制造业从大到强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1.
探讨后发企业如何深度参与国际市场、改进升级工艺技术。研究认为以出口促进技术升级是我国制造企业应该坚持的战略取向,而海外市场倒逼我国制造企业工艺创新战略升级存在3种路径:通过工艺技术学习和模仿嵌入全球市场;努力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以满足更加严苛的出口合同技术要求;持续提升工艺创新能力、储备战略性工艺技术来应对消费升级的海外市场。并结合ZH公司案例分析肯定我国制造企业深度参与海外市场以促进工艺创新的战略升级,以工艺创新引领企业转型发展。以期为企业管理者从创新视角重新认识出口行为提供参考,并建议政府注重从提升制造企业工艺技术水平的角度设计相关出口优惠措施,推动企业从海外市场上学习技术。  相似文献   

12.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如何快速协调机会情境与战略执行之间的关系从而突破商业模式既定框架以抢占市场先机成为实践界和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选取“蒙草生态”进行探索性单案例研究,基于动态资源管理视角探究机会窗口驱动下主导逻辑指导商业模式创新的演进路径。研究发现:(1)主导逻辑作为管理者感知外部情境的认知桥梁,因其呈现较强能动性使得组织可以快速捕捉外部机会情境信息进行内部战略响应与更新,是组织将信息内化的重要媒介;(2)动态资源管理具体表现为主导逻辑指导下资源能力与资源行动交互产生瞬时行动驱动差异性战略结果生成的过程,其作为沟通管理者认知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组件,推动了管理层认知向组织战略执行层行为的跨越;(3)管理者与外界机会情境互动产生的主导逻辑指导企业改变资源能力与资源行动的协奏模式促使企业在创业过程中依次形成“市场适应型-技术引领型-共享开放型”的商业模式创新类型。  相似文献   

13.
建立政府补贴影响下的3代绿色技术扩散模型,用Matlab(2010b)拟合出不同潜在市场中每代绿色技术扩散的模拟图。分析结果表明:新技术的扩散率高于旧技术,政府补贴提高了每代技术的扩散率与扩散速度,也有利于促进绿色技术的升级扩散;同时,政府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不同技术之间的互补性或者创新性的差距,但政府补贴的积极影响只在技术进入市场的前期阶段效果显著,之后影响逐渐减弱。最后,根据所探究出的结论,为绿色技术的供给企业提出若干建议,以促进每代绿色技术达到最佳的扩散率。  相似文献   

14.
不连续技术机会窗口的进入时机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姜黎辉  张朋柱  龚毅 《科研管理》2009,30(2):131-138
多个产业技术演化发展历程表明,不连续技术的出现为各企业重构竞争优势提供了机会,同时,相关实证研究表明,当新技术机会窗口(Window Opportunity)时间短于三年,企业进入机会窗口的时机抉择不当时,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市场营销投资的失败率高达80%;通过构建模型,本文分析不连续技术出现情形下的机会窗口动态演化特征。研究发现,企业进入机会窗口的时机受到技术扩散特征、产品扩散特征、企业创新模仿的羊群行为以及先行者优势构建成本等多个要素的综合影响,企业需要把握机会窗口的演变特征并结合自身实力特征选择最佳进入时机以获得良好的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5.
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区位选择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近年来,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大三角"格局中开始出现投向发展中国家的趋势,发展中国家快速增长的海外R&D投资主要流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存在地区不均衡性。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区位选择受东道国市场规模、R&D人力资源、科技水平、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环境等众多因素影响。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区位选择是公司投资动机与东道国区位条件进行匹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顾客随机选择模式下最终产品开发与模仿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朋 《中国软科学》2004,(7):132-137
在一个相互竞争的最终产品市场中,顾客往往是在一定品牌忠诚度下随机采用不同竞争品牌的产品,因此企业在制定率先开发还是等待模仿战略时,要充分考虑创新产品在竞争市场中的扩散形态,这使博弈分析变得更加复杂。本文在Bass创新扩散条件下,研究了改进更新产品率先开发或拷贝式模仿的利润和利润均衡点,进行了完全信息动态情况下两者之间的博弈分析。同时指出了在不完全信息动态情况下,研究企业率先开发或进行拷贝式模仿博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首先结合TOE框架理论与创新决策过程,探讨基于Agent的创新扩散模型与Bass模型的内在联系,构建基于Agent的BIM技术扩散模型,其次利用Netlogo软件对BIM技术扩散进行动态仿真,探讨技术、组织和环境因素对建筑企业采纳行为的影响,预测BIM扩散趋势并提出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BIM技术初始成熟度能提高扩散速度,但不能扩大扩散范围;BIM技术进步系数、网络平均度对BIM扩散起着积极稳定的影响;BIM技术初始成熟度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削弱建筑企业需求差异。  相似文献   

18.
工业机器人是涉及众多技术领域的复杂性产品,技术多样性加速了其技术融合与产业发展。本文基于技术传递系统(TDS)理论提供的技术机会理论分析框架,通过专利文献的数据分析从技术、竞争者、潜在市场三个方面来探索技术机会。通过技术主题词的共现分析发掘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技术融合模式,并识别出核心技术;通过专利权人的信息分析来识别出具备竞争力的国家和机构;通过同族专利的信息分析海外专利布局态势,进而明晰各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潜在市场战略定位。本文研究结果对于我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及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张强  孙宁  张璐  王建国  郝晓燕 《科研管理》2020,41(8):171-180
 本土情境下互联网创业企业如何获取组织合法性逐渐成为创业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基于动态演化视角构建了一个机会窗口、动态能力与合法化战略之间关系演变的理论框架,旨在探讨本土情境下互联网创业企业如何响应机会窗口进而建构组织合法性的问题。研究发现:(1)组织合法性建构路径包括“触发-响应-行动”三个环节:机会窗口触发企业利用认知层面动态能力完成战略聚焦,同时适配行为层面动态能力选择合法化战略以响应机会窗口,获取组织合法性。(2)伴随着组织合法化过程,动态能力组合由低阶向中阶再向高阶不断跃迁。同时,这一过程中企业战略行动也呈现出由被动到主动的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