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高等教育价值观的概念教育价值观是教育价值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它反映的不是教育本身的属性,而是这种属性与人的社会需要之间的价值关系。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文化环境会导致不同的教育价值观_高等教育价值观是指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人们观念或意识中的反映。它是人们对高教价值功能的系统认识和基本看法,也是对高教客观属性和主体需要之间的价值关系在主体观念上的反映。以高教价值主要在于个人,还是在于社会作为划分标准,形成了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两种价值观。二、高等教育的两种价值观高等教育究竟是为了满…  相似文献   

2.
一、终身教育呼唤构建高等教育的主体价值观教育价值观反映的是教育自身属性与人的社会需要之间的价值关系。高等教育价值观则是指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人们观念或意识中的反映。它直接决定了人们的价值取向。我国自建国以来,由于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使得高等教育做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具有了极其显著的工具性价值倾向。理论界将这种价值观称之为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我国当时特定的历史发展时期无疑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的。可是,在建国初期,由于过分地强调“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社会成人高等教育观念的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成人高等教育价值观的更新对成人高教价值功能的认识素有“本体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之争。“本体价值观”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受教育者个性的自由发展,以个人的发展为中心而脱离社会实际需要;“社会价值观”强调成人高教作为一种工具,其目的在于通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来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服务。这种社会价值观是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价值观。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具有显著的工具性价值倾向。如我国成人教育是伴随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而兴起、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普及而普及,功能取向上侧重于发挥成人教育的政…  相似文献   

4.
对教育价值观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杰 《教育探索》2002,(1):34-36
一、教育价值观研究的现状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价值的看法,即对教育价值的认识、态度、评价等的总称。它反映的不是教育本身的属性,而是教育这个属性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所以它因人的总体需要不同而不同。由此引起的关于教育价值观的种种争论,总起来说有“工具论”与“本体论”、“均衡论”与“统一论”等观点之争。1.“工具论”与“本体论”“本体论”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由此决定了人的问题是教育的基本问题,是教育最基本的着眼点。因而促进受教育者在个性、理智、身体各方面自在、完善、和谐地发展是教…  相似文献   

5.
在存在主义教育视角下看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不但可以开阔教育学研究的视野,也可以为进一步研究我国高等教育绩效管理、教育资源配置提供新思路。教育是经济的基础,教育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带动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才能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必要条件。从"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视角分析,教育投入要实现六个转变:教育投入理念从"教育事业"向"教育产业"转变,坚持可持续发展;教育投入的目的从"保障教学实施条件"向"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自我完善"转变,实现学生自我发展的价值与意义;教育投入的来源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加强丰富教育资源的相互促进和联系;教育投入的内容从"人力、物力、财力"向"多元、丰富、可持续资源"转变;教育投入的成果从"关注教育的产出数量和质量"向"形成教育绩效评价与评估体系"转变;教育投入要重视人力资本的培养与利用,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产出效率。  相似文献   

6.
更新高等教育的五个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社会即将步入新的世纪,社会经济结构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作为智力资本要素的高等教育,要面向21世纪,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就必须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以适应21世纪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教育观念是对教育观象的认识,即教育主张、教育理论、教育学说,它包括了发展观、价值观、人才观、学习观及功能观等方面。高等教育观念,既是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关系的反映,也是对教育内部关系规律,即培养人才规律的认识和体现。高等教育观念内蕴着人们对教育现…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属性论--教育政策对高等教育属性选择的新视角>一书通过对属性概念的演绎与解读,推导出属性问题的方法论意义,并由此提出与揭示了一种新的视角:宏观层面的高等教育实践,源于政府对高等教育属性的选择与利用.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它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对高等教育制约与促进的动态过程.高等教育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努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矛盾与问题,不断推进自身的改革与发展。科技是现代国际竞争的第一要素,科技要发展,教育要先行,无疑高等教育在此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树立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对我国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推动作用。因此本文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分析中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并从政府、社会、高校本身三个方面提出相应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人才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由于人本身的系统性、复杂性,决定了高等教育的系统性与复杂性,进而决定了高等教育研究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学科与领域”之争,就是高等教育研究复杂性的表现.从研究主体视角对“学科与领域”之争进一步地探讨和解释,得出高等教育研究多学科是学科范式,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是领域范式.最后,基于高等教育研究复杂性指出高等教育研究存在的困境,并就出路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与以往相比,当今的成人高等教育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已经由传统教育的补充部分转变为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高等教育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发展,逐步形成了较完备的教育制度,这一切都离不开成人高等教育不断创新、自我完善的努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就是一段不断创新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STS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确了STS、STS课程和STS教育的概念,从STS教育的兴起、实质和实施几方面论述了STS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探索人教育与科学教育间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回顾人教育与科学教育在中西方的变迁特别是近代以来在高等教育中的变迁,描述了西方高校人教育的复归潮流,对中国高校人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3.
教育观念转变与高校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立现代教育观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师立教的根基与转变教师行为的先导。  相似文献   

14.
15.
德育视阈下的礼仪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仪教育具有引德、显德、保德的德育功能.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以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需要高校开设礼仪课程,以丰富学生的礼仪知识;需要转换教师的理念,强化师资培训;需要引导大学生广泛开展礼仪讨论,积极参与礼仪实践.  相似文献   

16.
我周教育理论界一般认为教育有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两种。最广义的教育界定因为不能有效地揭示教育的本质属性而被摈弃。但是最广义的教育界定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以教育意识为核心,最广义的教育过程有四种模式,特点分明。基于教育模式分析,探讨几种有效的教育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论职业教育的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对职业学校的招生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消极影响,改造这些不利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促进职业学校招生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与文化具有天然的亲密关系,教育肩负着创造新文化的使命;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不仅是传承文化的过程,还是文化增殖即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因此,在初中阶段创设与实施有关职业教育元知识的课程及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职业学校的招生及其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知识可以分为"科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知识",或称为"显性知识"与"隐性(默会)知识";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是传授"做什么"和"怎么做"的知识与技能,职业教育学研究的出发点也必然是"实践(经验)性"知识;因此,职业教育学是研究职业教育与培训活动的一门"实践性"学科.  相似文献   

19.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主要路径为:确立有利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有利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建立有利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教师队伍,营造有利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校园文化场。  相似文献   

20.
当前面对多元化的价值选择冲突,青少年这个特殊群体中出现了诚信危机,为此青少年德育工作应该特别重视诚信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