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4 毫秒
1.
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基于该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非连续性教育的内容、方法及应用进行了论述分析,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非连续性教育,遵循教育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相统一的原则,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实现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O·F·博尔诺夫(Otto Friedrich Bollnow, 1903-1991)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教育人类学的杰出代表,非连续性教育理论是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体论述了非连续性教育的原因,并提出了非连续性教育的形式及其应用。由此,博尔诺夫开辟了教育研究的新视野,引起了人们对长期被忽视的非连续性教育领域的重视,促使作为传承文明、育化个性的工具———教育趋向了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  一、“非连续性教育”理论的成因  1.传统的教育形式具有片面性。通过回顾教育发展的历史,博尔诺夫认为,传统的教育中,有关…  相似文献   

3.
博尔诺夫提出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来源。分析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连续性与大学生发展的非连续性的基础上,从利用"遭遇"和"危机"扩充教育内容、关注"际遇"和个性差异的教育过程、"唤醒"大学生人格心灵的教育目的和善于利用"告诫"、"召唤"的教育方法四个方面阐述了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存在主义哲学改变了理解人的方式,将"人是什么"转向了"人是谁",因此在个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人的非连续性发展获得了关注。非连续性教育思想是基于存在主义哲学对人的理解并重视发展人的非连续性教育的基础上而形成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为理解教育和解决教育问题提供新视角、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非连续性教育思想认为人的发展不仅遵循一定的规律,呈现出发展的连续性特征,而且有着非连续性发展的特点。从对道德发展的普遍性和具体性、道德发展研究的切入点、道德教育的方法等与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比较研究可知。人的道德发展不仅具有规律性、阶段性的一般特征,而且呈现出非规律性、非连续性的特点。借鉴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学校道德教育尤应关注教育事件,把握道德发展的关键点;坚持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结合的教育形式,注重道德体验。  相似文献   

6.
生命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但以往教育学对人的发展的研究,注重的是发展的连续性,忽视了发展的非连续性.针对这一缺陷,本文论述了生命发展非连续性的原因以及它的教育形式,重点评述了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7.
论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连续性教育思想是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这一思想的产生,非连续性教育的形式及其教育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一教育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非连续性教育是人的生存领域的教育,是德国教育家博尔诺夫提出的新的教育理论范畴,其主要教育理念为:教育要面对整体的人;唤醒学习者对自身主体性的觉知是教育的目的之一;教育内容是唤醒学习者自我意识的工具等。我国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不像西方的系统、明确。但它确实存在。非连续教育思想对解决我国的一些教育问题,如青少年心理问题、自杀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该文论述了德国现代教育家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对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启示。非连续性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着多方面的契合点。借鉴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可以推动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的变革,推动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丰富,推动人文素质教育方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连续性教育思想萌发于文化教育学流派,最终由德国著名哲学家博尔诺夫形成体系。作为教育人类学的杰出代表,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属于他的教育人类学的一部分,它论述了非连续性教育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非连续性教育的方式及其应用。   博尔诺夫批判地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中的一些观点。存在主义认为,在人的生活中突然出现的一些非连续性的事件或外来干扰并不只是一种偶然事件,而是深深地隐藏于人类存在的本质中,也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不可避免的。博尔诺夫认为,以往的各种教育学派有一种共同的认识,即认为教育是…  相似文献   

11.
全民教育思潮是伴随着教育民主化进程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而出现的,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直接推动下,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了全民教育运动。这种思潮,正影响着我国教育理念的重塑和教育实践的发展,对当前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都体现和遵循了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是指导教育实践和改革的教育思想。“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在基本理念、目标和内容等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三生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如果能以“三生教育”的基本理论来构建教育指导思想、目标策略、内容与体系以及教育教学实践模式,不仅会使素质教育得到有效推进和落实,而且将会形成真正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现代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3.
胡适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最具特色和最有价值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可以归结为:终生不渝地坚持“教育救国”的主张;对传统教育的深层批判;力倡教育与学术独立;孜孜不倦地引介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对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尽心尽力、贡献卓著。本文试图在探索胡适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同时,细细品味胡适教育思想于上个世纪传达出来的深透、理性、现代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最早由我校外国教育研究所和华东师大外国教育研究所介绍到我国.他的教育思想具有丰富性、全面性、深刻性等特点,尤其是他关于和谐教育、培养学生精神生活的思想,说到了教育的本质.近年来我国引进许多西方的教育理论,但大多是技术层面的,缺少对人的价值的完整论述.因此,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应该在我国教育界继续大力学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人类学是一门视野开阔、研究方法独特的学科,它有着"开放"、"理解"的研究精神和田野工作的真实记录,因而成就了该学科的广博和深邃。教育作为人类生活中共同的行为,一直为人类学的研究所关注,其中对于各民族自身的教育传统的研究十分适合借鉴人类学的研究观和方法论,以革新传统模式,为归属于教育研究中的民族教育研究拓展出新的研究思路、开辟出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6.
叶企孙的教育思想及教学实践是清华历史乃至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因材施教、广聘名师、通才教育、前瞻性的科学眼光对清华物理系、理学院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迅速发展并培养出一批卓越人才,进而开拓、促进我国物理学及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提倡的重基础、重教学、重科研、重实验则为培育人材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7.
电化教育先驱赵光涛先生是中国早期著名的社会教育家之一,他应用当时先进的电化技术,身体力行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民众教育事业。由于所处时代、受众和身份的特殊性,赵光涛更多的是在大教育观的视阈下提出并努力实践自己的电化教育思想,促使电化教育在最大程度上起到唤醒民众、服务社会的作用,同时,他的电化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于当今的教育也具有深远的现实关照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试论非连续性教育视野中人的发展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连续性教育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它从人的生存处境出发来理解人、理解教育。学生生活中的危机、挫折、遭遇等非连续性事件是其重要的研究课题,这一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的必修课程,它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的成果;在卖现其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源给予支撑,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