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看待西方“人权外交”张史传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自70年代以来打着保护人权的幌子,大力推行“人权外交”,将人权问题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美国“人权外交”的中心思想,就是在保持强大军事力量和核力量的前提下,把人权作为美国外交的基石,把对别国人权状况的判...  相似文献   

2.
人权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国际政治问题。人无论其性别是男是女,都应该享受平等的人权。目前,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西方世界,正日益频繁地祭起“人权”这个法宝,动辄以“人权”为名制裁他国。而美国自己的人权状况又如何?历史地研究美国的人权政治,可以宏观地探讨和揭示美国妇女在美国的政治、历史上所处的受歧视的地位及其社会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国际社会,美国以“人权高于主权”为借口,干涉他国内政,危及世界和平。这引起了中国学对美国人权状况的高度关注。他们对美国的人权传统的渊源和构成、美国人权政策的历史演变和人权问题、美国与国际人权公约、美国人权外交等方面做了初步的研究,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人权外交”有其独特的外交思想传统,即美国例外论、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人权外交”是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工具,其实质是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美国当权者向许多国家特别是中国大力推行所谓“人权外交”,频频发动“人权攻势”,使人权问题成为中美关系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试图就美国当权者对华推行“人权外交”的缘起、发展与实质,作一初步的回顾与分析。一、美国当权者对华人权外交的缘起与发展“人...  相似文献   

6.
“天赋人权”与“人权外交”吴倬"人权"是当代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历来各国思想象、政治家在涉及这个问题时都对此各持已见、众说纷云,争论不休。美国自1977年卡特政府以来,一直举行所谓"人权外交",动辄以维护人权为由对其它国家的人权状况说三道四,甚...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美国当权者向许多国家特别是中国大力推行所谓“人权外交”,频频发动“人权攻势”,使人权问题成为中美关系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试图就美国当权者对华推行“人权外交”的缘起、发展与实质,作一初步的回顾与分析。一、美国当权者对华人权外交的缘起与  相似文献   

8.
近一个时期以来,美国政府在国际上大肆鼓吹“中国人权倒退论”。2月26日,美国国务院发表的《2003年国别人权报告》指责“中国政府的人权记录仍然糟糕。继续大量和侵犯人权。”3月23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决定在联合国第六十届人权会上提出反华方案时,再次指责“中国人权在过去的一年出现退步”。3月24日,美国代表在联合国人权会上又一次老调重弹,攻击中国人权倒退。一时间,所谓的“中国人权倒退论”已成为当前美国政府利用人权进行反华的一个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一、人权斗争的新形势和新特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野蛮轰炸南联盟,袭击中国驻南使馆,暴露了美国霸权主义以所渭人权的伪善名义进行这场战争的非正义性。要认识“人权高于主权”谬论的虚伪性,首先要对我们与美国当权者在人权斗争问题上出现的新形势和新特点作一分析。第一,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权既是美国霸权主义者进行“和平演变”的手段,又是武力侵略的工具。过去,我们对前一点认识得比较清楚,因为在这一点上,中国人不仅亲眼看到“人权外交”、“人权攻势”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的作用,而且还亲身体会到美国  相似文献   

10.
一、美国“人权外交”政策的起源及对华实施的概况 “人权外交”一词,是美国前国务卿戴维·D·纽琴姆在1966年出版的《人权外交》一书中提出的,而把它作为一项外交政策,则是卡特政府制定的。但美国的人权外交活动则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美国所奉行的“大棒政策”与“金元外交”,以及1941年罗斯福新政所提出的“四大自由”政策(言论及表达意见的自由,宗教自由,免于匮乏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到1971年卡特就任总统之后,“人权外交”政策才正式出台。1978年12月6日,卡特在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30周年大会上宣称,“强调人权原则是美国对外政策的灵魂,是确定美国同其他国家保持什么关系的一个因素”。1981年1月14日,他在电视台向全国发表告别讲话时又重申:“要促进人权,把这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一项原则。”卡特之后的美国政府都继承了“人权外交”的衣钵,并在许多地方有了发展。 “人权外交”是美国及其同盟推行强权政治、奉行霸权主义的手段。中国是美国施以“人权外交”,的主要对象。中美建交后,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以来,美国在对待中国问题上,实施着与人权挂钩的政策,企图籍以人权问题谋求干涉中国内政,在中国实现其霸权主义的目的。美对华实施“人权外交”主要是建交之后。而在未建交的1972年之前,在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东突流亡政府”在美国华盛顿宣布成立。尽管美国政府在9·11事件后一直在大喊反恐,并且将“东突”组织列为恐怖组织,但却又默许他们在美国成立“流亡政府”,凸现了美国在反恐这个重大问题上的双重标准。 其实,美国在对待许多重大的国际问题上,如人权问题、核武器问题等等,都是采取了“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双重标准。在人权问题上,美国每年都对世界各国的人权情况发表所谓“人权报告书”,把自己当作人权标准的化身对许多国家的人权状况说三道四,要求其他国家遵守国际人权公约,自己却置国际人权公约于不顾,从来不正视自己…  相似文献   

12.
美国通过发布一年一度的“国别人权报告”攻击他国人权状况 ,却对本国的人权问题熟视无睹。在国内 ,美国种族歧视严重 ,枪击案件频发 ,贫富悬殊加剧 ;对他国 ,美国推行“新干涉主义”的人权战略 ,粗暴干涉他国内政 ,践踏他国人权。  相似文献   

13.
今天,在国际范围的阶级斗争中,“人权外交”已成为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国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美国政府的著名智囊人物布热津斯基曾明确说:人权,是美国外交政策的灵魂。的确,在当今世界上,美国以人权代言人和裁判者自居,对世界各国的内部事务横加干涉。它攻击马克思主义在人权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挥舞着自定标准的“人权”标尺四处丈量、指手划脚,企图充当人权问题上的世界警察。 考察一下美国历史上的人权问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资产阶级的所谓“人权”,归根结底,就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权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在资产阶级占有一切生产资料,无产阶级除了自身劳动力外一无所有的前提下谈“人权”,无非是把资产阶级对财产的独占合法化、神圣化罢了。正如恩格斯所一言道破的:“被宣布最主要的人权之一是资产阶级所有权。”  相似文献   

14.
“人权”作为欧洲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一面旗帜,在20世纪下半叶东西方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中又成为西方手中的“意识形态武器”,这就是“人权外交”。回顾美国“人权外交”的历史,从威尔逊最初提出“人权外交”的主张,到卡特政府正式提出推行“人权外交”政策,及至当前的布什政府的外交主张,我们不难看出,“人权外交”说到底是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的,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谋求霸权地位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一、人权斗争的新形势和新特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野蛮轰炸南联盟,袭击中国驻南使馆,暴露了美国霸权主义以所谓人权的伪善名义进行这场战争的非正义性。要认识“人权高于主权”谬论的虚伪性,首先要对我们与美国当权者在人权斗争问题上出现的新...  相似文献   

16.
人权学说是一定时代社会需要的产物。在它的实践时期,主要发挥政治效应。资产阶级建立政权后,人权是资产阶级的鞭子。美国把“人权攻势”的矛头集中指向中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提出反华提案遭到十连败的结局。“人权高于主权”的论调成为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干涉主权国家内政的一个政治化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美英联军虐待伊拉克战俘,近来成为国际传媒竞相报导的一个热门话题。千夫所指尤在美国。号称国际“人权卫士”的美国,高擎“人权”的大旗,在“人权”概念业已家喻户晓的今天,干出这般严重违反“人权”的事情,令人发指。尽管美国军方在事发后采取措施处罚了一些当事人,美军特别军事法庭5月19日也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判处虐俘士  相似文献   

18.
美国对华人权战略,是美国对华总战略“遏制”战略的次战略。它发端于美国的对华和平演变战略,产生于1989年中国的“六.四”时期,定型于1994年。美国对华人权战略的目标,是用人权做为外交政策工具,实现美国颠覆中国社会制度的目的。为实施这一战略,美国采用了“软”、“硬”两手。“软”的一手,是在“改进”中国“人权”的借口下,通过“友好”的“对话”、“交流”和“合作”等方式,逐步推行美国价值观和政治制度。“硬”的一手,是直接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企图迫使中国逐步采用西方的人权标准,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最后在中国发生“安静革命”、“和平革命”、“颜色革命”,或“和平演变”,使社会主义的中国蜕化到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9.
从人权与贸易脱钩看美国的人权外交梁立华今年5月底,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有条件”延续中国最惠国待遇之后,在《环球观点》上撰文《我为什么延续中国最惠国待遇并把人权与贸易脱钩》,解释他采取这一决定的考虑,强调,“我们必须把我们与中国的关系,放于我们在亚太地...  相似文献   

20.
美国《人权报告》(中国部分)的真实目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宏毅我想,任何一位冷静的读者,在读完美国国务院1994年《人权报告》中国部分后,都会同意我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驳美国人权报告的文章所使用的标题,即这是一份“歪曲事实、颠倒是非的报告”。且不说《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