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用不同晶型纳米TiO2制备出了纳米级SO4^2-/TiO2固体超强酸,用Hammett指示剂法测定了在不同摩尔浓度的H2SO4溶液、不同焙烧温度、不同浸泡时间及不同浸渍液时,酸强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用锐钛型纳米TiO2、以H2SO4溶液浸泡、在450℃焙烧所制备的固体超强酸的酸强度大,其H0≤-14.52.  相似文献   

2.
用不同晶型的纳米TiO2制备出了纳米级SO42-/TiO2固体超强酸.用BET(Brunauer,Emmett and Teller)法测定了在不同H2SO4溶液浓度、不同焙烧温度、不同浸泡时间及不同浸渍液时,比表面积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用锐钛型纳米TiO2,以H2SO4溶液浸泡,在350℃焙烧所制备的固体超强酸的比表面积最大,为211.0 m2/g.  相似文献   

3.
采用氯化锌-软锰矿活化法制备核桃壳活性炭并研究其对废水中苯酚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软锰矿的投加量占原料的5%、氯化锌浓度为3 mol/L、剂料比为1、活化温度600℃、活化时间10 min是活性炭的最佳制备条件。在此条件下亚甲基蓝脱色力是123mL/g,碘吸附值945mg/g。在18℃、pH=2条件下,0.5g核桃壳活性炭对50mL的50mg/L苯酚溶液吸附240min吸附效果最佳,吸附效果优于市煤质活性炭。  相似文献   

4.
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剩余活性污泥量大,难以被处理处置,目前已成为污水厂自身的严重污染源。用不同浓度的HCl溶液、NaOH溶液分别对城市污水厂剩余活性污泥进行处理后,对其中溶解性氮、磷物质的破解释放规律进行了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泥水体积比相同的条件下,同浓度NaOH溶液对污泥NH4+-N的释放效果好于HCl溶液,但对溶解性PO43--P的释放质量浓度低于HCl溶液;两种方法中NH4+-N的最大释放质量浓度分别是106.0、153.4 mg/L ,PO43--P的释放质量浓度分别是133.5、126.3 mg/L。研究为进一步污泥资源化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一、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金属+酸→盐 + 氢气 (H前) (稀HCl和稀H2SO4) 2.金属 + 盐→新金属+新盐 (前换后)(可溶性盐) 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生成物中如果有沉淀析出、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 那么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否则就不能发生. 1.酸和碱:酸跟碱在溶液中反应,必须其  相似文献   

6.
对九年级“酸的化学性质”教学中,酸与指示剂作用异常现象探究,发现强酸性条件下,酚酞试剂变为橙色.对盐酸和硫酸溶液与锈蚀铁钉反应现象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酸具有通性是因为电离出相同阳离子(H+),但相同的酸由于氢离子浓度不同或不同的酸氢离子浓度相同由于阴离子不同,均可能对反应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碱金属十问     
1.钠跟酸溶液的反应,是钠先跟水反应,生成NaOH再与酸中和吗? 答:不是,因为钠跟水反应的实质是钠原子把电子转移给H2O分子电离产生的H+,是离子反应.在稀盐酸、稀硫酸等溶液中,HCl、H2SO4完全电离,产生了大量H+(H2O此时电  相似文献   

8.
为准确滴定出强酸-弱酸混合体系中所含强酸的量,需考虑在不同的准确度要求条件下,混合酸体系中弱酸的浓度范围要求。基于混合酸滴定过程终点误差的2个来源分析,提出了混合酸体系中终点误差(TE)计算的新方法。在指定的终点误差要求和强酸的浓度范围条件下,计算了HCl-HAc、HCl-六次甲基四胺盐两种混合酸体系中HAc、六次甲基四胺盐浓度范围要求,随着各酸碱指示剂变色点pH值的增大,两弱酸浓度的上限要求逐渐减小。在|TE|=1%条件下,当HAc、六次甲基四胺盐浓度分别低于1.18和0.135 mmol/dm3时,可采用任意酸性指示剂准确滴定0.1 mol/dm3浓度范围的HCl含量;而当两弱酸浓度分别低于10.6和10.5 mmol/dm3时,准确滴定出混合酸体系中1.0 mol/dm3的HCl含量亦可采用任意酸性指示剂。  相似文献   

9.
一、酸溶液和酸性溶液酸溶液是酸溶解在水中得到的水溶液 ,该溶液一般均呈酸性 ,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只有H+,而酸性溶液是溶质溶解在水中 (或其它溶剂中 )所得的溶液 ,溶液呈酸性其溶质不一定是酸。如硫酸氢钠 ,由于硫酸氢钠溶于水后发生如下电离过程 :NaHSO4 Na++H++SO4 2 - ,也产生了H+但  相似文献   

10.
对香蕉皮单宁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并对单宁对 A4碳钢在 HCl 溶液的缓蚀作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单宁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60.33g·mL -1,温度51.71℃,时间1.49h.在此条件下,香蕉皮单宁的提取率为1.485%,与理论值相差0.004%.缓蚀试验结果表明,在酸洗时间8h,酸洗温度40℃, HCl 浓度0.8mol·L-1时,单宁提取液有一定的缓蚀作用,但缓蚀率不高,通过与乌洛托品和乙酸锌双复配,缓蚀率可提高到93.97%.  相似文献   

11.
对核桃壳、杏壳和开心果壳3种坚果壳粉分别进行碱、酸和硅烷偶联剂处理,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处理前后坚果壳粉化学结构的变化,用热重分析(TGA)测定处理前后坚果壳粉的热稳定性和残炭率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碱处理可除去半纤维素,使坚果壳粉的木质素质量分数提高,残炭率提高;酸处理可除去部分半纤维素,使残炭率有一定提高;硅烷偶联剂可与核桃壳粉的羟基发生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12.
以乙醇溶液为提取剂,微波仪辅助浸提核桃壳中的核桃醌,并利用分光光度法,定性的对核桃壳中核桃醌的提取工艺进行了正交试验优化,确定最佳工艺为: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2 h,料液比1:12(g.mL-1),乙醇浓度85%。  相似文献   

13.
以磷酸溶液:花生壳质量比为1.5:1的磷酸浸渍花生壳。在300℃~900℃的炭化温度制备生物质活性炭;用自制的活性炭吸附水溶液中的硝基苯。并从磷酸浸渍比、炭化温度、吸附时间、吸附温度、溶液的pH值几方面考查对其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磷酸浸渍比为30%、炭化温度为800℃、吸附时间为80~90 min、吸附温度为15℃、溶液pH为6~8时条件下的吸附效果最好。硝基苯的吸附去除率为90.06%、吸附量为45.03 mg.g-1。  相似文献   

14.
核桃壳制备活性炭方法及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废弃核桃壳为原料,用磷酸活化法制备粉状活性炭的实验方法及其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废弃核桃壳在氮气保护下,以每分钟升温10℃的速率加热到400℃进行预炭化,再在700℃条件下活化所制备的活性炭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为林副产品核桃壳的利用提供了一条有价值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染色温度、染液浓度、染色时间和NaCl浓度等参数对核桃木薄板染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染色条件为温度90℃、染液浓度为1%、染色时间是5h、NaCl浓度为0.5%.四个作用因素对染色效果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染色温度、NaCl浓度、染液浓度、染色时间.同时,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对染色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以牡蛎壳为原料,从中提取丙酸钙,并对其工艺进行优化。以丙酸钙得率为指标,对不同液固比、壳酸比、反应时间、中和时间下对丙酸钙提取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液固比17:1,壳酸比1:1.1,反应时间3.0h,中和时间30min为最佳工艺参数。在此条件下,丙酸钙得率达98.15%,含量达97.71%。  相似文献   

17.
以(NH4)6Mo7O24·4H2O,MnSO4·H2O和(NH4)2S2O8为原料合成(NH4)6[MnMo9O32]·8H2O(八水合九钼锰酸铵),用紫外可见电子光谱分析法对该化合物进行表征;以490 nm为测定波长,测定浓度为8×10-4mol/L的(NH4)6[MnMo9O32]溶液与浓度分别为4×10-3、6×10-3、8×10-3、12×10-3 mol·L-1的酒石酸溶液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时的吸光度.以不同浓度的In(A-A∞)对T作图呈线型关系,确定氧化剂反应级数为一级反应.以不同浓度的Kobs对还原剂浓度作图,其图形也呈直线,确定还原剂反应级数也为一.  相似文献   

18.
以Na2WO4·2H2O和HCl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WO3,并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紫外漫反射(uV—Vis)、电子能量分散谱(EDS)和激光拉曼光谱(Raman)测试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测试结果表明,Na2SO4作为添加剂时水热合成的产物皆为六方相三氧化钨纳米线,其粗细和长短略有差异,不同浓度的Na2SO4对产品晶型和形貌无影响,但影响其晶粒尺寸,其中0.125MNa2SO4所得六方相WO3纳米线的尺寸最小,平均直径约为5nm,长度约为1um,并具有最佳的光催化活性,可见光(≥420nm)照射150min罗丹明B溶液后的降解率达96.01%。  相似文献   

19.
以新疆优质山核桃粕为原料,利用喷雾干燥法制备高营养核桃粉,得出如下结果:乳化剂为蔗糖脂肪酸酯,其添加量为4%;稳定剂为β-环糊精,其添加量为1.4%,核桃浆液的最佳均质压力为50Mpa,稳定性达到100%;喷雾干燥过程中进风和出风温度分别为220℃和95℃,制得的核桃粉水溶性良好,营养价值高,产品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20.
以核桃叶为实验材料,采用乙醇回流法提取核桃叶中的多酚类物质,研究了料液比、乙醇体积分数、浸提温度、浸提时间等条件对多酚类物质提取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对四因素影响下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核桃叶中多酚类物质乙醇回流法提取的最优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60%,浸提温度95℃,浸提时间40 min,料液比1: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