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探讨大学生目标追求与心理幸福感心理落差的关系研究。本研究采用目标追求的入世出世问卷、心理幸福感问卷、大学生心理落差自评问卷对某高校6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学习方面(t=2.30,P〈0.05)、人际交往(t=2.29,P〈0.05)、课外生活(t=2.47,P〈0.01)、低要求(t=2.64,P〈0.01)、出世(t=2.19,P〈0.05)存在显著差异;是否是独生、是否是学生干部和生源地在心理幸福感与心理落差、目标追求的入世出世关系各维度上无显著差异(P〉0.05):心理幸福感总分与目标追求的出世(r=0.47,P〈0.01)入世(r=0.42,P〈0.01)存在显著正相关;心理幸福感总分与心理落差总分(r=-0.54,P〈0.01)存在显著正相关;大学生心理落差、目标追求的出世入世对心理幸福感具有预测作用(F=49.22,P〈0.001)。男大学生在学习方面、人际交往、课外生活、低要求、出世方面均高于女生:大学生心理落差越低,心理幸福感越强。大学生目标追求的入世出世的分数高,心理幸福感越强;大学生心理落差对心理幸福感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大学生目标追求的出世入世对心理幸福感具有正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道教学员的人格特征,及其生活满意度状况,通过对比为现代人生活提供借鉴.方法:采用16PF人格问卷和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对湖北武当山道教学院33名学员进行调查.结果:道教学员在16PF的9个维度均与大学生样本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B(t=3.92 p〈0.00)、C(t=2.76 p〈0.01)、F(t=-3.19 p〈0.00)、G(t=2.67 p〈0.05)、H(t=2.80 p〈0.00)、L(t=-3.86 p〈0.00)、Q1(t=-4.58 p〈0.00)、Q2(t=-2.91 p〈0.00)、Q3(t=4.07 p〈0.00);同时道教学员的生活满意度得分显著高于大学生样本(t=2.95,P〈0.01);道教学员的积极情感显著高于大学生群体(t=3.55,P〈0.01),其消极情感与大学生群体无显著差异.结论:道教学员人格特征在多个维度与一般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他们生活满意度水平和积极情绪均显著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3.
采用SAQ和GSES问卷调查472名农村初级中学学生自我接纳与一般自我效能的关系。结果显示自我接纳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t=-3.957,p〈0.001;F=4.443,p〈0.05)。一般自我效能在性别和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t=-52,08,p〈0.001;t=-3.083,p〈0.01),自我接纳与一般自我效能存在显著正相关(r=0.343-0.593,p〈0.01),自我评价能较好预测农村初中生的一般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了中学生消极完美主义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特点。方法:应用中学生消极完美主义量表对乌鲁木齐市1107位中学生进行施测,采用多因素变异数分析法,检验中学生消极完美主义在性别、学校类型(重点中学、普通中学)与年级(初、高中六个年级)三个变量上的差异。结果:中学生消极完美主义在性别上的差异统计边缘显著(F=3.979,P〈.05),学校类型与年级存在交互作用(F=4.033。P〈.001)。在中学生消极完美主义六个维度上,除“对外貌的过度在意”无显著差异,其它各维度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性别上的差异统计显著,或学校类型与年级间的交互作用。结论: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中学生,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应有不同的侧重,以降低消极完美主义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网络使用情况量表对22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结果:1、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在性别上存在差异(p=.002〈0.05);2、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显著影响大学生社会支持度(p=0.029〈0.05);3、社会支持低的大学生更容易形成网络成瘾;二者呈负相关,并且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具有一定程度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丛中、高文凤自我接纳问卷、交往焦虑量表和拒绝敏感性问卷测量了632名大学生。结果显示:①大学生自我接纳、拒绝敏感性及社交焦虑在性别、年级和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②自我接纳与社会焦虑呈负相关(r=-0.359,P〈0.01),与拒绝敏感性呈负相关(r=-0.449,P〈0.01);社会焦虑与拒绝敏感性呈正相关(r=O.319,P%0.01);③分层回归分析表明,当拒绝敏感性进入回归方程时,自我接纳对社会焦虑的预测效应从-O.359降到-O.270,拒绝敏感性在社交焦虑自我接纳与社交焦虑之间存在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中学生心理韧性的情况并试图分析心理韧性和生活事件、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牛津幸福感问卷(修订版)对4所中学12个班共607人进行调查。结果:(1)被试心理韧性的平均值为94.89,标准差为14.11;(2)中学生心理韧性或各维度上的得分在性别、学校类别、是否独生子女和家庭所在地等变量上均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3)中学生心理韧性和幸福感显著正相关(r=O.636,p〈O.01),和生活事件负显著相关(r=-0.320,p〈O.01),生活事件和幸福感显著负相关(r=-0.230,p〈O.01);心理韧性对幸福感的主效应显著(F=50.76,p〈O.001),生活事件和心理韧性对幸福感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0.03,p=O.86)。结论:增强中学生心理韧性能够有效提高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心理韧性在生活事件对幸福感的影响中没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与现状,采用人际信任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较同龄人高,特殊信任年级差异显著(F=5.164,P〈0.01),普遍信任专业差异显著(F=3.551,P〈0.01);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定女生的E、P分高于常模(P〈0.01),L分低于常模(P〈0,01);男生的P分高于常模(P〈0.01),N分高于常模(P〈0.05),L分低于常模(p〈0.01);神经质维度与人际信任有显著正相关,掩饰性、内外向维度与人际信任有显著负相关。高校要客观看待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人格和人际信任的特点,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初中生希望特质的现状及希望特质、自尊水平和自信心水平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为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学业成绩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中学生希望特质量表、自尊量表和中学生自信心问卷对唐山市某中学的316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不同性别的初中生在学业成绩(t=-4.137)、自尊(t=2.329)和自信心(t=3.350)的差异比较上有统计学意义(p〈0.001)。2不同性别初中生在途径思维(t=3.326)和动力思维(t=-3.439)两个维度上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初中生在途经思维(t=17.423)和动力思维(t=12.290)两个维度和希望特质总分(t=17.131)上差异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初中生的学业成绩和希望特质得分(r=0.165)、自尊(r=0.124)及自信心(r=0.124)相关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希望特质得分对自尊、自信心和学业成绩都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由此可知,初中生的学业成绩受希望特质、自尊及自信心等因素的影响;希望特质对学业成绩、自尊和自信心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理控制源与缺陷感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并分析缺陷感在心理控制源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UCLA孤独量表、缺陷感量表和IPC量表对42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一是孤独感总分显著高于常模(t=9.86,P〈0.01);缺陷感总分显著高于前人研究结果(t=10.33,P〈0.01);内控性显著低于常模(t=-18.40,P〈0.01),机遇显著高于常模(t=4.09,P〈0.01)。二是对于男大学生,自尊、社交自信和体能能反方向显著预测孤独感(β=-0.29、-0.29和-0.23,P〈0.05);对于女大学生,自尊、社交自信能反方向显著预测孤独感(β=-0.29和-0.38.P〈0.01)。三是缺陷感在内控性预测孤独感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率为47%;而缺陷感在两种外控源(机遇、势力他人)预测孤独感中起完全中介效应。结论:心理控制源和缺陷感对孤独感都有显著预测作用,缺陷感在心理控制源预测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初中生为被试,考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历史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初中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居于中等水平;初中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年级差异不显著(p<0.05),而生源地差异显著,城市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学生(p<0.001);初中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历史成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高一般自我效能感学生的历史成绩明显优于低一般自我效能感学生(p<0.001)。因此初中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历史成绩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提高初中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有利于提高其历史成绩。  相似文献   

12.
陈瑶 《凯里学院学报》2013,31(4):175-178
运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应对方式问卷和青少年忧郁自我检测表对贵州省凯里市某中学高三20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高三学生的应对方式以成熟型为主;(2)应对方式、人格和抑郁在不同性别、文理科、父母文化水平以及经济水平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3)高三学生的抑郁和神经质得分在城镇和农村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3.088,p<0.01;t=3.061,p<0.001);(4)高三学生的抑郁除了求助因子外,与应对方式的其它因子都显著相关(p<0.01);除了与人格的内外向因子外,与其它因子均显著相关(t=0.422,p<0.001;t=0.527,p<0.05);(5)应对方式的退避因子和人格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因子对抑郁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高三学生中常采取回避的应对方式,并且人格中情绪不稳定,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更容易抑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学习压力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以及焦虑在其中的中介机制。方法:采用学习压力量表、中国中学生焦虑量表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18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1)学习压力与焦虑呈现显著正相关(r=0.51,p<0.01),学习压力与幸福感呈现显著负相关(r=-0.37,p<0.01),焦虑与幸福感呈现显著负相关(r=-0.38,p<0.01)。(2)焦虑在学习压力对幸福感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的作用,中介效应量为0.12。结论:学习压力可以直接影响幸福感,也可以通过焦虑来间接影响幸福感。  相似文献   

14.
为了了解和探讨初中学生孤独感现状,采用中学生孤独感量表方法,对川渝两地286名初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农村与城镇初中在孤独感的“对自己社交能力的知觉”(P<0.05)和“对重要关系未满足程度的知觉”(P<0.01)2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男、女初中学生在“对重要关系未满足程度的知觉”因子上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P<0.05);初中学生的孤独感水平在各维度上均存在年级上的显著差异.因此,认为改善初中学生人际交往状况、保持亲子关系的完整、强化心理疏导、关注关键期教育,有助于降低或减少初中学生的孤独感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唐山地区城乡中学生的营养状况,以为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按《学校卫生工作技术规范操作程序》要求,随机抽取唐山地区两所中学14.17岁共2204名学生测量身高、体重,采用“1995年全国学生7.22岁身高标准体重值”确定学生营养状况。结果表明唐山城乡中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女生营养不良率显著高于男生(P〈0.01);营养过剩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城市高于乡村(P〈0.01),男生高于女生(P〈0.01)。城乡间的营养不良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大学生心理资本与专业承诺的现状及二者的关系,采用《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和《大学生专业承诺问卷》对97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大学男生心理资本显著高于大学女生(t=3.940,P〈0.01),但在专业承诺总分上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t=0.718,P〉0.05);(2)大学生心理资本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F=3.224,P=0.022),专业承诺存在极其显著的年级差异(F=15.368,P=0.000);(3)心理资本与专业承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r=0.444,P〈0.01),心理资本中的希望、自我效能、乐观三维度对专业承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校正R^2=0.225).从而得知大学生心理资本与专业承诺之间存在显著关系,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可有助于专业承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甘肃省抽取502名高三学生,采用自编社会人口学资料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GROSS情绪调节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高三学生抑郁情绪受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三学生中有抑郁症状者137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7.3%;在情绪调节方式方面,认知重评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p〈0.01),表达抑制与抑郁也有一定的相关(p〈0.05);社会支持与抑郁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1)。所以,得出结论为:高三学生学习等各方面压力较大,容易产生抑郁情绪。正确的引导和情感上的支持理解有助于减轻压力,促进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18.
为了了解文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学校建立心理健康管理模式提供有效依据,采用SCL-90量表对198名文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调查后筛选出异常个案,进行个案访谈。结果显示:高中文科生在SCL-90量表九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我国正常青年组常模(t=10.26,p0.01),女生的总分显著高于男生(t=-3.48,p0.01),高一的总分显著高于高二(F=3.40,p0.05),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非独生子女,本科以上学历父母的子女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初中、高中、本科(F=3.00,p0.05),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优于专制型、放任型。最后得出结论:文科高中生存在着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