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宋代"武科"中的体育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体育文化角度对宋代“武科”的确立与制度化、应试人资格与应试内容、武学等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武科”又称“武举”,是以“武艺弓射”等体育项目取士的科目,宋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029)正式设立,天圣八年确立三岁一贡举的制度;“三班使臣”、“虽未食禄实有行止”及“文武官子弟别无负犯者,如实有军谋武艺”之人可应试“武科”;武学课程除研习兵法,操练弓马外,还讲释“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武学教职由武学博士和学谕“一文一武”充当。宋代“武科”有助于社会“尚武”风气的形成和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宋代民族传统体育———武术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武科应试器械"考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体育文化角度对古代“武科”考试内容、应试器械等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武科”,又称“武举”,创立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废于清末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8月29日),历经一千二百年。考试分外场(以长垛、马射、步射、刀术、枪术、翘关等体育项目为主)和内场(策论)。唐“武科”主要外场器械为弓箭,辅从刀、枪等。宋以弓箭刀枪为主同时将弩踏等作为考试项目。明代“武科”项目沿袭唐宋,外场器械未有变化。清代开始增加了“技勇”项目,分别为开硬弓、舞大刀、掇石。课题研究旨在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的长足发展提供实质性的理论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3.
巴人体育与原始宗教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民族史学、体育理论、体育史学、考古学等多种学科原理,结合献资料、背景分析、综合分析法等,对选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阐明巴人体育与原始宗教的关系,悬棺葬仪中产生的祭祀性“跳丧舞”、“武术”、“攀岩”运动等。并为库区人民的体育化生活、娱乐及其全民健身运动的健康发展提供实质性的理论献资料。  相似文献   

4.
通过民族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考古学等多种学科原理,运用文献资料、背景分析、综合分析等方法,对巴人后裔———三峡库区土家人“舍巴日”的含义、内容、性质、表现形式等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土家人天性劲勇、勤劳、善战、喜舞;“舍巴日”具有祭祀性、集体性舞蹈特征;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单摆”、“双摆”、“回旋摆”等;其内容完整地反映了古代巴人征战、凯旋、祭祖等全部过程,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三峡库区民族体育风格。  相似文献   

5.
通过民族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考古学等多种学科原理,结合文献资料、背景分析、综合分析法等,对先秦楚人“尚武”成因、体育文化特征和表现形式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从商朝至西周,楚部落、三苗国族一直在强邻的夹缝中顽强求生,在穷山僻壤里奋发图强。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生活、战争、动乱、政治背景是先秦楚人“尚武”的根本原因。“尚武”是楚人求生自强的武器,争霸称雄的法宝,同时也是一种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楚人尚武,气质刚勇,勇武爱国,乐战轻死的民族性格,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荆楚地区民族体育风格。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从历史学、社会学的角度,采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历史学等方法对义和团武术活动的史学价值进行研究,旨在对义和团武术活动的价值进行客观、科学的审视和评判。研究结果如下:① 义和团武术活动的三重文化向度表现为:“动以卫国,甘愿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的民族精神和“降神附体、喝符念咒”封建迷信思想。②义和团武术活动的史学价值在于: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拳术、器械在民间的广泛传播,也促使人们对“武术”认识发生了改变。③义和团武术活动的当代启示在于:汲取经验,破除武术“神秘主义”面纱,促进武术科学化发展;牢铸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铸魂,涵养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民族传统体育与原始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民族史学、体育理论、体育史学等多种学科原理,结合实地调研、比较分析,对三峡库区民族祭祀体育产生的社会条件以及原始宗教对该地区民族体育的利与弊作简要分析.结果显示:三峡库区民族传统体育--摆手舞、竹铃球、苗岭球、武术、攀岩、天地球、芦笙舞、龙舟竞渡等体育活动与本民族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的原始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试图为三峡库区少数民族体育的挖掘、整理、发展,使之向科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提出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根据民族史学、体育理论、体育史学、考古学等多种学科原理,结合文献资料、背景分析、综合分析等方法,对三峡地区先民——巴人的巴渝舞历史渊源及特点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巴渝舞”产生于巴渝地区巴人的生产、生活实践与战事之中;“巴渝舞”因发源于巴郡渝水流域而得名;“巴渝舞”是一种武舞与集体性舞蹈.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成长一直伴随着“中西古今”的路径争议,探究争议的源头,梳理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成长历程有助于学科的健康成长。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考察了“土洋体育之争”关于中西和古今的问题;研究认为正是洋体育确立了土体育武术的体育身份,也为武术的科学化、教育化、专业化、团体化创造了可能;武术的科学化也促进了传统武术与现代体育的融合;本质来看,民族传统体育学成立至今存在的问题依然没有超越土洋体育之争,从人类学视野来看,也正是土洋体育之争所体现的“中西古今”推动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成长;最后,依据土洋体育之争的“古为今用”经验,研究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核心议题:对人的研究,对生活方式的考察,对生命活动的考察,对历史文化现象的考察。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探究军事体育的基本定义,运用逻辑推理和资料分析的方法,首次在剖析了“军事体育的基本构成和定义依据”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军事体育的基本定义、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等;并且进一步从理论上,特别对“为什么是军事体育”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是打赢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保卫祖国安全和维护国家尊严的‘过程’。”和“军事体育的终极目标与体育大目标一致”等新观点。  相似文献   

11.
困惑与征途:对21世纪中国传统武术发展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法、归纳法分析了中国传统武术面对的全球背景下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压抑、国内竞技武术的排挤及其生存内环境的恶化等诸多不利因素,提出传统武术要发展,需要在传承方式、人才后备培养、传播方式及科研力量等方面不断开拓,要与竞技武术和谐发展。理顺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的渠道,保持民族文化特色、技击性及多样性,实现良性循环,不断拓展传统武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空间,给21世纪的中国传统武术以科学的发展定位。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中国古代军事武艺的变迁机制与文化应适应表现,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历史分析法,对中国古代军事武艺发展的历史阶段、社会变迁的动因和文化适应的表现进行论述,认为中国古代军事武艺发展经历了萌芽、形成和转型三个阶段;政治、战争和科技是军事武艺社会变迁的动因;军事武艺文化适应的表现为分化和整合两个方面;军事武艺多元化是文...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从历史学的视角,以发展的观点就中国军事武术的起源、发展进行探讨,让更多的人了解军事武术、认识军事武术,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军事武术的发展,以实现中国武术走向国际化。  相似文献   

14.
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出发,系统分析了当今中国武术发展趋势中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关系。分析了竞技武术的现状及其与传统武术的冲突以及传统武术的弱势状态。指出只有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从整体性出发,实行国际与国内双轨的竞赛体制,并在国内将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并轨发展,才能使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形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互动模式,才能有利于武术运动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重构现代武德内涵的必要性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武德的发展也是武术发展的一个写照。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其部分内涵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步伐,甚至有些内涵正阻碍着武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分析探讨了重构现代武德内涵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民族色彩。然而,这个传承悠久的武术至今没有一个能被人们完全接受信服的定义。因此,在前人对"武术"概念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概念的分析,并结合武术内容,然后得出最能贴切表达"武术"内涵的概念,从而使人们从根本上了解、继承和发扬武术这一优秀国粹。  相似文献   

17.
在回顾武术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和剖析武术进入奥运会难度的基础上,对加速武术国际化发展和进入奥运会提出6条对策:武术法制化建设势在必行;加速武术科学化发展进程;加强武术学术交流;提高武术理论和技法水平;加快武术产业化发展;加速武术竞技化发展;力争武术尽早进入奥运会。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指出:当代的军事武术一方面要继承古代军旅武艺的精华,另一方面也要吸收国外武技精华,为我所用。同时也要顺应时代发展,使军事武术成为展现我军将士风采的一面旗帜,为国防建设贡献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从当前体育发展大众化、产业化趋势及武术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武术发展大众化的思路.并从体育发展趋势、武术价值功能演进、全民健身需求、武术文化继承、竞技武术发展五个方面论证了发展大众武术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