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9 毫秒
1.
确立合理的评价原则是科学、公正地评价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保证.在对体育科学研究成果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体育社会科学评价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原则:1) 社会效益优先,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社会意义和作用;2) 重视创新,将鼓励创新和重视原创性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贯穿于整个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体系之中;3)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4) 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区别;5) 科研管理部门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体育社会科学在整个体育科学体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是体育社会科发展的重要环节,进入21世纪以来,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体育社会科学成果是否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体育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运用文献资料调研、调查访问、逻辑分析等方法,在讨论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体育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现状,重点论述了我国体育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社会评价机制,提出了提高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率的有效途径,为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提供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3.
体育强国的指标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现体育强国战略为目标,为进一步明确体育强国的评价标准和具体指标评价体系,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德尔菲法以及层次分析和目的树分析等方法,对体育强国的指标评价体系进行研究。认为:体育强国的评价框架应包含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和指标层四个结构体系,实现体育强国战略是我国体育发展的目标层,体育软实力和体育硬实力是我国体育发展的准则层,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科技、体育教育与体育文化是我国体育发展的要素层;基于上述分析构建了涵盖2个以及指标、6个二级指标和51个三级指标的体育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并进行了权重赋值和部分指标内涵释义。  相似文献   

4.
运用理论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科研方法,阐述体育社会科学教育实践的特点,勾勒体育社会科学教育实践的内容,探析体育社会科学教育实践的规限,对体育社会科学教育实践进行整体性研究。旨在丰富体育社会科学教育体系,发挥体育社会科学的教育实践功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5.
从体育科学体系谈《中图法》(三版)体育类的修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80年代以来,人们对体育科学体系的讨论,提出:体育科学体系可分为体育社会科学、体育管理科学、体育人文科学和体育自然科学。体育哲学是4大部类的共同指导学科。文章着重就G80的类名、G8体育类的体系、体育哲学的位置、体育社会科学、体育管理科学的列类、体育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课题选题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3-2008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共立项课题为数据源,运用资料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分析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动向。统计结果表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我国体育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主要产区,我国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从整体上来讲,以研究国内和省内为主,而对国外研究或中外对比研究则相对较少,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性研究比例分别为为3∶18∶1,研究热点集中在竞技体育、体育管理、奥林匹克、体育产业、体育法、而关注较少的偏门选题是:体育社团、体育方法、学科理论。加强基础研究、促进跨学科研究、正确引导热点研究、避免低水平重复、促进体育社会科学理论原始创新是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努力地方向。  相似文献   

7.
体育文化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的结构,由体育文化系统与体育环境系统构成,包含体育项目、体育符合、文化传承、社会组织等要素,具有整体性、层次性与协同性的特征.基于文化生态视角,能够审视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活动在评价理念、评价场域、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上存在的问题,而构建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生态体系需要充分考量各生态要素,更新评价理念、改善评价场域、完善评价内容、丰富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8.
从课程理念与目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体育资源的开发以及评价体系的建立几个方面,探讨了中小学体育健康课程研究的领域和方法,并指出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系统研究各种要素,才能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以专家调查咨询、数理统计及层次分析为主要手段,对在CDIO高等教育模式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质量评价问题进行研究,通过量化和检验,确立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由课程条件、课程实施、课程效果三个评价环节的20个评价要素及其内涵组成。研究还提出了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质量评价的具体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以构建宁波市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为目标,对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构成要素进行深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AHP法、德尔斐法等,公共体育设施质量、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健身环境质量、附属体育设施质量以及群众健身服务人员质量构成宁波市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评价体系,5种构成要素相互交叉、联系,共同影响着宁波市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最后构建了宁波市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包括1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  相似文献   

11.
我国体育系统软科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回顾了软科学研究在我国体育系统中开展的历史状况;描述了体育软科学研究的机构、人员、成果、课题结构、研究单位的构成、管理制度、课题招标、经费、“热点”及存在主要问题的现状,并作了评述;认为体育系统软科学研究具有普及性、科学化、社会化、研究部门呈多样化、经费呈多元化、管理向正规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从学贯中西的视角认识把握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时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了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及其活动规律的重要科学的基础上,研究了体育社会科学在体育社会现象研究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在研究体育热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的时代价值,认为研究哲学社会科学要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胸怀,借鉴与继承人类各种不同的先进思想与文化;加强体育社会科学队伍建设必须有一支有历史责任感、业务精、作风正的理论队伍;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对体育实践的研究与规律的把握,注重理性思考是人的一种素质,必须提高研究者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3.
常见体育科研成果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体育科学研究及其研究成果的特点出发,探讨分析目前我国体育科研成果常用的评价方法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在制定体育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制定体育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标准,并举例说明对体育科研成果进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的理论应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体育法学研究中的“体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体育法学研究涉及到很多“体系”范畴,对这些“体系”范畴做出清晰的甄别,有益于这些工具性概念的便捷使用。目前对体育法规体系(体育法律体系)研究最多,一定意义上折射出体育法制建设还处在初始阶段。一些“体系”概念还没有出现在体育法学研究域中,也表明体育法学的基础理论薄弱,应该明确体育法学体系的核心范畴地位,加快体育法学的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5.
我国体育法学理论体系构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体育法学教材发现,我国对体育法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普遍重视不够。认为构建体育法学理论体系可以从多维视角进行考虑,特别要确定学科的逻辑起点,以体育行为作为逻辑起点可以合理地进行理论体系的逻辑推衍。科学的体育法学理论体系至少应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学术研究、应用研究、比较研究和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16.
通过CNKI全文数据库收集数据,采用科学计量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我国被引频次排在前500名的体育期刊论文从自主论文、合作论文、机构、作者、期刊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探究了体育科学领域的研究趋势及研究热点,揭示了体育科学领域研究规律,为体育学科发展及学术影响力评价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论:体育科学高影响力学术论文呈弧线变化;自主论文占主要地位,有待进一步开展地区间合作和交流;体育院校及机构是体育科学研究的核心单位.  相似文献   

17.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立项与研究及其在体育专业类核心期刊刊载社科论文情况对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进行了概况,通过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社会体育学、奥林匹克学、体育法学、体育美学、体育哲学和体育伦理学7个方向研究进展分析了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认为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主观诱导性强,影响了研究的科学性;2)宏观、空泛之论占一定比例,微观、深化的研究尚显不足;3)个案研究事实陈述多,深入求证少;4)学科建设研究滞后,学科体系尚待完善.并就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以改革开放以来6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为视角,对6届大会录取的体育社会科学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审视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发展的历程,总结了不同阶段发展的主要特征,揭示了当前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