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邵红红 《新闻界》2023,(9):71-82
“算法推荐第一案”是我国算法侵权责任界定的代表性案例,法院通过对技术中立原则的阐释,主张采用算法推荐的平台承担帮助侵权责任,但在逻辑上难以自洽,引发技术中立原则对于算法侵权责任界定的可适用性质疑。对此问题的回答需要检视“技术中立”概念的正当性并理解算法侵权问题的特殊性所在。技术具有独特的意向结构,在价值上并非中立,“技术中立”是个伪概念。从技术哲学视角出发,算法不同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典型技术,其运行的高度自主性、主体控制的间接性和算法侵权后果的严重性对平台侵权责任的界定提出了特殊要求。因此,算法侵权的责任界定应当摒弃“技术中立”思维,引入“算法向善”理念,回归侵权法过错归责框架,个案中算法平台注意义务的界定需要综合考虑算法平台性质、算法应用场景以及信息管理能力等三类因素。  相似文献   

2.
移动终端的普及重塑人们的阅读空间和方式,而智能算法也成为移动阅读平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重要工具。文章主要介绍基于内容的算法推荐、协同过滤的算法推荐、关联规则的算法推荐以及混合算法推荐等主要算法推荐技术及其在移动阅读领域的应用逻辑,从而揭示算法推荐给移动阅读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算法推荐平台是科技高度发展的产物。为更好回应算法技术发展现状下的著作权保护需求,需对算法推荐平台的注意义务进行完善。【方法】文章从“全国首例算法推荐案”出发,对我国算法推荐平台的注意义务规定予以检视,并对域外平台注意义务相关规定进行考察。【结果】算法推荐平台在著作权间接侵权中的注意义务认定存在问题,体现为使用算法推荐技术是否意味平台“应知”、是否影响“必要措施”的认定上,仍存在模糊地带。域外经验中,美国对注意义务内涵的健全完善和“多元主体共建”经验、欧盟的“过滤义务”机制可为我国提供思路。【结论】算法推荐平台的注意义务可从以下3个方面完善:事前建立合理的过滤机制;事中构建良好的算法监管机制;事后对“必要措施”细化规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平台社会逐渐兴起,用户-算法-平台三者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本文聚焦于大学生群体的平台使用实践,探讨其如何看待个性化推荐信息、通过改变算法推送、感知自身画像等主动打造个性化信息流,以及其主体意识的强烈程度等。【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结合的方法探索其在平台使用、算法相遇实践等进行研究。【结果】用户对于个性化推荐信息的态度与其媒介素养、算法意识等因素高度相关,个性化推荐信息本质上是用户定制化内容与算法推荐机制相互融合的结果。【结论】大学生用户较其他群体有较高的媒介素养与较为丰富的平台选择。其对于个性化推荐信息的态度总体呈现发挥平台工具属性、有意识地进行算法抵抗与算法驯化,达成内容重组、信息优化排序等,最大化实现平台为“我”所用。基于用户主体驱动的平台使用行为,对算法推荐本身的茧房构建具有一定的消解。  相似文献   

5.
张媛媛 《中国出版》2022,(19):29-34
智能媒体时代,算法推荐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互联网信息过载的难题,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匹配的效率。由于推荐技术具有实质性非侵权用途,故在版权侵权中,不可因技术的应用而认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具有帮助侵权的主观故意,但“应当知道”对应的过失责任要求推荐服务提供者对侵权信息尽相应的注意义务。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注意义务的设定应当与其技术类型、技术水平和对侵权信息的发现能力相适应,避免过高的侵权防免义务成为技术发展的桎梏。文章认为构建良好的作品传播生态,需要超越法定义务,探索内容来源控制、权利人与用户参与、平台分级管理的共同治理路径并形成可资行业借鉴的经验参照。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结合当前个性化推荐算法的广泛应用,梳理信息弱势群体在使用短视频平台过程中算法素养的形成机理,识别信息弱势群体算法素养的影响因素,为信息弱势群体算法素养培育工作提供依据。[研究设计/方法]采用扎根理论,利用Nvivo12对访谈资料进行三阶段编码,最终构建信息弱势群体与短视频内容推荐算法交互中算法素养的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模型,对信息弱势群体的算法素养展开探索性研究。[结论/发现]信息弱势群体在短视频平台的使用过程中对内容推荐算法的感知主要由与算法的交互、用户兴趣点的变化、使用平台的更换、与他人的比较所触发,同时受用户使用短视频平台的目的以及自主权意识的影响。此外,算法素养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并不独立:用户对内容推荐算法逻辑的理解水平受其对算法的感知程度影响。理解内容推荐算法较深的用户在使用短视频平台时会保持较为批判的态度,并采取积极的算法调控行为。[创新/价值]深化了短视频平台交互中算法素养的形成机理并提炼了相关影响因素,为信息弱势群体算法素养培育工作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7.
杨洸  佘佳玲 《新闻大学》2020,(2):102-118,123
算法已成为当今数字媒体技术的决定性因素,新闻推荐平台借助算法技术连接人与信息,为人们提供个性化的新闻服务。本研究基于算法和用户互动的视角,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以新闻算法推荐平台的使用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算法推荐的信息可见性、用户主动性和信息茧房效应。结果显示,新闻算法推荐整体上以用户为中心,在新闻可见性上,用户对趣味新奇性价值的认知感最强,新闻个性化程度凸显;用户对新闻推荐的使用上,以被动浏览行为最为普遍,自主性总体不高;用户对推荐算法技术有一定了解,表现出一定的算法素养;算法推荐对用户并未造成单纯的信息茧房效应,它同样可扩大受众接触资讯的范围,将用户带入更广阔的世界。最后,本文讨论了用户和算法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不是彼此孤立的存在,而是始终处于相互响应、相互发展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随着数字技术发展,算法成为信息传播与社会建构变革的关键要素。文章局部考察了抖音直播中的算法推荐现象,也尝试对抖音直播中的算法推荐现象研究进行经验性材料补充。【方法】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扎根理论三级编码梳理出“驯化”“反向驯化”两个核心解释范畴,进一步对话驯化理论。【结果】在驯化层面,算法推荐是有一定驯化难度、具有隐蔽性特征的对象,用户驯化算法推荐及其相关内容有两条基本路径,同时平台中的算法推荐在不同功能区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在反向驯化层面,从行为到观念、从个体到群体,算法推荐对直播参与者的驯化是潜移默化的。同时,反向驯化逻辑与算法推荐的自身设计之间存在强相关关系。【结论】算法推荐对于直播参与者并无不益之处,但也存在一种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之中隐性的控制逻辑。  相似文献   

9.
平台算法推荐分发模式引发用户隐私风险,一方面因算法内在功能设计而触发隐私泄露风险,另一方面因算法在智能传播领域的不当使用,易导致舆论操纵,产生虚假流量,助推虚假信息泛滥,加速涉私信息传播二次伤害.算法推荐消解传统区分公众人物和普通用户的隐私保护制度,无法应对用户面临的隐私风险;消解平台信息内容审核制度,无法规制涉私非法信息的传播;消解传统法律追责思路,导致平台推卸隐私保护责任.应当建立算法推荐风险管理和日常管理机制,完善算法选择技术机制,以防算法推荐不当涉私信息,增强平台对用户隐私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短视频平台利用算法推荐技术主动为用户推荐侵权视频,决定了其侵权注意义务不应局限于被动的“通知—删除”规则。在算法设计承载平台商业理念、短视频上传从个体非商业行为转向有组织的商业行为、上传内容从完整视频转向多样化短视频的情形下,应当要求平台将预防版权侵权的价值理念融入算法设计之中,建立内容与账号的联动侵权应对机制,完善以内容分发流程为核心的短视频平台侵权注意义务。  相似文献   

11.
王迪  王东雨 《情报工程》2016,2(2):081-087
将改进的协同过滤算法应用于微博平台的信息推荐,拓展微博算法的应用范围,增加微博平台的可用性,提高信息推荐的结果准确性,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首先分析协同过滤技术及其如何应用于微博信息推荐,并将基于微博文本特征的推荐算法与传统的推荐算法相对比,再融入微博用户兴趣度,得出更优的推荐算法.运用改进的协同过滤算法提高微博平台的信息推荐质量,使微博平台信息推荐更加精准、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开展科研信息用户与知识服务平台个性化信息推荐功能的交互研究,有助于提升对用户推荐交互行为的理解,改善平台的推荐交互设计,从而提升推荐功能的用户体验;也可为优化推荐算法,提升推荐内容有效性提供指导。[方法/过程]招募36名参与者,采用实验研究方法,以CNKI和ScienceDirect为实验平台,利用Morae收集数据,开展用户研究。[结果/结论 ]研究揭示用户与推荐功能的交互行为、交互路径与交互路径链。主要揭示用户与个性化信息推荐交互的4个阶段、9种交互行为特征及4种交互路径类型;用户对推荐的关注源于检索结果无法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研究发现采纳推荐能够启发用户,进一步影响他们与平台的交互。研究也表明,当前知识服务平台的推荐质量有待提升,用户对推荐的采纳使用率较低,常用的推荐交互路径较短,趋于简单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针对当前知识发现服务中存在的个性化程度不高和推荐效果不佳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用户兴趣度量和内容分析的推荐算法。[方法/过程]文章通过特征词分布、LDA主题分布、引文结构网络三个维度构建学术资源模型,并通过对用户行为的度量,计算用户对其浏览学术资源的兴趣度,结合学术资源模型构建用户兴趣模型。将用户兴趣模型与学术资源模型匹配,计算其相似度,得到用户对每条学术资源的兴趣值,最后将兴趣值最高的TOP-N学术资源推荐给用户。[结果/结论]通过实验检验算法的有效性和推荐准确率,结果显示,本文从实时动态度量兴趣的角度,提出的推荐算法能较好地预测用户兴趣,推荐效果显著,为实现发现服务精准推荐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工程科技领域存在海量数据,如何整合现有数字资源,用知识发现技术辅助专家学者发现当前各领域研究热点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计算关键词之间的直接关系和隐语义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贝叶斯统计推断的关键词联想算法。解决了知识发现系统中的用户行为信息缺失和共现稀疏等推荐难题。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首例算法推荐案”一审审理中,法院认为相比没有采用算法推荐的短视频平台,采用算法推荐的平台应当“有能力知道其用户大量地实施了涉案侵权行为”,所以要承担较高的注意义务。然而,在司法实践层面,法院对“应当知道”的认定依据存在不足;在理论层面,短视频平台也很难“应当知道”哪些内容明显侵权,这是因为一方面信息识别和信息推荐属于不同的算法任务,信息识别具体内容存在技术难度大、成本高和错误率高等挑战;另一方面提高注意义务可能会导致平台审查权力扩大化和私法领域法律秩序的失序。有必要结合算法推荐的运行机制,充分考虑算法推荐场景中短视频平台著作权侵权识别的技术难度和理论困境,加强法律从业者和算法技术人员之间的合作沟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算法推荐类APP吸引了大量用户使用,提高用户留存率一直是各类应用关注的重点。文章探索了用户流失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减少用户流失、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提供建议和对策。[方法/过程]文章采集算法推荐类APP用户评论9772条,采用扎根理论对数据进行编码,以此厘清用户流失行为影响因素,构建算法推荐类APP用户流失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结果/结论]信息因素、环境因素、系统因素、网络社群通过影响用户的控制感间接影响用户流失行为,用户的信息素养在控制感和用户流失行为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意义]算法推荐服务衍生的风险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厘清算法推荐服务风险的产生机制以及用户应对算法推荐服务风险的行为特征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算法推荐服务体系。[方法 /过程]运用扎根理论,采用半结构化的访谈方式,一对一深度访谈30名网络用户,结合防护性行为模型和风险应对行为理论,探索算法推荐服务风险中用户的应对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决策路径。[结果 /结论 ]研究发现风险属性、传播渠道、平台特征和用户行为特征对算法推荐服务风险的传播产生影响;在风险传播的基础上,用户形成风险感知、利益相关者感知和防护性行为感知;用户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态度和效果评估,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决策,采取不同的应对行为。最后从算法素养、风险参与和个体学习3个层次提出建议,以应对算法推荐服务风险。  相似文献   

18.
算法通过平台载体与信息环境的深度融合“下沉”为一种社会的运行范式,为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提供了技术的可供性。从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背景出发,作为网络平台内容运行机制的算法,展示出其社会责任属性和责任构建的必要性。结合内容生产的过程性维度,算法责任在生成、应用和结果三个层面上形成自身的合法性。但是,目前算法责任的履行依然存在主观与客观、公共与私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矛盾和冲突,基于内容生态的算法治理方向,复杂治理范式和公共哲学的视角成为平台算法责任构建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9.
信息推荐算法个性化、迎合式的信息分配理念与模式,不可避免地减弱了公共性信息的覆盖度,极易引发内容生态失衡以及价值失序。研究发现,信息推荐算法有过度迎合青年娱乐消费的倾向,在传递价值方面表现欠佳,对主流价值内涵阐释和实践示范的影响力不足,影响青年主流价值认同水平。另外,青年“算法成瘾”问题明显,抵御算法机制诱导能力不足,潜藏价值认同风险。本文提出聚焦信息推荐算法价值承载力、提升青年算法素养、落实平台主体责任、应用新兴内容科技、构建价值监管与治理体系等五个方面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20.
数字图书馆推荐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息推荐服务是数字图书馆的一项重要的功能。文章论述了数字图书馆推荐系统的基本原理与特点、功能及意义,介绍了数字图书馆信息推荐的主要方法和技术,并对当前数字图书馆推荐系统的主要应用进行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