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摘要:为了探讨太极拳本真的文化内涵,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运用哲学、宗教学、体育学等理论,从修炼文化视角,分析太极拳思想、技术秉承《道德经》《道藏》等道家、道教文化精髓,探讨太极拳与道的辩证关系。研究认为:道家的“阴阳”“八卦”与“五行”演化太极拳的世界图式;太极拳承袭道家、道教的“身体观”“内景观”的内求文化导向;道家、道教命功的根劲、养炁、洗髓、蓄神构成太极拳的功夫机理;与道之本体的合和向度,决定太极拳修为之高低;道家的“道化德生”造就太极拳性功的客观效应;太极拳的终极价值是以武入道、拳道合一。对挖掘、还原太极拳文化的原初属性,传承并发扬光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论》为王宗岳所作。研究认为,太极拳论中所体现出的哲学思想深受当时程朱理学的影响,太极拳论是传统文化中儒道合流的产物。本文分析了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与太极拳定名的关系,儒家"时中"思想与中正安舒之道,道家"时变"与舍己从人的原则,以及"所以一阴一阳,道也"与以拳悟道的关系,探究理学思想、道家思想在拳论拳理的上的体现。力图在当时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对《太极拳论》做出解读。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太极拳的文化内涵的阐述,认为周易太极,阴阳五行,道教思想,孙子兵法,以至于道德伦理等中国传统文化都可以在太极拳中体现出来。具体剖析,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儒家的道德规范,道家的为人策略与养生技术,佛家的禅定方法,兵家的作战思路,最后简单阐述了太极拳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太极拳文化特质与演变历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作为中国武术重要拳种之一的太极拳,自诞生起就具有典型的高雅文化特质。其拳理是吸收了太极文化、儒家文化及道家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形成了完善的太极拳理论体系。其拳法是博采了众多武术拳种之长,形成了独特的太极拳技术风格特征。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理论体系成熟的体现,也是中国武术文明化进程的使然。在近代大众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太极拳技术上体现出由繁至简的演变特点;太极拳文化体现出由高雅到通俗的演变特征;太极拳受众体现了从少数武术精英修习到大众参与的特征。太极拳所具有的高雅文化特质被不断消解,从而影响了太极拳的文化形象。坚守太极拳高雅文化特质的本源,以“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共存的发展思路,促进太极拳的普及与推广。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虽属武术派系,而武术基本功原是从古代导引发展而成。太极拳名家向恒然曾说:“太极拳亦可称为道家导引方术之一种”。“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之意,这是采用我国古典哲学阴阳学说而命名的。我在从事太极拳教学30余载中,深深领悟古代导引、哲学对太极拳的影响,体会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要求意识、呼吸、动作三结合的核心问题,在于“恒动论”,它指导着太极拳,达到上下内外完整协调的周身运动。  相似文献   

6.
通过追溯太极拳的起源,了解到太极拳内在深处的攻防含义,虽历经几百年,但一招一势中的攻防实用性依存,现行高校普及的24式太极拳也不例外。考虑到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太极拳教学中穿插讲解动作中的攻防含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作的易学性。并通过对比试验,获得可行性结果。  相似文献   

7.
陈式太极拳"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练习陈式太极拳放松方法和遵循的规律进行探讨,揭示了练习陈式太极拳时“松”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几种练习的方法和手段,对完善陈式太极拳训练理论提供了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专家咨询等方法,从“腰为轴”在太极拳中的具体表现及其作用,进行了分析及论述。从何谓“腰”?腰在太极运动中的重要性、以腰为轴的作用等方面论述了太极拳中腰运动的价值,阐述了如何做到以腰为轴、以腰为轴对“腰”的要求。旨在进一步增进太极拳练习者对“以腰为轴”的认识,为其提高太极拳演练水平提供理论指导及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谈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的"整体育人"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套路或拳脚技巧上 ,而应根据太极拳的本质特征 ,在全面发展其健身养生和防身自卫的功能时 ,充分发挥其内在修身潜能 ,将教学目标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整体培养上 ,着眼于大学生的长期发展和素质教育。依此目的提出的即为太极拳“整体育人”思想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0.
对太极拳中意的形成与渊源,“意”在太极拳中地位,以及“太极意”的产生、传递、作用等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同一时代不同哲学思想体系的语言有相同、相通之处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但是,根本不同的思想体系的差异必然表现为其基本范畴的选择、创设和内涵的差别,这样在结果上才呈现为归旨不同的思想体系。“天”、“道”、“天道”在儒、道思想中都是重要的概念,儒、道思想的分歧与“天”、“道”、“天道”内涵的差别是相呼应的。  相似文献   

12.
九天玄女是我国道教之女神,她与宋江故事的联系的原因之一,是有共同的泰山文化背景。这一形象在《水浒传》中虽然描写不是很多,但在全书“天人合一”的结构布局与情节发展上,为“天命”之象征,宋江之保护神与导师,作者之代言,堪称思想与艺术关键中之关键。其意义则加强了全书的道教色彩,体现了作者化“盗”为“良”的淑世意图,显示了《水浒传》成书资料有更复杂的来源,其在“天人合一”故事框架作为“天”的代表人物,开章回小说中这类人物设置与描写的先河。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竞技太极拳竞赛规则的演变过程及其对竞技太极拳发展趋势影响的分析,得出结论:竞技太极拳竞赛规则的发展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她对太极拳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太极拳的竞技比赛上,还包括太极拳社会民间活动的普及、太极拳国际化的推广。《全国武术比赛竞赛规则》和《全国太极拳剑竞赛规则》这两本规则目标定位不同,两本《太极拳竞赛规则》在修订上还需完善。太极拳的《两本规则》要互有分工、各有侧重、互相补充、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太极劲与外力运动规律的探索,揭示太极拳“功手”与“病手”差异之根源,进一步分析其“轻重沉浮”的外部特征,从内外两个层次展开了“引进落空”之技的学理研究。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太极拳的强优势因素分析,以及分析福建的地理优势,发现在福建建立海峡两岸太极拳交流平台的可行性.构想出平台的复合构架系统模式,其中特别阐述了太极拳的功能中心,平台运作的枢纽核心,以及平台功能运行的流程模式,最后提出了"复合式的太极拳活动"模式是平台活动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是借用了“太极”概念,建立在太极学说基础之上的武术拳种。为改变当前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学中对太极文化的遗漏和疏忽,从文化本源切入,结合高等院校当前太极拳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探讨在教学中如何通过肢体活动等技术载体来充分展示和表达太极拳内在的文化坐标,并提出符合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学发展与创新改革的对策,以期在现代体育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找到契合点,从而将承载着中华博大精深文化传统的太极拳切实有效的运用到高校现代体育教学中来。  相似文献   

17.
对北京市精品课程《武术(太极拳)》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太极拳)课程于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如何将其锻造为国家精品课程,是这一课程建设者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对照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对该课程建设的优势和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初唐道士成玄英是唐代道教"重玄"论思想的重要代表。他认为"道"最基本的特点是"虚通";"道"作为本体既没有实体性,也没有抽象性,而具有一种现象性。这反映了唐代道教哲学比较高的思辨水平。在这一"道"论思想的基础上,成玄英阐述了其"万类参差无非独化者也"的物质观,"道契重玄,境智双绝"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因其素分,任其天然"的社会观和人生观。成玄英"重玄"论的道教思想在有唐一代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正如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一样,中华传统体育精神同样既有积极的元素,也有消极的成分。纵向来看,由于战国百家争鸣成就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传统的体育精神的基本框架也就随之而酝酿出来了。就传统体育精神在这一时期的剖面情状看,"和"是基本的主干,至于积极的身心修养观、积极的养生观,或崇"道",或重"仁",或痴于阴阳五行变化,无不都是在变化过程中寻找人的身心运动的制衡点。"和"才是中华传统体育精神的基本主干,中华传统体育精神体系正是以这样的主干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20.
在太极拳教学中要大胆探索,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不断改革,勇于创新,在“学练结合”中使自身的功夫和学生的学习同时得以提高,共同体验太极拳传统文化的内涵,达到太极拳教学与练习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