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大学体育课程资源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平台,依据现代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从体育课程资源基本概念、内容、原则和途径及着重解决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促进大学体育课程资源理念与实践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对课程与教学关系发展与演变的脉络所进行的梳理发现,目前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课程包含教学的大课程观。大课程观认为传统的课程观念逐步从轨道转化为在轨道上运作、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教师是课程的研制者和开发者。这一观点对体育教师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认为在大课程观理念指导下,体育教师应成为体育课程的研制者、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者、学生体育学习的促进者、现代体育教育的开拓者和研究者。  相似文献   

3.
论大学开放式体育课程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所倡导的开放式体育课程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 ,揭示了开放式体育课程是一种崭新的思维理念 ,提出了开放式体育课程的基本特征 ,即 :课程改革思路的多视角特征 ;体育课程结构多样化特征 ;体育课程形式开放化特征 ;体育课程资源拓展性特征。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贯彻建议。  相似文献   

4.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改革旧的教学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应的教学观念,对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为体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体育教师必须要教师应该改变“课程与自己无关”的观念,积极参与课程变革,以新的观念理解新课程,从而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摘要:为深化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借鉴各国新的理念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完善,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进行质性研究,通过对2011年版韩国《体育课程标准》的翻译和整理,并从共同教育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设置及成就目标、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其具有以下特点:明确体育课程的价值,突出体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以价值引领目标和内容的理念构建了“体育课程的价值领域-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内容-成就目标”四级纵向贯通的结构体系;注重创意与人性理念在体育课程目标、内容、教学和评价等所有领域中的贯彻和渗透。但也存在体育课程核心教育理念与内容不明确、安全教育缺乏的问题。这启示我们,在未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应重视学校体育课程在整个基础教育中“立德树人”功能的发挥,重新确立学校体育课程的价值定位,尝试构建体育课程价值引领目标与内容的结构体系,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渗透于体育课程的全过程,并加强体育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品德、心理与人格教育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师行为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阐述了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有关精神的基础上,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建设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条件下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课程的实施对模块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模块评价"的有效实施是新课程条件下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课程教学实施的基本保证。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以新的评价理念为依据,针对普通高中学生体育学业评价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单一模块学业评价的实施为切入点,探讨新课程下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学业评价实施中的操作问题,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改革的有效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专家咨询等方法,探讨了当前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认为主要表现为教育性价值的缺失。论述了在体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应重视发挥体育教学的教育功能,建立新的体育教学理念,指出在体育课堂中应充分发挥体育的人文价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视域下的体育有效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方案实施之际,探讨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显得十分迫切需要.在观念层面上体育教师应树立高校体育有效教学的新理念;在操作层面上要有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策略和教学评价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功利性"教育体制下,现代教育技术与新的课程观难以走出困境,本文尝试着透过寻求和挖掘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辨析其中所蕴含的体育理念,期待对现代体育教学目标与实施、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赋予新的发展基调。  相似文献   

11.
传统体育游戏课程受旧有体育教学观念制约,使教学内容和相关的技能培养方法单一,培养目标过窄,学生所掌握的“一招鲜”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体育工作者的多种要求,所以在“大游戏”教学理念指导下对该课程进行实践探索.研究证明,新的理念所构建的多元教学内容体系有效可行,同时也反映了本学科发展的最新态势,所培养的学生可适应社会相关领域对游戏知识技能的多种要求.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逐渐成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也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就高校体育健康课程教学启动的走向,以及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应对的新要求问题提出一些观点,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适应体育与健康基础课程改革,培养新形势下的合格中学体育教师,笔者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照实验等方法,从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评价制度等方面着手,对中学体育教学法课程进行了微格教学的教改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学体育教学法课程中运用微格教学,对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成效显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综合分析法等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体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进一步明确,课程结构呈开放性、内容呈广泛性,课程教学方法日趋科学化,课程评价趋于理性化。但在体育课程改革中育人为本还没有成为指导体育课程改革带有全局性的教育理念,体育课程结构、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还没有形成连贯一体的育人体系,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做到协调统一等深层次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旨在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教学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在对高校体育课程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对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行研究,指出了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阳光体育运动理念的提出,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教师将阳光体育运动理念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并对体育教学课程及教学模式进行深化改革和创新,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有效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本文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对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改革措施,以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理念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知识经济时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在新体育课程改革的教学中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更新教学理念 ,关注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师生互动 ,进行体育创新教学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游戏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研究,以体育游戏为原型的各种功能独具的活动性游戏在儿童青少年教育、企事业文化建设、社区体育等社会领域日益发挥作用和影响,使目前建立在学校体育基础上的体育游戏课程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与活动性游戏发展本身的要求.体育游戏课程应跨出体育课游戏的局限,将其置身于体育类游戏这一广义概念范围进行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的教学目标任务,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摘要:课程理念及设置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美国在此领域发展一直处于世界前列,而俄亥俄州立大学(OSU)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及理念在美国是典范。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OSU体育教育专业最新课程设置(2015)特点及理念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表明,OSU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紧紧围绕体育教师教育培养目标,为培养幼儿园到高中阶段体育教师提供保障,其课程结构侧重实践性,课程内容突出业务性,课程间也体现了协同性和递进性。他们认为:体育是以实践活动为本的教育;“如何教”比“如何打”更重要;持续的教学经验积累和批判性反思决定教师教学能力和效果。这些理念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在课程目标的具体化、课程体系保障、教学能力培养、教学实习及评估方面都有较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模式在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已经暴露出很多问题,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共性发展,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南京工业大学体育部对此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索,构建了"平台+模块"的体育课程模式,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