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校体育课程整体性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系统理论与课程理论为指导,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进行了研究,认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需要从教育观念突破入手,着眼于课程整体性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入手,构建了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内容、设置和结构等新体系,提出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走向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人手.构建了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内容、设置和结构等新体系,提出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论大学生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体育课程改革是高校体育改革的核心.从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以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的理论探讨为基本方法.分析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状态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针对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阐述了课程指导思想、课程目标体系、课程范式、学科课程结构、课程与教材评价制度等5个方面的改革方向和发展趋势,为构建符合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山西省5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1、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科技大学这3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几乎相同。山西财经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则是将体育知识与经济管理知识相结合。山西师范大学则注重培养综合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2、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在课程体系上各具特色。3、各高校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实践基地建设薄弱。4、已经形成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2+2型"、"倒T型"、"综合型"三种。建议是:1、应不断探索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未来工作紧密联系的课程。2、各校面临的实践基地缺乏问题,可以通过互相合作以及与社会合作,充分利用资源。3、各种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不足可以通过课程设置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6.
以就业困境下高校教育运作"就业导向机制"的形成为切入点,以中医药院校普遍开设的学科专业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职业特点的共性,与体育课程中具备相应职业要素的项目进行耦合分析,建立了职业技能化的体育课程改革体系的模型,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构想及操作建议,得出了在平衡中医药院校体育总体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局部的、补充型的职业技能化体育课程改革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识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是推动高校课程改革的原动力,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成为高校课程改革的主攻方向。建构主义作为面向21世纪创新性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正在成为指导当前中国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工具。真实复杂任务情景的设计与直观再现,是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体育课程的直观性和实践性,使其更有可能成为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高校课程改革的急先锋。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借建构主义理论之力可以在当前国家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大潮中发挥学科独特的作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高校体育课程设计改革的重心应放在基于解决真实问题的真实情境的系统创设以及有关情境所必须的背景资料的提供上。这是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一场重大挑战。它不可能是在传统体育课程的基础上修修改改,而是一场可能动摇传统体育课程根基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双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运用此理论在高校体育舞蹈课中开展了多次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双养模式是一种体育课程模式,具备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可以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具有较高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存在的课程理念陈旧、课程内容单调、评价手段单一等问题,成为限制其改革与发展的瓶颈。作为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休闲课,是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以满足学生休闲需求达到个体身心全面发展的实践课程,是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运动休闲课实施育人为本的课程目标,设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休闲教育内容,引进体验式教学、俱乐部型教学等模式,实行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以促进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在体育体育教师教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对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理论假设特征、实施程序特征、研修成效特征和问题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只有厘清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各种特征所蕴含的教学关系,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模式对体育教学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方面的特点,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与评定等方面,重新构建理论依据充分、可操作性强、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的健美操教学新体系,为推进高校健美操课的进一步发展与高校体育教育的进一步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之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人们对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不少,但关于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发展的作用探讨却不多。本文从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层面入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旨在为高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生存教育及其与学校体育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体育是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终身教育思想以及消除应试教育的弊端都要求学校体育融入生存教育理念。为了在学校体育中贯彻生存教育理念,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4.
体育教学模式的建构经历了道德、理性和审美三种精神的追求,健康与体育的美学联系是体育教学模式建构所需要的生命关怀,审美精神是体育“手段论”与“目的论”价值观的融合点和评价尺度之整合所在。在体育教学模式的建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超功利态度;二是重视情感的建构,激发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自主性;三是加强体育教学模式的审美化建构。  相似文献   

15.
以现代课程论思维观和方法论为依据,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体育教师赋权增能进行了分析。认为在现实情况下,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赋权增能较为匮乏,应通过三个方面实现政治、社会、心理维度上的赋权增能:进一步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努力提高中小学校长的体育课程领导水平;加快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提高各类体育师资培训质量;在校本课程建设中,锻炼和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课程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16.
对学校体育"隐性课程"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下,学校体育课程结构单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能力和情意目标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现代课程论的研究提出了学校的课程应包括两大类,即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它也应该分为两大类:学校体育显性课程、学校体育隐性课程。  相似文献   

17.
借助多元方差分析方法,对不同性别、层次、学校类型和生源地中学生的心理应激进行身体锻炼干预效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锻炼强度下,对照组中,男女生和初高中组,实验前后差异不显著,实验组中,中小强度锻炼组实验前后差异显著,大强度锻炼组实验前后差异不显著;(2)相同锻炼强度下,实验前女生的心理应激水平高于男生,但差异不显著,而实验后男生的心理应激水平高于女生,差异显著;重点学校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显著高于非重点学校学生;城市中学生的心理应激高于乡镇中学生的心理应激;高中生所承受的心理应激显著大于初中生,毕业学生的心理应激显著高于非毕业学生的心理应激,不管是初中学生,还是高中学生,都是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最大,其次是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且相互间的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8.
“无机时代”乒乓竞技特征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无机时代"乒乓竞技特征及其对策进行了分析。提出增加乒乓竞技的安全性、提高比赛的观赏性、提升比赛的竞技性是改用无机胶水的原因;"无机时代"乒乓竞技特征包括无机胶水对乒乓竞技要素、每分球来回板数、不同打法运动员的影响三个方面;针对新规则下的特征及其对运动员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适应无机胶水的训练对策。  相似文献   

19.
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而形成的规范化程序,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实质上是对体育教学活动中各要索之间组合的整体设计的研究。当前高校已形成多种体育教学模式并存的格局,较为典型的有三基型、并列型、一体化、三段型和俱乐部型5种教学模式,由于俱乐部型模式有许多优越性,将会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中,传统的特别是已不适应学生的体能、知识、技术等体育教学模式不断得到革新,新的模式不断产生,并呈多样化趋势.其中“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能够较好地完成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任务,越来越受到体育教学工作者的青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