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所谓“辨体”,即从形式、题材、风格等层面把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和不同文体之间的异同。骈文、古文和小品文的体裁特征是不同的;诗、词、曲三者是有区别的;而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既非典型的诗,也非典型的文。第二部分具体说明《古代诗歌与散文》的三个特点。《古代诗歌与散文》以“辨体”为基点,其显著特点是:在体例上以文体为经,以时代为纬,在内容上注重文体知识的系统介绍和文体类型的深入分析。与通行的中国文学史著述相比,作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委托项目的《古代诗歌与散文》,对文体知识和文体类型给予了更为充分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是20世纪一位重要的女性作家。她的出身、生平、作品.尤其是爱情,是当时乃至现在许多人关注的焦点。她的作品《爱》可以说是一部比较独特的散文,写于1944年4月,正值与“爱人”胡兰成的热恋期。从文风上看,此篇文章与张爱玲前后的散文风格颇不相同。而从作家的隐意式症候来看,这恰恰显现出了由张爱玲的家庭、个人、乱世等几个方面的压抑所形成的矛盾而苍凉的“爱”之观。  相似文献   

3.
回眸流派迭起、异彩纷呈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坛,美国作家海明威占据着一个重要位置。他开一代文风,以朴素的词汇、简洁的语句和生动的日常用语纯洁了英语文学语育,并使之充满生气和活力,正如英国作家福特的名言:“每一个字都打击体.仿佛它们是新从小河里捞出来的石子。”他的叙事风格简洁清晰,精确严谨,而又凝炼含蓄,充满诗一样的激情。海明威的文体风格对二十世纪现代散文风格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1954年瑞典皇家学院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就是“因为他精通现代叙事艺术”,“有力而独创一格”,“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唐代的古文复兴不是韩愈的专利。早在韩愈之前,前期古文家就借助于“三统循环”,论证了古文复兴的历史必然性;从社会风气的扭转和作家自身建设两个方面,探讨了复兴古文的途径;运用“先道德而后文学”,恢复和高扬了先秦散文生气勃勃的实用精神;通过“六经为师”的实践,把复兴古文的理想化为惹人注目的现实。前期古文家思想和实践上虽然表现出一种奇怪的惰性,却相当出色地完成了散文文体拨乱反正的任务,并为后期古文家的进取留下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5.
女性散文创作是近年来常常引起关注的一个文学现象,其中斯妤的散文就以她对人生、人性的探索与思考,创新的文体风格和女性情怀的相结合,体现出独特而成熟的审美品格.本文试图从文体风格,创新意识,女性情怀这几个方面来解读斯妤散文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散文创作中出现了“手记”散文这一文体形式,几位名不见经传的散文爱好者,以对生活的挚爱,对散文艺术的挚爱,对农民、农村、农业这“三农”问题的关注,写出了一批富有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手记”散文,其中王云奎的《一个财政局长的工作手记》(《美文》2001年9期)、《我的2002年》(《美文》2003年11期)、马银录《向农民道歉——一个组织部长手记》(《美文》2003年1期),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作为民国时期的散文大家,中国传统文化在朱自清的散文中烙上了深深的印记。清新自然、不事雕琢是朱自清散文创作的主基调,其中又蕴含着真挚的感情。在他的散文中,总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点,整合各种先进文化为他所用。朱自清在散文创作中开创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创作风格又离不开传统文化深深的影响。朱自清"风格即人格"的思想在多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发扬光大,在其作品中,涵盖了传统文化中君子的风骨和气节、道德修养、淳朴和诚挚的感情、逍遥之情和名士风流等多重传统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李娟、阿瑟穆·小七是新疆当代女性散文作家,共同的生活背景、书写对象使她们的散文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当两者并论,她们的散文作品除了皆以身份认同出发,作为观察、书写的线索之外,每一篇都有独特的思维,在文字形式上也有不同的安排,将各自的人生经验加以思索、观察、反省,并反映在作品之中,正视了“地方”书写及带有民族特色创作风格的内在多样的声音,表达了对生命价值、游牧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深层追问,使之展现了深刻的内涵,拓展了新疆散文已有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9.
一 90年代,在经济波涛汹涌,文学没有主潮,纯文学日益式微的时候,散文继诗歌热、小说热之后,也骤然“热”起来了.散文作为当今文化的重要表征而大行其道。适应这种形势,几乎所有的期刊杂志都开辟了散文专栏,所有的报纸副刊都要刊发散文作品,一时间,散文的“繁花”争奇斗妍,竞相媲“美”。散文作者辈出,散文作品铺天盖地涌向读者。似乎能拿起笔写作的人,都投身到了散文创作之中,专业的散文家自不待言,小说家、诗人、学者、理论家……在散文逐浪的大潮中,余秋雨是一个引人关注的热点。如今,研究散文者似乎言必  相似文献   

10.
目前,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比较普遍存在着“逐段串讲”、“逐句讲析”或“满堂问”、“随意问”的现象.这种教学方法根本无助于学生完整、到位地赏析散文作品,培养健康、美好的情操.初中散文阅读教学应以主问题为抓手,引领学生赏析散文作品,学习散文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的学科知识,探究散文作品中洋溢的人文情感.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应遵循针对初中散文的文体特质设计主问题、要为突破教学重难点设计主问题的原则.其基本策略有:从课文的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从文章的关键语句入手设计主问题;从文章的结构入手设计主问题;从关照学生的兴趣点或已有经验入手设计主问题.  相似文献   

11.
扬雄的汉赋观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讽谏说为主体,其他观点皆由此推演而成。扬雄的某些观点是终生一贯的,如汉赋讽谏说,屈、马高下论,模拟说等;而有些观点则有着前后期的巨大差异,如"神化"说,"丽则"、"丽淫"说,汉赋价值说等。扬雄晚年鄙薄、否定汉赋,有着多方面的深刻而复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训读法:日本受容汉诗文之津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诗文训读法是一种双向处理汉诗文与和文 ,使二者相互训译转换的语言机制 ,是日本接受汉籍并进而创作汉诗文之津桥。日本对待外来汉字的积极吸纳态度 ,坚持以本国固有语言为本的原则 ,以及灵活的“训读”、“音读”方法 ,是训读法产生的理念基础和技术基础。训读法从产生到定型 ,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嬗变与完善过程。江户时期以荻生徂徕为代表的训读法反对者的尝试与失败 ,证明了训读法产生的合理性、必然性。从现今日本解读汉诗文所采取的原文、训读文、口语译文的三段式结构中 ,可以认知汉诗文训读法的基本形态与工作原理。向使日本一味用音读法处理汉诗文 ,则汉诗文就始终只能是极少数文化贵族独占的“外国文学” ,不可能出现江户时期的鼎盛 ,更谈不上融入日本文学 ,成为构成日本文学的和汉两大体系之一。  相似文献   

13.
桑愉是我国20世纪后50年凸现的杰出的篆刻家之一,因过世较早,对其篆刻艺术的研究不多。本文钩沉了桑愉的生平、交游,历史地阐发其美学思想,揭示其以汉金文为基点、以“方刀治印”为特质,与黟山派拉开距离、自树一帜的艰苦过程,探讨了其艺术作品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体育是汉代骈文描写的对象,多姿多彩的骈文呈现了一幅汉代体育画卷。汉代作家枚乘和孔臧最早开始在骈文中描绘狩猎的内容,接着司马相如和扬雄在文学作品中描写皇族诸侯出猎的盛大场面,讨论狩猎的褒贬意义。马融的骈文介绍了汉代的樗蒲和围棋;蔡邕的骈文介绍了汉代的弹棋;张衡的《西京赋》和李尤的《平乐观赋》则再现了汉代的杂技娱乐。骈文不仅真实摹写了汉代体育活动,而且折射出汉代古人的体育观念,当时全社会树立了尚勇崇武的体育风尚,人们下棋狩猎追求的是娱乐与休闲。骈文蕴涵着古人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认识。研究古代骈文可以促进文学和体育事业的交融发展,在体育与文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体育视角审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促进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艾青为中国现代自由诗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总结自身创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诗批评,始终坚持现实主义方向,同时又不断探寻新诗自身创作及文本规律,关注时代大众的接受意识,代表了中国现实主义诗学发展的一个高度。艾青的新诗理论以“大众的精神教育工具”说为基准,是一个由诗人“苦役”说、新诗“散文美”和读者接受反“晦涩”三根支柱支撑的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16.
在《北京人》的创作中,曹禺成功地借鉴了契诃夫戏剧创作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一、不再用奇特的事件去写悲剧,而采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写了一部讽刺喜剧。二、成功地塑造了几个本性善良却不能适应生活的喜剧人物。三、人物之间的外部冲突明显减缓,人物内心的冲突得到强化,内在戏剧性有所突出。在借鉴外来经验的同时,仍保留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两场府外宴席描写属于"闲笔",除有"接引"过渡"宝黛爱情主线、调节叙事章法疏密张弛的结构作用外,还凸现了众多人物的形质气性,冯紫英"擦边球"式的出场,一派英气扑面而来,为《红楼梦》群钗世界熔冶了几许刚性;所截取的宝玉园外生活断面,还为主体情节的演进增补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涵,强化了作品的写实性。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新生代散文”在世界汉语文学界掀起新的散文气象。相较于此前的散文话语言说方式,它呈现出比较鲜明的特征。核心点就是写作主体在意识与书写中继承现代汉语散文“真实”性传统的同时,对其内涵的突围与拓展。  相似文献   

19.
李贽在《童心说》中将八股文视为能够寄寓"童心"的"天下之至文",是由他的八股文观所决定的。李贽的这种八股文观,指的主要是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无须仰人鼻息、不必谨守程式以至因文害意的"场下之文"。利用这种"代圣贤立言"的"场下之文",或顺题发挥,或屈题从己,二者均可以抒发胸臆、寄寓"童心",而后者在思想史上和阐释学上的意义尤其值得注意。李贽以《说书》中的四十四篇八股文实践了自己的理论主张,寄寓自己的思想和学问。  相似文献   

20.
长于“文革”的诗人 ,是一个陷于“断裂”状态的创作群体 ,他们的生存和创作现状 ,折射出历史和现实、文学和社会、物质和精神在诗歌领域的交互作用。文章从他们与先行、后继的诗人的对比当中 ,寻找“断裂”的具体原因 ,并透视其作为“社会的人”和“文学的人”的两难 ,以及诗艺上的缺项 ,进而提出诗学人学的几项建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