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后殖民主义为理论视角,以西方译者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和东方译者翻译的西方小说<天路历程>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翻译中的宗教文化差异,分析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处理宗教文化差异时采取的不同策略及其背后反映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2.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研究不同权力差异语境下、政治立场、价值取向,以及处在不同话语权下的译者所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在这样的语境下,中医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被西方世界异化和边缘化。在面对西方强大的知识霸权时,中医的翻译实践困难重重。中国的中医文化译者应该意识到翻译的政治性,在翻译实践中应该坚持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这样才能够忠实有效地把中医呈现给世界。  相似文献   

3.
文化图式翻译需要遵循文化顺应、文化传播的原则,把翻译的作品与其翻译的文化背景相互融合,在相应的语言氛围中构建相同或相近的图式背景,便于读者对重构源作品历史氛围图式,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这是翻译工作者为其作品的阅读人员,搭建的一条阅读理解之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利用图式知识理论的翻译策略为典籍翻译降解了难度,为跨文化障碍适应传播博大精深的世界文化铺就了一条成功之路。鉴于文化图式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将就文化图式翻译原则及策略问题予以研究探讨,希冀为广大外语翻译工作者提供一点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林纾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对于他的翻译策略,尤其是选用古雅的译笔翻译外国文学,各家评说不一.本文拟从文化视角切入,重新审视林纾的翻译,不仅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林纡及其译作,而且会使我们更明确地意识到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两种文化在特定时期、特定场合斗争与协商的结果.在诸多文本外因素制约下,译者有时必须适度逾"矩"以保证其翻译作品顺利地为特定社会所接受.  相似文献   

5.
文化翻译是当代翻译研究的主导范式。在阐释人类学和文化研究的视域中,民族志和翻译都要面对相同的对象:他者文化。而他者文化的阐释和再现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全球化和跨文化的大背景之下,以吉尔兹为代表的阐释人类学有了新的发展,给我们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以新的思考,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预设在翻译和跨文化交际中有着重要价值,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翻译研究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以往文献中对预设研究的基础上,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翻译为研究对象和有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翻译为例子,分析和阐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预设信息,并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文化心理意象理论是由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帕尔默在他的文化语言学理论中提出的。既然语言来源于意象,语言也就是来源于心理表征和感觉器官的类比,笔者从这几个文化语言学视角分析了意象理论对于字幕翻译的影响。电影是字幕翻译的主要载体,这种形象艺术来自于视觉和听觉,字幕翻译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客观现实的制约。完整地传达源电影的信息就需要译者在这些特点和影响上注意总结并不断研究。  相似文献   

8.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要求译者能够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融合不同的文化。文章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以关联理论的视角探讨美式情景喜剧中台词翻译的文化迁移现象,以期对戏剧翻译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后殖民理论视阈下的“第三空间”概念入手,探讨了文化翻译与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具体阐述了建构“第三空间”理论的原因和路径.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为人们从事文化翻译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指导原则与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0.
文化缺省是指作品中作者与其意向读者所共享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缺省。本文根据关联翻译理论,提出了应对文化缺省翻译的各种策略,并分析了这些策略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对整个西方文化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给翻译界带来了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文本以"权力话语"理论为核心,揭示了翻译活动的本质,并阐述了由此理论而拓展出来的翻译研究的宏观视野。  相似文献   

12.
在翻译诸如湖南花鼓戏之类的地方戏剧的时候,文化缺省现象对翻译工作者而言是个巨大挑战。文化缺省可以提高交际效率,给异域观众带来审美愉悦,对其翻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策略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3.
语境成为文学、翻译、教学等语言运用研究中越来越引起注意的因素之一。语境顺应论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翻译观,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翻译实践指明了新的道路。本文首先对该理论的核心概念进行简略论述,并研究语境顺应论与翻译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实例,探索其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旨在为翻译者提供理论参考,以助其翻译出更好的作品,进一步推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14.
在翻译目的论的观照下,翻译中的诸多因素,如译者的作用,接受者的角色以及原语文本的地位等都在这一新的理论视角中出现了新的意义,这些理论参数为我们重新思考、评价严复的"把翻译当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冰释我们心中诸多的疑团。  相似文献   

15.
由女性主义视角且根据后殖民主义相关理论来详细分析多丽丝·莱辛作品《吟唱的野草》中的女主角—玛丽其命运多舛。作品中的玛丽身处后殖民主义的语言环境中,游走于种族歧视、男女不平等、文化与精神上的不认同等众多困难中而不能认清其身份和地位,玛丽悲惨地死去乃时代之悲剧。  相似文献   

16.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已成为当今研究语际翻译的主流。文化的转向不但属于学术研究的领域,同时也属于跨文化交际中的实践研究。在实践当中,语际翻译中文化转换的模式主要有以下的五种基本情形:文化相符、文化相含、文化相斥、文化相缺和文化相融。前两种模式着重于文化的“同”,文化相斥和文化相缺着重于文化的“异”,而文化相融关注的则是文化由“异”向“同”的转换。因此,在从事翻译工作和翻译研究时,必须对作用于整个语际翻译过程的文化转换模式予以足够的重视。同时,语际翻译过程受文化转换制约的事实也给翻译学的构建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7.
翻译目的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反映了翻译理论的全面转向,即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以及侧重形式的翻译理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把翻译定义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是对传统“等值”观的一个重大突破和重要补充,并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高校校园新闻服务于对外宣传,校园新闻翻译也应当把其所承载的独特信息和文化内涵传递给读者。本文以文化转向的视角,通过实例分析了高校英文网站的校园新闻和其翻译方法,并提出解释性翻译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的不断拓展与深化,如何通过准确的翻译,让中国国家的作品走出去,让中国文化在英语文化中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则成为当代翻译学研究的重点课题。生态翻译学是新时期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重要突破,是实现生态学与翻译学学科交叉与融合的重要理论体系。基于此,本文以阎连科作品的翻译为例,结合生态翻译学中"译者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对翻译方法及理论进行探究,以期对中国文化的翻译与推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杨虹 《职大学报》2013,(1):71-73
梳理翻译的语言学派对普拉斯诗歌译介的对比研究多以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翻译为取向,而忽略了其诗歌译介在目标语文化中两种接受者的感受是否相等的问题。虽然等效译论非议众多,但按照等效论的观点,译文必须在翻译的理论和实践中都有关键意义,这无疑给诗歌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