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史令珊 《江汉学术》2022,41(2):119-128
诈骗犯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推定具有现实合理性,由公诉机关承担举证责任并不排斥事实和责任的推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推定有其基本要件,同样旨在为刑事证明提供正当性根据.一方面,为避免推定的不当限缩,在无法查清资金用途或是否为行为人实际占有(获益)的场合不排斥推定的适用;针对"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作实质性理解;在"行为人所提...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目前三大诉讼通用的证明标准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而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又将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套用于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之中。由于行政诉讼在性质、任务、证明对象以及举证责任的承担等方面不同于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在证明标准上不宜采用与其相同的证明标准。而应适用差别证明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致人损害的形态分为人工智能存在缺陷致人损害、人工智能自主致人损害,以及人工智能使用者过错致人损害。人工智能虽具有自主行为,但在法律关系中处于客体地位,其致人损害的直接责任承担主体为设计者、生产者与销售者。一般的因果关系证明规则难以适用,对此应采取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则。责任承担上,人工智能存在设计缺陷,设计者与生产者为不真正连带责任,人工智能自主行为造成的损害由两者承担公平责任,辅之以强制保险制度填补损害。  相似文献   

4.
公安机关按照检察机关的决定在执行逮捕的过程中,误将无辜的相对人当作犯罪嫌疑人予以抓捕,在此情形下相对人是否可以对警察实行正当防卫呢?我国刑法理论界对被抓捕的无辜的相对人是否可以正当防卫存有争议,对此问题的探究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保障人权,对刑事司法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针对此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什么是正当防卫以及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其次是对不法侵害行为的认定及对不法侵害行为中的强度的界定;再就是论述警察的具体执行职务行为是否合法;最后从人权保障与国家权威冲突的角度分析哪种利益应当优先受保护。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是被害人陈述这类法定证据的提供主体。本文对被害人控方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对其客观真实地提供被害人陈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对如何完善被害人陈述制度,以达到既加强被害人的人权保障,又防止被害人因当事人地位所享有的诉讼权利过多影响其陈述的客观真实性进行了初步地探索。  相似文献   

6.
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是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的核心问题,也是司法改革价值目标实现的一项重要证据制度。从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入手,结合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律规范,我们发现对举证责任进行分配非常必要。同时,对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配的实质和依据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可以使我们对原告和被告承担的举证责任做出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根据二○○二年四月一日起开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规定,论述了我国医疗侵权诉讼中举证责任倒置医院应当对其主张的“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8.
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中规定的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之一 ,在刑法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1979年颁布的第一部刑法确立这一制度到 1997年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颁布 ,正当防卫制度日趋走向完善。就我国新刑法对正当防卫制度的修改而言 ,其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 :对正当防卫的概念、条件作了较为合理的修改 ,充分表明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是主观上的防卫意图和客观上的防卫行为的统一 ;防卫过当界定显性化 ,标准客观化 ;对无限防卫权的有限制采纳体现了我国刑法的时代精神 ,表明了无限防卫权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合法权利,为了避免公民滥用这种权利,法律规定了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即公民的防卫行为如果在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内,那么防卫行为是正当防卫;如果防卫行为超过了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那么防卫行为属于防卫过当;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这个界限是区别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标志。正确认识和掌握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对公民个人和司法机关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对于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并未明确规定,在认定标准上存在真空地带,近年来正当防卫案件频频引发社会关注,亟须司法机构重新审视。文章从案例出发,引发了关于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思考,总结出正当防卫司法实践中的现存问题,凸显了正确把握正当防卫重要限度对于完善司法判断机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证明责任问题是诉讼证明中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它起源于罗马法,不同诉讼形式下的证明责任的内涵亦有所不同,它与诉论程序的性质、形式和特点有着直接联系。我国刑事诉讼法证明责任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公安司法机关须承担证明责任;(二)某些当事人亦负有证明责任;(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负证明责任,但应如实陈述。  相似文献   

12.
证人证言作为法定的刑事证据在刑事诉讼中被广泛应用,证人证言同其他言词证据相比客观性更强;与物证书证相比,更为生动具体,证人证言在刑事诉讼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刑事诉讼法规定,用作证据的证人证言应经当事人质证,证人应出庭作证。而在司法实践中,证人证言与证人出庭作证常常面临一些尴尬的境况。  相似文献   

13.
亲告罪制度对于保护被害人利益具有重要价值,但由于我国亲告罪立法范围极其有限,束缚了亲告罪价值的发挥。然而,无论是从逻辑层面、社会层面和理论层面,还是从制度层面、刑事政策层面考虑,亲告罪范围的扩张已经具备了充分的条件,既有制度的基础,又有理论的支撑;既是逻辑的必然,又是刑事政策的要求;既顺应世界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举证责任的倒置问题 ,分析了我国《海商法》中有关火灾免责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定 ,从法律所追求的公正公平的角度 ,认为我国《海商法》如此规定造成承运人与货方之间关于火灾免责举证责任分担的不平衡 ,并提出作者个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两大法系诉讼证明标准的比较,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大陆法系在刑事、民事诉讼中适用的是同一种证明标准,大陆法系的民事证明标准明显高于英美法系.  相似文献   

16.
精神损害赔偿一直不适用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随着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扩大到精神损害赔偿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限定为物质方面的损失,与宪法的规定相抵触,不利于保护被害人的利益,不利于协调法律体系内部的矛盾,导致法律价值的缺失,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对刑事诉讼价值理念的传统定位,主要为由刑事诉讼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构成的“二元价值体系”。刑事诉讼的实现刑法目的价值侧重于犯罪的控制,而妨碍刑法目的价值则侧重在权利的保障与程序的正当性。刑事诉讼所体现的“二元价值”论,实为对两大法系诉讼模式在价值选择上的高度抽象与概括,而其背后隐藏的实质精神理念则为自由与安全。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日益深入,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日趋重要,但与此不协调的是证人出庭率低的情况相当普遍。之所以如此,我国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存在重大缺陷是一个重要原因。今后应完善立法,建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和证人保护制度,同时进一步赋予具有特定身份的证人免予作证的特权并建立证人经济补偿权制度。  相似文献   

19.
刑事诉讼证明标准作为刑事诉讼证据理论中的基本问题,在整个刑事诉讼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刑事诉讼的目的之一就是及时查明案件事实真相,但是,我们都知道刑事案件永远发生在过去时,我们试图查明的永远是"过去的事实",不管侦查活动多么周密,我们也不可能还原犯罪事实。这为证明标准的确立提供了现实的基础。而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对于证明标准问题的规定少之又少,就算已经做出规定的部分也存在严重缺陷。这就导致在理论和实务中争议不断。本文不求标新立异,旨在对以往学说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