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亚明 《保定学院学报》2009,22(6):107-109,119
海德格尔从"存在"思入"诗"并不是偶然突兀的,而是经历了一番沉思之漫游的结果.海氏对诗歌的思考也留下了这条漫游的痕迹,这使他在不同时期对诗歌作出了不同的界说:诗是存在者之无蔽的道说;诗是真理之创建;诗是存在的词语性创建;诗是道说神圣的歌唱;诗是对诸神的命名;诗是持存之创建.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英语女性诗歌中出现的镜子意象进行考察。研究显示,使用英语进行创作的女性诗人不仅通过镜子意象反射美丽大自然,更通过镜子意象来书写她们对女性命运、女性心理成长、感情欲望与创作灵感等方面的思考,具有显著的自我关照性,体现了英语女性诗人对自我、主体和存在的强烈认知欲望。女性诗人以诗为镜,真实反映女性的人格心理、生存状态和生命历史。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实例分别探讨了英语小诗、歌谣在初级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从中可以看出,英语小诗、歌谣作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不仅有利于初学者的英语语音学习,激发和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扩展其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而且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康、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外语教师应充分发挥小诗、歌谣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吴澄的隐逸诗与其以儒为主、游移于儒释道三者之间的心态有关,受这种心态的影响,吴澄中年以前的一些隐逸诗反映了他游移于儒释道之间的矛盾心情;吴澄晚年的隐逸诗则表现了安贫乐道,追求“孔颜乐处”的精神;昊澄的隐逸诗还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表现了对农民的同情,对“农智”的赞扬,这无疑是对“上智下愚”思想的突破。吴澄的隐逸诗代表了元代隐逸诗的特点,真实地反映了元人的隐逸思想。  相似文献   

5.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集,收录了周代初期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其中的祭祀诗体现了人由对神的崇拜转为对自身的重视;农事诗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与和谐;宴飨诗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婚恋诗体现了人对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战争、徭役诗体现了人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所有这些交织成一幅多层次的、多角度的周代社会的立体画卷,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诗的王国,又是一个酒的国度,美酒与好诗如胶似漆融于一体,创造了中国诗与酒的文化史。诗人们或以诗酒解愁,逃避现实的苦难;或以诗酒自娱,沉溺人生的享乐;或以诗酒寓怀,感慨生命短促的悲凉和无奈;或以诗酒为志,实现人生别样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博尔赫斯咏景叹物诗的解读和分析,概括了博尔赫斯景物诗的艺术特色,即因情造景;化景于情;触景生情。  相似文献   

8.
诗画互通、互补互济的艺术关系,是中外古代诗画家的重要艺术发现和创作经验之谈。诗与画 的融合,经过了相当长的历程。大致分为三步:艺术中处于对极地位的画与诗;题画诗、诗意画使诗与画形 式上的融合;诗与画精神上的融合与艺术上的丰富与圆成。  相似文献   

9.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就造成了汉英翻译中的一个独特技巧:增译和减译。在古汉语诗歌英译中时增译体现得尤其明显。本文通过个案分析《天净沙?秋思》的三种中文译本,阐述不同译者对同一首诗的理解不同,在汉英翻译中增加的信息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0.
上博简《孔子诗论》对儒家诗教学说的理论贡献体现在说诗体系与理论创造两个方面。《孔子诗论》突破了此前断章取义、借此证彼的说诗方法,说诗始终着眼于作品本身;作者第一次对颂、大雅、小雅、国风四类作品大旨进行归纳,这有助于说诗走向体系化。竹书作者将战国前期儒家的性情学说和礼学家的礼义思想落实到《诗》学研究之中,初步呈现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理论倾向,这对此后儒家构建说诗理论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人们总不重视哲理诗。不仅一般文艺杂志和诗歌刊物不提倡,也很少发表哲理诗;而且一般的文学理论著作和写作理论的书籍(诸如巴人编的《文学论稿》、蔡仪编的《文学概论》、霍松林编的《文艺学简论》和北京师范大学编的《写作基础知识》等等)也均不谈哲理诗;甚至有人还对哲理诗存有某种偏见,以为哲理诗即西晋时代的“玄言诗”之类。这实在是  相似文献   

12.
诗识与妙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妙悟与诗识相辅相成。对于诗坛后学来说,诗识决定对前代典范的选择,对诗歌方向和旨趣的认同;妙悟决定时人对生活感受的敏锐程度,进入艺术想象的快捷和深度。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职业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分析了影响职业院校学生英语学习效能的因素和英语技能大赛对学生英语学习效能的作用;肯定了英语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导向。  相似文献   

14.
《中兴间气集》基于风雅新颖的选诗标准及才性批评的论诗方法,先认可朱湾故作隐逸的行为,再赞赏其诗具有契合隐者身份的脱俗、含蓄优点;而且高仲武肯定大历诗坛的交游风气,所以偏好朱湾的席间应酬之作。《诗源辩体》基于律诗以初盛唐为典范,大历趋于衰变的贯通诗学视野,以初盛唐诗为参照凸显朱湾诗的语言浅俗之弊;而且许学夷反感交游权贵,故而鄙夷朱湾的席间之作,同时借贬斥朱湾诗,表达了对公安派俚俗倾向的批判。探析《中兴间气集》《诗源辩体》对朱湾诗的两极化评判,可窥见二者不同的诗学观念。  相似文献   

15.
唐代侠风炽盛,成为侠文化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加之唐代是近体诗的成熟期,因而这一特定时期的唐人咏侠诗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咏侠诗发展史上的一座艺术高峰.<全唐诗>中收有300多首咏侠诗,从诗人的审美理想、艺术创作的独特性以及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等方面,充分反映了唐人咏侠诗的魅力所在,也体现了诗中文人的时代精神、独特个性以及巨大的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哲理诗的审美价值:哲理诗的议论特点;哲理诗哲理寓于形象之中,而不以理论形态表现;哲理诗是“理”与“情”溶为一体的艺术。  相似文献   

17.
认为鲁迅<自嘲>诗中的"孺子牛"本指"孩子";"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诗道出了鲁迅对家庭温暖的甜蜜感受及发自内心的责任感,透出了鲜为人知的鲁迅的慈父温情和丈夫情怀.  相似文献   

18.
李晖 《池州学院学报》2013,(1):50-52,83
《送童子下山》,是唐代释地藏于九华山所作的一首名诗,《全唐诗》、《九华山志》、《中国历代名僧诗选》等典籍,均有收录。文章对释地藏卓锡九华的年份和此诗所作的时间,力所能及地予以详细钩沉与确定;对《送童子下山》具体的诗由、浓馥的诗情、绵绵的诗意一一予以赏析;对地藏"普渡众生"中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操,给予阐发与褒扬;对诗中充溢着的博爱情愫和关爱下一代的伦理道德,予以充分揭示。概括出《送童子下山》诗,给今天的文明社会和人,激发出精神上的深沉反思,在人格、伦理、道德上带来了美的启迪。  相似文献   

19.
以自主学习理论为依据,通过问卷调查与学生访谈对广东3所大学的276名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英语自主学习观念的研究。结果表明:1.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倾向较为单一;2.多数学生对自主学习英语的有效性持怀疑态度;3.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很多方面依然很依赖教师;4.学习者的学习策略,特别是元认知策略相对薄弱,并缺乏用于指导他们自主学习的知识和技能;5.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低。  相似文献   

20.
李刚己是桐城派融纳畿辅文人群体、传道北方的中坚人物,"莲池学派"第四代的典型代表.为学融通中西,以致用为本,形成了其诗古文才学并驶、清刚雄深的艺术风格.他祖述桐城文统,以斯文为己任,秉承了"莲池学派"固有的文学观,提出"行谊文章相待为用"的观点;其诗除强调诗教之旨外,亦多儒家游心于艺的风雅情致,对莲池派诗学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