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速滑弯道滑跑技术教学方法做了改进,增设专门弯道练习课,采用上冰前陆地模仿和加强冰上弯道练习等措施,实验结果表明有较好收效。  相似文献   

2.
加强滑跑成绩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即为短距离速度滑冰弯道技术的提高。短距离速度滑冰弯道技术的掌握,即对技术的特征、动作结构、弯道滑跑倾斜角及用力特点的掌握能力,短距离速度滑冰与短道速滑在动作结构、蹬冰技术和训练方法上有许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可以此为提高技术的借鉴依据,在弯道技术训练中进行实际的应用。因此,本文就短距离速度滑冰弯道的技术训练创新做出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竞技体育运动成绩和能力的逐步提高对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对运动员的动作重现仿真是重要研究方法和手段;而3DVR(三维虚拟现实)技术以其较强的交互性、实时性和沉浸感受到了科研人员的青睐,成为科技服务流程中数据重建和演示环节的重要手段.短道速滑一直是我国传统优势项目,在短道速滑500 m比赛中,起跑阶段占据有利位置对比赛的整个进程有重要影响,如果能够抢先进入弯道,就可以为后续的滑跑阶段奠定良好的基础.2015年国际滑联修改短道速滑起跑规则后,起跑技术向多元化发展.本文用三维录像解析法对2016/17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杯上海站500 m比赛中武大靖改用侧向式起跑动作和一直使用侧向式起跑动作的加拿大名将查尔斯·哈梅林的技术进行解析,获得运动学数据调入虚拟现实系统进行三维重建演示,从而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武大靖在本次比赛中起跑效果稍好于查尔斯,说明武大靖对新技术的学习及掌握能力较强,建议其训练过程中应注重起跑反应能力的练习,增大起跑技术动作的稳定性,同时应加强右侧下肢的力量性练习.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北京携手张家口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冰雪运动热潮正在掀起。但冰雪项目总体发展受到地域性限制。为了实现“北冰南展西扩”的战略目标,加强速滑项目人才的梯队建设,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速滑部借鉴国外优秀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经验,提出了“轮转冰”项目。本文结合理论依据与实践成绩探讨“轮转冰”项目的可行性。方法:通过文献检索CNKI、pubmed等数据库,登录国际滑联官方网站以及国内速滑官方网站,收集整理在册速滑运动员过往经历和成绩。并通过专家访谈收集国内外知名的速滑教练及运动员的经验与建议。结果:1)研究速度轮滑与速度滑冰项目共性的文献一共7篇。速度轮滑与速度滑冰在起跑姿势、滑跑姿势、直道滑跑技术和弯道滑跑技术以及能量代谢方面都具有相通之处;2)既往国际上“冰陆双栖”的运动员,男子运动员有21名,其中有16名获得过世锦赛或奥运会奖牌;女子运动员有14名,其中有10名获得过世锦赛或奥运会奖牌;3)国内“轮转冰”运动员以郭丹为带头人物,她是目前中国仅有的1名轮滑世界冠军,2015年4月正式转项速度滑冰。在2016年1月的全国第13届冬运会速滑赛场上位列女子5000米比赛前8名,因此获得入选速度滑冰国家队的资格。结论:1)速度轮滑和速度滑冰项目具有极大的共性,轮滑运动员身体素质和技战术的储备具有转项速滑的能力,保证了该项目的可行性;2)国际上轮滑冰运动员的训练经历和出成绩的时间规律,为中国“轮转冰”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速度滑冰弯道滑跑基本技术程序教学实验的结果,对程序教学的任务,利用小冰场教学的理论依据,实验课的情况及程序教学的效果进行了分析、论述,并指出对初学滑冰者利用小冰场进行弯道滑跑基本技术程序教学易使学生掌握,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优秀女子速滑运动员弯道蹬冰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优秀速滑运动员入弯与出弯道的运动学特征比较分析,揭示出高水平运动员入弯与出弯蹬冰技术的动作结构规律,确立正确的入弯与出弯道蹬冰技术概念。这不但是对新式冰刀(Clap冰刀)弯道蹬冰技术的补充,也为训练方法选用的科学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指导训练与比赛实践,充分发挥运动员有限的专项体能,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采用文献资料法、图像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短距离速滑运动员全程滑跑节奏、训练节奏、步频与步幅节奏关系及负荷节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认为:我国运动员训练与实战节奏衔接不紧密;现代竞赛全程步长占主导地位,节奏呈现弯道以步频为主,直道以步幅为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指导训练与比赛实践,充分发挥运动员有限的专项体能,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采用文献资料法、图像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短距离速滑运动员全程滑跑节奏、训练节奏、步频与步幅节奏关系及负荷节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认为:我国运动员训练与实战节奏衔接不紧密;现代竞赛全程步长占主导地位,节奏呈现弯道以步频为主,直道以步幅为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运用足底压力分布测试系统,以优秀女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获取不同速度弯道滑行过程中的足底动力学参数。目的是揭示弯道滑行技术的规律和特征,为寻找更先进和省力的滑行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运用影像测量的方法,以2009年黑龙江省短道速滑锦标赛区县组(13岁以下)女子运动员技术滑比赛入弯道技术为研究对象,对比赛现场进行三维DLT拍摄,对入弯道右腿蹬冰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1.入弯道时机的把握和控制是合理使用入弯道技术和保持较高速度的关键因素;2.七台河市运动员入弯道右腿蹬冰能力明显好于哈、齐、牡、佳等地市运动员;3.七台河市运动员膝角的初值与均值明显小于其它地市运动员相应值,是七台河市运动员入弯道右腿单支撑蹬冰阶段身体姿势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速度滑冰是一项专项技能很强的运动项目,蹬冰力是速滑技术的基础,只有运动员、教练员充分认识到蹬冰力的重要才能达到完善技术、提高成绩的目的。本文创新地提出了速滑运动中“转正”技术,并通过生物力学和实践训练成绩对比进行分析,论证了新技术的可行性,为我国速度滑冰竞技水平的提高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短道速滑、速度滑冰项目选材测试中测试结果的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力求为短道速滑、速度滑冰项目教练员在选材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医针灸推拿对促进短道速滑优秀运动员体能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中医针灸推拿对促进吉林省优秀短道速度滑冰运动员运动后体能恢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推拿结合针灸对促进优秀短道速度滑冰运动员体能恢复具有明显的效果。结论:中医针灸推拿,通过良好的物理刺激,可对短道速滑运动员较快恢复体能。  相似文献   

14.
对速度滑冰直道滑跑技术教学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题组采用献资料,录像观察,跟踪对比,调查研究,技术分析等方法,对速度滑冰直道滑跑技术的教学特点、教学环节、教学步骤、教学手段等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结果显示:直道滑行的蹬冰是速度滑冰技术的关键,抓住了直道滑行的蹬冰技术,可以达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其它技术的形成,因此,直道滑行蹬冰技术应是速度滑冰的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实验法先后将12名国内一线速度滑冰运动员分为对照组、匀速跑组,变速跑、递减跑组,在全国2010年速滑联赛哈尔滨站赛后测试恢复过程不同时间点血乳酸变化、即刻与次日主观体力感觉两方面对三个有氧跑恢复手段进行了对比测试,以期找到有效的促进速滑运动员体能恢复的陆地恢复性训练手段。结果显示,速滑运动血乳酸峰值出现在5-10min,且与运动距离密切相关;匀速跑组血乳酸值下降最快,主观体力感觉最好。结论:匀速跑恢复训练是三种陆地恢复手段中效果最佳的方式,能有效促进速滑运动员疲劳的清除,可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运用3D技术从动态支撑方式的频幅组合模式对速滑速度的影响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得出:由低速向高速滑行时,在步频与步速关系中,动态支撑方式遵循定点支撑方式的变化规律;但在步长与步速关系中,动态支撑方式却与定点支撑方式相反的结果。在频幅组合与步速关系中,步频是影响步速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7.
根据体育统计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原理,应用SPSS软件,对速度滑冰直道技术中产生的足底压强峰值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为提高速度滑冰训练的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短道速滑比赛中超越技术的重要性进行分析,论述了超越的作用,分析了超越的时空理论、超越的性质分类及超越的各个区域。指出短道速滑运动员通过科学合理地运用超越技术、位置和超越时机,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超越战术运用的成功与否是比赛取得胜利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全面分析第21届冬奥会速滑强国的特征,世界速滑格局被打破,以个人优势项目带动非优势项目实现多项发展、借助其他项目获得速滑项目所需技术及身体机能,是获得突破的重要标志。中国速度滑冰的整体实力有所下滑,未能实现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扩大战略主攻方向,培养"金牌"教练员,组建复合型教练团队,转变训练理念,是中国速度滑冰的主要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优秀速度滑冰教练员队伍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运动队的速度滑冰教练员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原因,找出问题,希望能为教练员整体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使我国的速度滑冰运动在今后的国际大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