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联体新闻是指就一个主题同时采写的两篇或两篇以上互为补充的新闻,且具有在同一新闻单位同时传播的特性。联体新闻在目前主要有这样四种形式:一事一评、一问一答、一正一反、一主一辅。一事一评。这是一篇新闻与评述这一新闻事实的一篇言论的结合体。在我们采写的不少新闻中,很多内容具有评论价值,重视言论的配套,方可更有效地开发利用新闻素材。目前,一些新闻工作者往往注重对新闻事实的报道,而忽略了对新闻事实的必要评论。这些稿子发出后,由编辑配发短评、编后的毕竟是少数,但因编辑部人手有限,加上其它因素,大部分本应配发评论的也漏配了。采写一  相似文献   

2.
如果不是我坚信这是一篇人物通讯,也许我会把它当作一篇文学作品来欣赏。然而我宁肯相信人民日报编辑同志的处理标准,因为他们把这篇作品发表在新闻版而不是发表在副刊或文学作品专页上,这就使我确信不疑地把这篇作品看作是属于新闻体裁的人物通讯,而且我认为这是一篇其魅力不亚于任何一篇文学作品的新闻通讯。我指的是发表在一九八六年一月十七日《人民日报》第三版上的一篇通讯,题目是  相似文献   

3.
通讯员采写一篇稿件发给新闻单位后,他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希望稿子早日发表。那么,编辑是否看中这篇稿件,新闻单位是否采用这篇稿件,其标准是什么呢?这条标准就是看这篇稿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所谓新闻价值,就是指构成新闻的事实和材料本身具有能够满足社会对新闻需要的素质。简单地说,新闻价值是指新闻的质量。或者说,  相似文献   

4.
读者阅读一篇新闻,总希望能明了这则新闻的社会意义;记者或通讯员写新闻,也总是希望读者能够充分理解这则新闻的社会价值。作为从事多年编辑工作的笔者认为,一篇脍炙人口、意义深远的新闻的构成,新闻背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尽管不一定每一篇新闻都要写背景。但一篇好新闻不能没有背景。  相似文献   

5.
《一条马路隔不断两个企业的产需联系》获’92中国电视奖一等奖。《我国第一家闲置设备市场被闲置》获1992年全国优秀电视经济新闻二等奖。这是我与韩立允和于兴国同志在去年合作采编的两篇新闻作品。为什么这两篇新闻作品能获奖呢?我体会电视新闻记者所具有的新闻追踪意识,是这两篇新闻获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从事新闻工作有些年头了,这稿那稿写过不少。不过,自己最得意的倒是一篇“会议新闻”。这篇题为《不恋“银窝”恋“草窝”银行干部何鹏辞官办起湘潭最大奶牛场》的消息,其实是篇人物新闻,之所以自己还满意,主要是这篇稿子对党报如何改革会议新闻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可以说是本人一篇尝试“跳出会议写新闻”的成功之作。在2000年度全国、全省好新闻评选时,也许是评委们出于对党报会议新闻改革尝试的一种肯定和鼓励,这篇消息不仅评上了全省市州报好新闻一等奖,而且先后获得了中国地市报和全国大中城市党报好新闻一等奖,同时还…  相似文献   

7.
在任何一家电视台里,都会经常涉及到对某一篇新闻报道的评价问题。比如,一篇关于记者走基层的新闻《水管铺到山村来》,它以纪实手法报道了一个边远山村通上自来水后群众的欢欣鼓舞。在与其他许多同类或不同类的新闻比较时,这篇新闻是好是差,好NY-i-么程度,差又差多少?  相似文献   

8.
在解放战争期间,新华社所发的“豫西我军解放南阳”和“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两篇新闻,是典范性的新闻作品,值得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细心研究。我们要通过这样的研究工作,找到改进新闻写作的正确道路,并且要在新闻写作中,继承和发展这两篇新闻的优秀风格,作为我们新闻工作者的一项任务,使我们所写的新闻完全符合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的标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四年级的一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地学习了这两篇作品,对作品做了分析研究。现在把这两篇作品和学生们在1959年11月27日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发表在这里,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9.
新华社2000年6月13日以滚动方式播发的《朝韩领导人55年来首次会面》一稿获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独有的时效和独有的内容,使这篇新闻作品获得了独有的魅力;阅读这篇新闻时那种如同看电视新闻的连续感和现场感,更使得这篇新闻在今天读来,仍然回味无穷。这篇新闻作品的创作背景是这样的:新华社驻平壤记者从朝鲜方面的一些准备工作中推测出朝鲜的政府首脑可能要去机场迎接韩国总统金大中。记者为随时捕捉到这一重大新闻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在机场事先联系到一部电话。当机场广播金正日  相似文献   

10.
魏明革 《新闻传播》2006,(12):45-46
在-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长沙晚.报》记者采写的消息《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获消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经过精心打磨雕琢的新闻精品,也是一篇催人泪下的新闻精品。这篇消息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1.
“配评”顾名思义,就是为配合当刊的新闻报道发表的新闻评论。这是既有新闻又有评论的组合式报道。在这组合报道中,读者既从新闻中得知了新近发生的事实,又从评论中领会了编辑部明确的指导性意见。这显然比单独一篇新闻或单独一篇评论更有舆论强势,读者也往往受益更多。按“事实是  相似文献   

12.
时下,新闻媒体在日常采编工作中,都非常重视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在新闻行业内,说一篇稿子好,就说这篇稿子针对性强,说一篇稿子不好,就说这篇稿子缺乏针对性.可见,新闻报道的针对性是提高稿件的上稿率,发挥新闻舆论作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干了二十几年新闻工作,交的通讯员朋友多。三月一日这一天,我收到他们十二篇新闻稿。在这些来稿中,有九篇的第一句话,都是他们各自工作单位的名称,以及与单位名称有关的因果过程的叙述。究竟新闻在哪里?耐心读完各篇全文,才一一找到。真是无独有偶。打开三月一日上海的一家日报,发现在它的第一版十二条本市新闻作品中,有九篇的开头第一句话,也都是单位的名称等等,至于新闻事实,是隐藏在第一句以后的字里行间的。这就难怪通讯员了,他们新闻作品第一句的作法,是在天长  相似文献   

14.
新闻的社会可用性,可简单地解释为一篇新闻作品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所体现的社会实用价值。这种社会实用价值,不但表现在对政治、思想和工作的指导上,还体现在对各类社会生活的服务上。这就决定了新闻在如实反映社会方方面面生活的同时,要研究矛盾,分析原因,提出实事求是的解决办法,或指出可行的途径。这也是衡量一篇新闻作品是否成功的重  相似文献   

15.
信息数字化、全球化,新闻资源共享,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在若干情况下,虽然记者面对的新闻资源是相同的,由于记者所持的思想禀赋、采访作风各不相同,因而后来所产生的新闻也可能是很不相同的,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在如今浩如烟海的媒体新闻中,毕竟,我们仍能时不时地读到一篇又一篇眼睛为之一亮  相似文献   

16.
王康宏 《记者摇篮》2006,(10):10-11
《新闻招手停》是沈阳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沈阳新闻》节目的一档子栏目。这一栏目于2000年年初创办,主要定位在突发事件、社会新闻、民生新闻、新闻监督以及新闻调查类报道。6年来,这一栏目累计播发稿件4000多篇,其中30多篇稿件获得辽宁省好新闻一等奖、辽宁广播奖一等奖等奖项。2005年5月,栏目组获得沈阳市"五四奖状",同年被评为辽宁省广播新闻奖十佳新闻栏目。  相似文献   

17.
朱莉 《新闻三昧》2006,(6):42-43
新闻报道要真实,这是新闻传播规律的要求,是新闻有生命力的保障,也是新闻媒体存在并发展的基础。但在新闻时效性的要求下,在目前新闻法律还不太健全的情况下,如何准确把握这一原则却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媒体屡屡成为新闻官司的被告并败诉的现实,一方面昭示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杀伤力”,另一方面也让媒体常常感到困惑:新闻真实的含义及范围到底在哪里?前两年,一家中央报纸就因为一篇批评性报道被认为不真实而惹上官司。这篇报道的大致情况如下:北京某高校一位女大学生向派出所控告男友(也是该校大学生)对其强奸,派出所经过侦查,认为二人发生性关…  相似文献   

18.
侯月华 《新闻通讯》2012,(12):12-12
《小小公厕走出全国道德模范》这篇报道获得了2011年江苏广播电视新闻专题一等奖和第十五届江苏新闻奖。这对一个地方台的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一项很高的荣誉,也是最好的鼓励。作为这篇专题的主创人员之一,我个人认为.这篇作品之所以能够获奖,正是紧扣了小人物大时代这样一个主题。  相似文献   

19.
范长江抗日战争时期在《浙江潮》上所发表的五篇文章,此前一直未见学界著录或者述及,应为其新闻轶文。这五篇文章一篇是新闻报道,四篇为专论,是构成范长江整体新闻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我们研究范长江的新闻经历及其贡献具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新闻战线》编辑部联合地市报社,自2002年6月以来已连续举办了3次《地市县报人·我的得意之作》征文活动,刊登了许多新闻精品,交流了不少新鲜经验,使广大读者为之耳目一新,尤其是新闻工作者从中受益匪浅。本人自1991年至今,每年都有一件作品荣获福建省新闻奖一等奖。其中称得上“得意之作”的算是《老台长的饭菜钱》。这是一篇新闻特写,如有的同志所说,是在办公室里“信手拈来”的。有同事问:“能在全省获新闻最高奖的作品有如凤毛麟角,你怎么可以信手拈来呢?”回顾总结起来,这篇作品能获奖,有以下3个特点:一、针砭时弊。任何一篇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