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校风是一所学校营造的特定的校园氛围。它是在学校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实现学校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校园风尚。校风是学校的风气、风尚、风范的集成,表现为学校的一种集体行为风尚,是指一所学校培育和延传的传统风习。校风是校园文化的凝练和结晶,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因素,同时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一种校风一旦形成,便会产生巨大的同化力、约束力和凝聚力,反过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外部行为、价值取向,乃至审美态度。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其发展过程中凝练出了"读书为本、致能为魂"的校风。一、读书为本。学校是教人读书和学习的地方。读书为本是任何学校存在的逻辑和理由。从办学主体师  相似文献   

2.
校风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行为风气,是师生的思想作风、道德纪律、治学态度和精神面貌的综合体现,它主要集中表现在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干部的作风等方面。校风建设是师专的一项基础工程、基本建设,是师专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体现。校风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到学校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在群众中声誉,而且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试结合六盘水师专在校风建设上的实践,谈谈对师专校风建设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3.
社会风气是社会心理的外在表现,是社会成员精神风貌的总和,对社会文明程度的影响很大,将直接关系到一个社会的发展趋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应包含净化社会风气的内容。净化社会风气应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净化贪污腐败的政治风气,二是净化见利忘义的小市民风气,三是净化弄虚作假的学术风气,四是净化低俗献媚地文化风气。  相似文献   

4.
校长与校风     
我青年的时候读过一篇文章,开头两句是“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这一二人指的就是领导。一国如此,一家如此,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亦莫不如此。校长是学校的领导,是学校工作的设计师、组织者和指挥员。校长的心之所向就关系着校风建设,关系着学校的声望,关系着千百人的学业前途,关系着国家与学术的兴衰。校风之于学校,犹如灵魂之于人体。校风像权威教师,它时时刻刻都在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着广大师生,催人向上激人奋进,校风像无形的磁石,以巨大的魅力使广大师生凝聚在一起,向着宏伟的目标阔步前进,校风像…  相似文献   

5.
考风是校风、学风的集中表现,直接关系到学校中心任务的完成和合格人才的培养。本文揭示了考试违纪现象的表现及特点,并着力从历史、社会现实、学校教育体制与管理、考试本身的功利性诱因等方面分析了考试违纪形成的原因,阐述了整顿考风的意义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校园文化涵盖了学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各个方面,既包括校容校貌、设备条件等物化形态,也包括校风、学风及全体成员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理想人格等内在要素。校园文化与学校全体成员的心理活动紧密相联,影响着他们的情感反映。如漂亮的校舍、整洁的校园环境引发人的愉悦情感;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激励人奋发向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陶冶人的情操;严格的规章制度增强人的责任感等等。校园文化的教育、导向性是十分明确的。作为一种环境氛围的教育力量,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主要是隐含在它所创设的良好的精神氛围和与之相适应的、和谐的物质文…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重文轻武风气及其对体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人对“技击、强力”性的“武”及与其相对的“文”历来态度不一,本文所谓的“重文轻武”,就是指其中存在于一定的社会阶层中的一种不良风气.这种风气最迟发端于春秋战国,至两汉就已初步形成,魏晋南北朝则进一步发展,并于宋、明达到了极端。它的出现、形成和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儒学的流传、历代的取士制度及当时的审美观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严重地影响了古代体育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为运动项目发展的不平衡,体育比赛中的竞争性降低和学校体育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我们必须以古为鉴,既要为消除这种风气的遗迹而努力,又要防止新的重文轻武倾向的出现,使我国的体育事业飞速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8.
法治是人类进步的客观表现,它成为社会主体对话与交往的工具,其在所有社会规范中的特殊功能正渐进凸现。德治是法治前提下人们至高无上的一种人精神,它合理解决“小我”与“大我”、社会正义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法、德兼治已成为高层决策和思想界的一种共鸣,是中国治国的一种客观的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学校文化是指以学校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社会文化、本土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教职员工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全体成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学校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导。学校文化具有教育性、选择性、整体性和区域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狭义的学风,指的是学生的学风,是学生长期形成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等方面具有一定持续性和稳定性的精神倾向、心理特征及其外在表现,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所展示的精神、态度、风格、方法和习惯的综合体现.学风建设,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好的社会文化和学习风气的形成.目前,不少独立学院学生的学风状况令人堪忧.因此,要针对所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对策,使学生的学风建设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1.
道德的表现之一是不同个体的道德行为。而作为人都有选择自我行为的本能和自由,其选择过程也正是人的道德“资本”的形成和积累过程。这样人们的行为便产生了差异性和多层次性,因此也就直接涉及和影响着人的素质的提高和蜕化。 一、道德是人所特有的精神“资本” 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在社会实践中长期的不断积累新品质因素的过程。所以,人的思想意识也在不断改造和积累着一种人类特有的精神“资本”——道德“资本”。 1、道德“资本”积累是在自身矛盾运动过程中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既不能离开  相似文献   

12.
高校扩招后学风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学习之风、教学之风、学术之风,说到底就是学校的办学之风。高校学风建设的失败就是高等教育的失败。扩招首先是从客观条件上影响了高校学风建设和良好学风的形成。高校如果不能正确对待甚至忽视扩招这一客观因素,将导致学校办学观念、教师治学态度、学生学习风气发生变化,进而从根本上影响高校学风建设。  相似文献   

13.
唐代服食风气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唐一代,从封建帝王、达官显贵到文人学士热衷服食,蔚为风气。服食之风败坏了政风吏治,损害了国家经济,毒化了社会风气。唐代服食风气乃承魏晋南北朝之流风余韵,是统治阶级尊崇道教的结果,是社会上层精神追求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中“阴阳思想”进行了梳理分析。“阴阳”从最初的自然现象解释、本体论、目的论、宇宙论的“入场”,再到认识论、实践论的“出场”,早已不再是迷信的符号,而是在历史语境中自觉地进行动态转化,进而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思维模式,这对中国传统身体技艺——武术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之一,“阴阳”对各个方面影响广泛,其中武术受阴阳学说影响非常显著的领域之一。在传统武术的文化塔顶上,闪烁着中国哲学智慧的辉光。浑然无迹、有感皆应既是这个武道的生动体现,又是阴阳互济的契合结果。明阴阳之变,求天人合一,是传统武术希冀穷神知化,以具天地精神的一个基本道枢所在。阴阳全方位地统摄着武术的器物、制度和精神层面,基于此,我们从外显、中间和内隐三个层次进一步理解“一阴一阳谓之道”和“一阴一阳谓之拳”的中国武术阴阳思想。鉴于“阴阳思想”全方位地表现在中国武术的各个层面,其中器物层表现为阴阳相济的十八般武艺,制度层表现为内外双修的金科玉律,精神层表现为动静中和的技击超越。正是受到该思想的影响,中国武术才能够从一种注重器物属性的“活命之术”、“技击之能”不断发展并逐渐成为一种强调精神属性的“修身之术”、“艺术之能”,最终成为中国人实现“技观阴阳”、“由技入道”的切实载体和路径。  相似文献   

15.
唐晓燕 《阅读》2009,(3):F0002-F0002
江阴市北漍中心小学地处江阴市的东大门——红豆故里顾山镇,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农村小学。百年风雨兼程,学校已从一所乡村学堂发展成为江苏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学校确立了“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乐学明礼合作求真”的良好校风和“三风正管理严师资优质量高”的办学特色。学校坚持走“科研强校”的办学之路,拥有国家级、省级、  相似文献   

16.
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随着师范专业教师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形态语言美的职业教育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形态语言又称形态语,是指通过人们的各种举止、行为、形体、形象、仪表等方面的外在表现,来展示人们内在精神世界和素质修养的一种无声的语言.人类的语言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口语表达出来的有声语言,它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还有一类是无声的语言,它应包括“态势语”和“形态语”.态势语“是口语交际活动的辅助手段,是通过体态、手势、表情、眼神等非语言因素传递信息的一种言语辅助形式,又称为体态语.”(《教师口语》第149页)形态语与态势语是有一定联系的,但又有所不同.在表现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二者都是无声语言,都是人们非言语因素,又都是通过人们的形体动作和非言语手段来表现.二者仍有本质区别:态势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是口语交际活动的辅助手段,它是用来交际的;形态语不是用来交际的,没有明确的内容或语意模糊,它主要是自我形象表现的一种外在  相似文献   

17.
摘要:20世纪兴起注重身体“内在感觉”的身体教育与16-20世纪一直倡导“外在指标”进步效果的身体教育结合,日渐成为21世纪学校体育教学的主流模式,而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也是以身体为载体集“外在指标与内在体验”为目标的身体教育过程,面对现代武术教学长期追求外在指标锻炼效果所导致的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的发展困境,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外在指标与内在感觉”互动的身体教育视角审视中国武术文化传承的教育实践,认为:传统武术传承过程不仅是“外在指标提高与内在感觉深化”的一体化身体教育,而且从内外结合中强化了武术人对身体的认识,形成了四种武术身体观:分类与系统的身体观、被控制与自主的身体观、超越肢体与人械一体的身体观、意志磨炼与思考想象的身体观。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历史实践所形成的“外在指标与内在感觉”相融合的文化教育遗产既具有增强体质的锻炼特性,又因体验丰富而具有提高兴趣的精神元素,应成为当今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一培育中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发展性教育”思想的一个十分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什么是人格?“人格是人的特点的一种组织。人格也是一种心理现象,人有表现于外的、给人印象的特点,也有外部未必显露的、可以问接测得和验证的特点。这些稳定而异于他人的特质模式,给人行为以一定的倾向性,它表现了一个由表及里的,包括心身在内的真实的个人——即人格。”因此,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9.
由于高职院校教师教风、学生学风以及行政管理干部作风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以致学校校风缺乏生机勃勃、昂扬向上的朝气和锐气,不能最终形成一种全局性的、稳定性的、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和行为习惯。新时期的高职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加强“三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抓三风”促进其整个局面的根本好转。  相似文献   

20.
竞技体育为什么能在中国形成和发展,其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什么意义?从中国近代,许多仁人志士就开始运用概念、术语、理论等表意符号竭力解读体育竞赛行为的社会存在意义,这样的思维活动一直延续至今,已经充分赋予了竞技体育活动以意义,并且在实践层面使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并列成为三大基本体育形态之一,而且还成为相较其他2种体育形态受公众关注度最高的公共体育现象。通过梳理文献资料和进行逻辑分析,以概念史的考证和解析为切入口,追溯中国竞技体育的意义演化历程,揭示竞技体育在中国形成与发展的理据。分析认为,从中国近代产生了“竞技运动”这一术语,到中国现代生成了“竞技体育”这一特定概念,表征了许多中国人对体育竞赛活动这样一个社会文化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直至当今,最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实践样态,并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体育新趋向的驱动下演绎出当代新的价值意义和目标指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