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意义]在提倡“文理交叉”的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识别跨学科潜在知识组合,并分析其合作方案的可行性,对于把握跨学科创新方向、推动学科转型与交叉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基于多路径分析和全文知识提取,构建跨学科潜在知识组合合作潜力识别模型,从路径连通性、平衡性、有效潜在路径数三方面反映两知识的合作潜力,并以图书情报学“引文分析”领域为例,全文提取2016—2020年研究文献及其跨学科参考文献关键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实证表明,该模型能够通过多组已形成知识路径识别平衡性较好的跨学科潜在知识组合,并发现“引文网络—技术跨越”“相似度分析—激活函数”“聚类分析—扩散曲线”等识别结果具有理论合作可行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随着跨学科研究不断深入,识别并分析跨学科知识生长点的生命周期,对于把握学科发展现状、未来趋势和跨学科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改变以往以文献作者标注关键词、题名摘要抽取关键词为研究对象的方式,通过对目标学科文献与跨学科参考文献进行全文分词,构建跨学科知识生长点识别模型,全面分析知识节点的影响力与共现强度,识别并分析跨学科知识生长点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并以图书情报学“引文分析”领域为例,全文提取2016—2020年研究文献及其跨学科参考文献关键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引文分析领域不同生命周期的跨学科知识生长点具有不同特点:形成期不稳定生长;成长期创新发展能力较强,且外来知识主要来源于计算机科学;成熟期合作紧密,其中“社会网络分析”是最稳定的外来知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探究跨学科引用对知识生长的刺激作用,识别跨学科引用有效促进知识生长的研究主题,对把握跨学科研究规律和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文章从跨学科引用率、跨学科引用多样性、跨学科引用集中度3个方面构建跨学科引用度模型反映跨学科引用程度,构建主题研究热度模型反映知识生长,用相关性分析方法测度跨学科引用刺激知识生长的作用与程度,并以2001—2020年图书情报学前沿和稳定型热点研究主题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跨学科引用对知识生长具有积极作用,并根据跨学科引用与主题研究热度相关性大小将研究主题分为有效、能够、不易促进知识生长3类,提出并验证一种估算刺激程度的方法。[局限]仅以图书情报学为例对模型进行检验,是否适用于其他学科尚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基于引文网络识别跨学科交流中承担中间人角色的跨学科知识,一方面有利于了解跨学科交流现状,另一方面为后续基于中间人识别跨学科相关知识、促进跨学科合作研究奠定基础。[方法/过程]基于中间人角色分类理论,提出跨学科知识交流的中间人角色分类;构建模型,识别目标学科在当前跨学科交流中各类当采跨学科中间人。[结果/结论]选择图书情报学领域影响力较大、跨学科程度较高的6种期刊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当采跨学科输入守门型中间人有语义相似度、条件随机场、国家安全、智库等;当采跨学科输出代理型中间人有KANO模型、特征分析、智慧图书馆、研究热点等;当采跨学科输入输出沟通型中间人有政策分析、区块链、信息安全、网络舆情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识别跨学科引用的主要学科,有助于促进学科之间的知识交流,探析学科间的联系,推动学科创新发展。[方法/过程]引入物理学动能定理,从引用质量和引用转化率两方面构建引用动能模型,计算目标学科引用其他学科文献而具有的动能,根据动能的大小,识别该学科引用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科,挖掘学科间的联系。[结果/结论]以图书情报学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管理学是与图书情报学知识交流最密切的学科,其次为计算机科学与经济学。探析图书情报学与被引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跨学科知识交流,进而有助于研究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现象,发掘学科生长点,培育新兴交叉学科,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潜在跨学科合作行为研究是有效开展跨学合作的重要保障。[方法/过程]为探索影响潜在跨学科合作行为开展的主要因素,文章以扩充版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融入"声誉"因素,构建科研人员潜在跨学科合作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利用SPSS 22.0工具对在线收集到的图书情报学领域285份样本数据进行分析验证。[结果/结论]结果表明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对潜在跨学科合作的开展有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结果能够为促进潜在跨学科合作的有效开展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跨学科输入知识是指其他学科(跨学科)的知识被目标学科多次引用,并逐渐成为目标学科的研究内容,刺激知识创新与生长,进而促进学科发展。因此,识别跨学科输入知识,测量其对目标学科发展的影响力,有利于分析学科进步的跨学科来源及作用力大小,有利于把握学科创新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方法/过程】基于跨学科引用,从跨学科输入知识在目标学科的研究热度、研究广度、研究深度3个方面,构建跨学科输入知识对目标学科发展的影响力模型,测度影响力程度。并以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程度较高的6种期刊数据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通过影响力模型,测量跨学科输入知识对图书情报学的影响力大小,并根据趋势分析法将跨学科知识的影响力趋势分为上升型、稳定型和下降型。【创新/局限】本文构建跨学科知识对学科发展的影响力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后续将进一步分析跨学科知识对目标学科的作用点,识别跨学科知识生长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知识通过跨学科引用输入目标学科,与目标学科知识合作产生跨学科知识生长点,刺激知识创新与生长。衡量跨学科知识生长点成长态势,有利于分析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继承与创新,把握学科发展方向与进展。[方法/过程]文章基于动能理论与引文分析方法,提出输入推动力概念,从生长质量和传播速度两个方面构建跨学科知识生长点动能模型,测度跨学科知识生长点成长态势,并以图书情报领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热点知识更容易受输入知识刺激生成跨学科知识生长点,并根据生长质量、传播速度和动能将跨学科知识生长点划分为成熟型、传播型和生长型三类。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对情报学知识来源的分析,有助于情报学界更好地把握学科研究内容、探究现有研究是否偏离情报学的本原。[方法/过程]文章基于4种情报学中文核心期刊的刊载文献及其中文参考文献,使用OI~*_i等指标定量分析国内情报学研究中各学科对情报学领域的知识输入量,并通过LDA主题模型识别各学科知识输入的主要内容。[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国内情报学研究过度依赖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法学及管理学等学科,情报学中有关信息的研究较多,对真正的情报问题重视不够,急需加强自身理论和方法建设,增强学科独立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以图书情报学部分核心期刊为例,以期刊论文的参考文献分类号为研究对象,分析图书情报 学跨学科知识输入特点。【方法/过程】首先,用定量方法评价图书情报学的跨学科知识输入现状,并测定各学科对 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输入的影响大小。其次,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原文献关键词-参考文献分类号 2-模 网络,对现阶段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输入现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 输入程度低,主要知识输入学科为:计算机科学、经济学、法律及社会科学总论,其中计算机科学对图书情报学研究 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学术名词是专业知识的基础,通过对学术名词跨学科迁移与发展进行揭示,有助于深入探究学科间的知识共享与交流。[方法/过程]文章构建了学术名词跨学科迁移与发展模型,以14本CSSCI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从文献引用角度测量学科间的知识流动,对跨学科学术名词进行抽取,识别不同迁移类型的学术名词,并判断其发展趋势;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总结出学术名词迁移与发展特征。[结果/结论]文章直观全面地展示了不同的跨学科迁移类型与发展情况,旨在为探寻科学发展规律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构建大数据环境下学术创新力自动测度知识库,为学术创新力测度分析做支持。[方法/过程]以图书情报学相关期刊2008-2018年部分论文为数据源,使用本体建模的方法构建图书情报学知识本体,结合信息科学领域G3(科学、科学研究类)相关论文构建的本体,按照软件工程规范进行相关分析和设计,确定存储方案和存储结构,采用MySQL数据库来存储数据。[结果/结论]最终成功构建学术创新力测度知识库系统,并提供必要的知识库查询相关接口。[局限]由于时间关系和对图书情报学领域缺乏系统深入的了解,文章所构建的本体在属性关系方面进行了简化,导致实际使用效果会受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科学系统的复杂化,使许多社会问题和科学研究无法单一学科独立完成,跨学科知识合作创新,成为现代科学不可或缺的研究模式。识别跨学科潜在知识关联,是促进跨学科合作的关键。本文在分析科学生长点的基础上,定义"知识生长点"为:产生新知识的科学生长点,并分析其基本属性与测评指标;定义"跨学科知识生长点"为:引入跨学科相关概念、理论、技术与方法,与活跃的学科关键知识点融合研究,产生创新知识的生长点,并分析其相关研究现状;"跨学科潜在知识生长点"的识别有利于促进知识创新,分析其产生元素学科关键知识节点、跨学科相关知识的识别方法,并探讨运用定量模型和定性咨询等方法,识别跨学科潜在知识生长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立足于跨学科科研合作研究现状和科学自身发展需求,探讨科研人员个体感知对跨学科科研合作意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以期挖掘跨学科科研合作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动机,为进一步推动科研人员跨学科科研合作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方法/过程]采用质性分析与组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取18位具有跨学科科研合作经验的科研人员作为访谈对象,通过NVivo12软件对访谈文本依次进行开放式、主轴和选择性编码,对影响科研人员跨学科科研合作的个体感知因素进行识别,并构建相应的理论模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基于349份问卷数据,分析个体感知因素的不同组合对科研人员跨学科科研合作意愿的路径影响。[结果/结论]影响科研人员跨学科科研合作意愿的个体感知因素有5个,分别为:成本感知、收益感知、情景感知、风险感知和难度感知;导致科研人员高跨学科科研合作意愿的组态路径有4条,导致科研人员低跨学科科研合作意愿的组态路径有1条;在各项个体感知因素中,“收益感知”和“情景感知”是影响科研人员跨学科科研合作意愿的关键因素,而“风险感知”对科研人员跨学科科研合作意愿的影响作用则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在跨学科、跨领域的大数据环境下,情报学与数据科学交互与融汇发展日益明显,数据驱动知识发现已成为情报学新的学科生长点和应用支撑能力。因此,对军事数据科学理论框架展开研究,探索军事数据科学理论框架的构建方式是很有意义的。[方法/过程]文章阐述了开展军事数据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并在界定军事数据科学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分析了军事数据科学与统计学、计算机科学、情报学以及军事领域知识的关系。[结果/结论]通过理论论证,提出从要素—流程—价值三视角构建军事数据科学基础理论框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在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背景下,探究国际比较视域下中国图情领域的学科话语权,有助于传播该学科话语,提升学科地位。[方法/过程]文章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JCR分区Q1区近10年收录的图情领域文献为研究对象,引入领域贡献值识别各国的学者类型,根据合作关系划分合作网络模式,参考相关学科识别方法甄别领域相关学科,分析中国图情领域学科话语权的演化过程;然后,从发文量、合作网络、学科共现三方面构建话语权评价公式,并对各国图情领域学科话语权进行等级划分,明确当前我国图书情报学科话语权的国际地位;最后,总结、凝练中国在国际图情领域的话语权与提升路径。[结果/结论]我国在国际图情领域的学科话语权演变整体上是一个优势渐显、协同演变的过程,地位的增强取决于跨学科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与传统的引文视角和合著视角不同,文章从跨学科发文的视角研究了图书情报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态势.用论文专业度指标定量测度了学者的跨学科研究程度,统计发现图书情报领域学者跨学科研究最多的学科领域是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新闻与传媒、高等教育紧随其后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通过关键词词频分析,直观揭示了这些学科领域对图书情报学的影响,以及学者跨学科研究的主题和重点,有助于理解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与外延,为学者有针对性地进行跨学科研究,从而提高创新能力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分析社会科学数据集的跨学科性有助于理解数据集在不同学科的扩散规律,促进数据集在不同学科之间开放共享。[方法/过程]本文以CHARLS和CGSS数据集为例,首先对CHARLS和CGSS数据集的学科多样性与平衡性进行测度分析;其次构建CHARLS和CGSS数据集跨学科合作网络,采用Louvain算法对网络进行聚类,探测不同的研究社区,然后采用BERTopic对使用数据集的文本进行主题建模;最后构建不同阶段的跨学科合作网络,揭示CHARLS和CGSS数据集跨学科合作演化特征。[结果/结论]CHARLS和CGSS数据集的跨学科多样性和平衡性不断增长,使用CHARLS和CGSS数据集的学科均形成了以少数学科为主导,多学科共同参与的格局;使用CGSS数据集的研究主题比CHARLS数据集的相对较为分散;CHARLS和CGSS数据集的跨学科合作网络节点数、边数以及社区数在不断增长,网络密度有所下降,不同阶段的主导学科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19.
通过1999~2008年10年间图书情报学领域刊载的所有论文,利用专门的可视化软件,研究了图书情报学论文合著关系网络.经研究发现了我国图书情报学现存的7个比较稳定和典型的学术团体,分析了各个学术团体的结构和组成成分,归纳了学术团体网络的类型,最后为更好地开展学术合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图书情报学论文合著(1999-2002)现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图书情报学的五种核心期刊在1999年至2002年间所所刊载论文,从社会网络的角度研究了合著关系网络.经研究发现:我国图书情报学的合著关系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著者在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