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是一种双重交际活动,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和语言结构的特殊性,必然会出现文化缺省现象。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著。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根据读者的期待,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来表达交际意图。本文以杨译本《红楼梦》为例,试对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创造性叛逆分为创造性叛逆(或忠实的叛逆)和叛逆性创造(或叛逆的忠实)两大类,其创造性表明了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叛逆性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到达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以及对译语的叛逆。创造性叛逆的主体是译者,不包括读者及其接受环境。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认为,在翻译过程中,文本意义的实现有赖于作为读者的译者的理解和阐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融合读者的期待视域,同时也要留出一定的审美空间,把握译文与读者的审美距离。笔者探讨了接受美学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运用问题,论证了接受美学在电影片名翻译方法和策略选择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珍妮·凯利、茅国权英译本《围城》中的讽喻的深入研究与剖析,从译文选词、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形象再现等方面探讨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表明,哲学阐释学中的视域融合理论对于解释译者主体性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译者在处理讽刺性比喻修辞手段时,为了保留原文的特色,采用了直译、意译、归化、异化、加注和解释等翻译策略,在翻译实践中践行了他们的翻译思想,充分发挥了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关联理论把翻译视为一种跨文化和语言的示意——推理过程或行为,涉及到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这三个交际者。为了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交际,译者在译文中往往会采用显化或隐化的翻译策略,以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语境和意义,从而获得最佳关联,提高翻译的效度,顺利完成翻译这一言语交际过程。  相似文献   

6.
翻译的审美再现包括人物形象美、叙述美和语言美三个方面。通过比较《红楼梦》的两个译本发现,由于译者原则不同,杨译忠实于原文,有利于爱好中国古典文学的英语学者研究;霍译则更加顺畅,容易为普通读者接受。  相似文献   

7.
《蜃楼志》译者韩南以添加副文本为途径显性干预翻译叙事,利用序言解释作品成长主题、情节主线与互文特质,彰显原作文学价值,利用注释解释相关时空概念、人物典故与风俗制度,再现原作文化价值.解释性叙事干预是译者声音的体现,有助于深化读者理解、建构民族形象、丰富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8.
文章探讨了移情说对广告翻译中审美再现的适用性,并提出了广告翻译审美再现的三大策略:使用诗化语言、营造感人意境、巧用互文手法。广告译者应透彻理解原文并选用恰当的手法再现原文的美感和情感内蕴,使译文起到预期的移情作用,实现移情促销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9.
根据巴赫金的对话理论,阅读活动中文学作品的作者和读者可以被看成是"说者"和"听者"的积极对话关系。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作者预测潜在"听者"的理解视野和统觉背景,并时刻关注"听者"的应答反应。幼儿绘本翻译中,译者带着译入语读者的统觉背景,是两种语言、文化的沟通者。译者以绘本"第一读者"和"第二创作者"的双重身份,进入了作者和读者的对话过程。译者和作者之间,译者和绘本原文之间,以及译者和译入语读者之间的三种对话关系,促成了绘本作者和译入语读者的相遇。幼儿绘本译者通过与作者、原文、读者的多重对话,了解原版绘本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译入语读者的需求,真正实现"为孩子而翻译"。  相似文献   

10.
视点理论作为语言学界和文学批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对英汉互译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语篇视点理论出发,结合典型的翻译实例,就视点标志及其翻译策略进行论证,指出译者应正确解读原语语篇的视点,用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的方式将其真实地再现给目标语读者。  相似文献   

11.
从认知语境角度分析译者在翻译活动所承担的任务。在翻译理解阶段,译者对作者的明示进行推理,以明白其交际意图;在翻译表达阶段,译者准确预测读者的认知语境并做出最佳相关表达,使其准确理解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诗是中国文化极具意义的一部分,对国内外译者而言,古诗翻译一直是值得探究的问题。为提高诗歌的翻译质量,使更多外国读者领略中文诗歌的魅力,该论文依据许渊冲提出的诗歌翻译"三美论",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分别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再现原诗的意境、韵律和格调。  相似文献   

13.
从翻译实践出发,探讨了翻译过程中信息在“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链上传递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本文把译者同原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形象地表述为“一仆二主”,并且提出了翻译中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命题。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充满质朴与温暖的乡土佳作。译者在处理该书乡土语言翻译时,策略不拘一格,不仅灵活运用各种译法,还尽可能将原作中的文化意象予以再现,让译入语读者更为准确全面地领略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本文基于“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通过《边城》两个英译本的个案分析,探讨了乡土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功用,总结了不同译者在翻译乡土语言时采用的不同策略及方法,从而探究中国“乡土语言”的英译策略及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5.
翻译行为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译者无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读者地位逐渐凸显,以读者为中心的读者反应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国内,引起国内学者对归化、异化等翻译策略选择的诸多争议。作者认为读者反应理论对谜语的翻译有重大的意义,并结合谜语本身的特点与读者的反应,选择适合读者的策略,让谜语翻译的发展得到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6.
翻译既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也是一项思维活动。文学作品的特点决定翻译过程中形象思维起着主导作用。以查尔斯·弗雷泽的小说《夜树林》译文为例,阐述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如何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可感性、联想性、情感性以及和谐性,以实现文学原作的形象再现。  相似文献   

17.
对译者主体性内涵的分析表明,放纵的译者主体性将会导致译者无法传递正确信息,从而翻译不出有质量的作品,无法满足读者的需要。对解构主义的误解、译者翻译能力的欠缺和监管的缺乏都是导致译者主体性走向放纵的原因。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的优点,并避免译者主体性走向放纵。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择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西奥多·德莱塞《嘉莉妹妹》的两个译本作为蓝本,基于顺应论视角,从译文准确性、译文表现力和译文艺术性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顺应论视角下文学译本如何将原作意境再现,帮助读者加深对这部小说作品的理解,也可为翻译教学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提出:①一个出色的译者和译文应"把握原作的意图,再现原作的意境";②文学翻译应重视语言交互的顺应过程,不仅需要顺应交际意图,而且需要顺应交际环境。  相似文献   

19.
翻译绝非易事 ,文学翻译若能再现原文风格则更难 ,杨必先生所译《名利场》可以视作英译汉翻译作品的最佳译作。译文精彩之处视为译者典范 ,为文学作品的英译汉提供了诸多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0.
翻译伦理是翻译中的重要理论之一,首先由安托瓦纳·贝尔曼提出.近年来,中外翻译学界对中文原著的翻译热忱颇见高涨,然而多数翻译作品往往因过分苛求被西方读者认可而与原著大相径庭.本文通过对中国著名作家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及其英文译本Red Sorghum的比较分析,弄清楚译者葛浩文的译文中是否合理地运用了译介伦理的思想,从而达到翻译忠实性与读者可读性的统一.希望为伦理角度的翻译理论注入新的活力,为译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