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建设以预印本为载体、预印本平台为媒介的预印本学术交流体系,可有效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智力支撑和动力保障。文章运用生态系统理论,以文献调研结果、主流预印本平台网络调研数据、相关事件与案例分析等多重证据为支撑,阐明预印本学术交流体系多层次系统构成及互动机制,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研究发现:科研人员对于预印本的保留观望、预印本平台和期刊出版社的分立以及预印本在主流学术体系中的游离,阻碍了预印本学术交流体系中微观、中观和宏观生态系统的互动共生。为破除上述障碍,应增强科研人员对预印本的认同,促进预印本平台与期刊出版社的协同,并推动预印本融入主流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2.
试论机构电子印本文库建设的合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合作建设机构电子印本文库的必要性,认为合作有助于用户对机构电子印本资源的利用和机构电子印本文库运作效率的提高;提出机构电子印本文库合作建设的内容,包括制定共同的标准规范、共享数据资源、合作提供服务等;探讨我国机构电子印本文库合作建设可采取的方式,认为应当尽快建立国家性的机构电子印本资源管理中心,并责成各大学和科研院所开展电子印本文库的合作建设。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当前全球学术交流模式发生深刻变革,我国正积极探索预印本平台建设路径,需要深入了解和掌握我国科研人员对预印本平台的认知与使用情况。[方法/过程]面向科研人员(包括研究生)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科研人员对预印本及预印本平台的认知程度、对预印本平台的功能需求与使用情况、对预印本政策的需求建议3个层面,并从概况、年龄、角色、学科等多个维度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结论 ]我国科研人员对于预印本交流已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但总体认知水平不高。不同年龄和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使用预印本平台的行为有一定差异,国外预印本平台是目前我国科研人员的首选。我国科研人员普遍认为,制定预印本政策对促进我国预印本交流、预印本平台发展有重要意义。我国预印本平台建设应重视提升青年科研人员认知、关注用户需求差异性、完善平台功能、构建多层级的预印本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为国内预印本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推动国内预印本平台建设实践的发展。[方法/过程]通过文献调研及网络调研法,研究概述国内外有关预印本研究与相关实践的基本情况,从特征规律、认知发展、与期刊关系、质量控制机制、影响力评价、实践应用6个层面展开综述。[结果/结论]国内外预印本研究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目前学者更加关注预印本与期刊论文之间的关系、预印本的质量控制机制及其影响力评价的问题,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未来可以开展有关预印本平台声明内容的规范、影响力评价的系统性探索以及普通预印本平台的发展现状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预印本产生的背景和含义,分析了电子预印本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类型,然后介绍了arXiv.org、奇迹文库等目前在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几种学科预印本系统并分别作了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适用于人文社科领域的预印本平台建设策略,文章依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面向我国人文社科各领域学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对预印本平台的认知特征、使用情况与主要诉求。调查发现:我国人文社科学者对预印本平台存在多种顾虑,了解程度和使用率较低且存在结构性差异,偏向于使用知名度高、专业性强的平台,使用意愿以乐观积极和保留观望态度为主,对预印本平台的诉求集中于期刊推荐、快速发布、著作权保护、学术评价体系认可等方面。建议综合运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双向策略推进预印本认可政策体系构建,重点提高人文社科领域资深学者对预印本的认知,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先导推广预印本平台的使用,强化预印本平台与期刊在学术交流体系中的协同。  相似文献   

7.
党永辉 《编辑之友》2016,(11):25-30
稿印本是稿本或零散的稿件经过编辑并影印出版的版本形态.稿印本可将稿本的优势发挥至极:从数量来说,稿印本能使稿本化身千百;就质量而言,稿印本虽不完全等同于稿本,但基本可保真存形.更为独特的是,稿印本可展示稿本正文之外的“闲笔”.稿印本编辑需尽量保持稿本原貌,也要调整格式或变换形制,以适应图书版式.稿印本将稿本与印本两个层次的版本形态并置呈现于同一个图书实体中,形成二重编辑及复合版式.文章从稿本影印的具体处理方式出发,从稿印本类型、稿印本底本的书写、稿印本的编辑及装帧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考察稿印本的初次编辑与再次编辑,从出版业务实践中总结稿印本图书编辑出版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电子印本文库为预印本交流提供了一个开放、可靠的平台.促进预印本交流是电子印本文库最基本的功能.除此之外,电子印本文库的功能也得到了扩展,包括改革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的功能、提升学术影响力的功能、保存科研智力产出功能、实现全球范围内科研资源共享的功能等.  相似文献   

9.
文章概述了电子预印本系统的特点和作用,分析了我国电子预印本系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电子预印本系统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预印本平台可提供一个便捷的学术交流空间,日益成为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科研成果传播的新渠道。采用网络调查法,深入分析预印本平台的功能特色,旨在为国内预印本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启示。成熟的预印本平台的功能特色体现在完善支撑平台功能的规范性文件、注重初步审查的专业化和严谨性、支持多类型研究成果提交、加强期刊出版协同合作、明确数据要求与引用规范、使用动态影响力评价指标等方面。据此提出对我国预印本平台功能建设的启示:完善预印本平台的功能规范;增强平台研究成果的多样性;明确数据使用和文章引用规范;构建自然评价指标衡量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信息交流方式--电子预印本介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章阐述了预印本的产生、发展,介绍了中外几个预印本系统,以及对所引发问题的思考,并对预印本以及预印本系统的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预印本是高端交流平台的重要文献资源之一,目前我国还未形成统一的预印本元数据标准,各个预印本平台的元数据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无法对国内预印本资源进行高质量整合,预印本平台与期刊编审系统的数据交互也存在问题。依据国内外预印本平台实践经验与预印本资源特点,并结合我国预印本元数据标准应用场景,从通用描述、预印本描述、质量控制以及版权信息4个方面构建预印本元数据标准,以期推动预印本资源的共享和整合,促进预印本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预印本系统: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吕世炅 《情报学报》2004,23(5):547-552
本文从预印本的产生发展开始 ,介绍了国际上主要的应用站点的使用情况 ,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这种信息资源的重要作用 ,讨论了目前预印本界最关注的资源共享问题。笔者同时还介绍了“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建设情况和功能特点。文章最后对预印本以及预印本系统的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国内预印本系统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预印本系统是集预印本文章发布、检索、查询、利用和评论等功能于一体的学术信息交流服务平台,是实现学术信息开放获取的重要途径。我国目前的预印本系统主要有奇迹文库、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三大系统。我国预印本系统的建设规模、质量、功能、影响有待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也有待加强。表2。图1。参考文献7。  相似文献   

15.
电子预印本的特点与检索功能评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详细介绍了电子预印本和电子预印本库的特点和检索方法,在与电子型期刊对比的基础上讨论了电子预印本在研完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电子预印本档案——一种重要的网络信息资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介绍电子预印本档案的使用方法,因特网上现有电子预印本档案的学科范围、规模与功能、创办人及信息组织方式。分析电子预印本档案的特点及其作为学术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电子印本仓储——arXiv运营情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rXiv电子印本仓储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印本仓储,也是开放存取运动的先驱和典范.本文分别从业务、财务和社会影响三方面分析了arXiv的运营情况.希望对我国电子印本文库的建设和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预印本在网络环境下的复兴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信息技术为预印本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同时现有出版体制的弊端促使预印本作为交流系统时效性一种平衡机制的开发和利用。本文以arXiv为例剖析了预印本的运行机制,通过统计数据分析了其在学术信息交流中的作用。文章最后指出预印本的使用与Ingelfinger编辑政策、研究峰值相关。  相似文献   

19.
闻人诠刻本《旧唐书》(下文简称"闻本")是现存最早的《旧唐书》完本,笔者通过对罗士琳等《旧唐书校勘记》中所引《旧唐书》与现百衲本中的闻本部分对勘,发现二者屡有不合。经在南京图书馆查访两种现存闻本,发现闻本有初印本与后印本的区别,二者也确实存在一些文字间的差异。本文用它们不同的地方与百衲本中的宋本对勘,认为初印本更符合《旧唐书》原貌。现在标点本《旧唐书》的修订应注意到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雷雪 《编辑学报》2022,(6):662-667
预印本是开放科学环境下学术交流的重要方式。本文分析了预印本发展对学术出版体系的积极作用,归纳了现行的科技期刊预印本政策,以及设立预印本编辑、将论文同行评审与预印本开放评论相结合等创新实践;探讨了预印本与科技期刊的融合出版流程,以及预印本平台与单刊建立合作关系、科技期刊出版商开辟预印本专区等融合发展模式。在上述基础上,提出推进我国预印本与科技期刊融合发展的建议,包括加快预印本相关政策制定、建立预印本与科技期刊平台的互通互联机制、推进同行评审与开放评论相结合的论文审查模式应用等,以期促进新型学术出版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