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看望全国劳动模范代表,与大家共庆“五一”节,共话中国梦。在积极响应中央号召,认真学习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队伍中,有这样一群追梦人。他们不是个体而是群体;不是一代而是几代;不是三年五载而是风雨几十年。他们继往开来,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2.
目前 ,我们在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 ,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了物质文明 ,不等于有了精神文明 ,人们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 ,要靠教育事业的提高 ,要靠教育事业的发展 ,而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则要靠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和各行各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学生作为年轻的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一代 ,在两个文明建设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中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多方面的教育影响中 ,学校德育起着主导作用。高尚的思想品德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动力和保…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角度来解析在异质文化语境下汤婷婷、谭恩美两位美国华裔女作家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她们打破原有的文化认识模式:对中国文化传统并不是一味认同,而是进行理性的反思,这种自我审视并不是为了背弃,而是一种自我认识。通过这种文化反思、文化自审,我们才能更好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增强自我意识,更好地进行自我定位。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上没有什么“道德中心主义”,所谓道德中心主义不过是后世学者心造的幻影。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主导是法家,而不是儒家。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也不是“道德中心主义”,而是专制主义加功利主义。过去夸大了儒家文化、显文化的作用,对制度文化、隐文化的作用估计不足,用幻觉代替了真实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就造就了我国的民族文化是多种多样的。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也是人类的精神源泉。目前来看,我国的教育体制中明显缺乏民族文化的教育,如果希望民族文化根深蒂固在我们的信仰中,那么在学前教育中渗透民族文化就意义重大。一个民族的发展要靠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传承要求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学习民族文化,研究民族文化。而学前教育就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6.
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 ,认为宋人的养生之道极为精辟 ,养生方法极为丰富 ,并注重情绪和心理方面的调节 ,认识到健康长寿不是由命运决定 ,而是靠自我保养  相似文献   

7.
中国思想界自“五四”运动以来,始终在关注“中国文化的走向和出路”问题。张君劢比较中西印三方文化之后,认为用近代欧洲人文精神补益中国民族文化是中国“立国之道”的根本途径。这样一种主张,不是“中体西用”,而是“东西补益”,乃“现代中国”的必由之路。以“佛教”传入和欧洲人文精神汲取为条件,促成“儒学复兴”,造就以“精神自由”为基础的“民族文化”是中国未来文化的走向和出路。  相似文献   

8.
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认为宋人的养生之道极为精辟。养生方法极为丰富,并注重情绪和心理方面的词节,认识到健康长寿不是由命运决定,而是靠自我保养。  相似文献   

9.
《奋斗》一反国产偶像剧哈韩哈日的程式化模式,打破了以往在青春主题书写与叙事结构突破方面的困境,而是以人性化的视角、贴近生活本真的剧情逻辑,来展示80后一代的奋斗梦想与对生活的青春选择。同时,影片借助唯美的视觉画面与时尚的语言修辞,在更深层次上凸现了对80后一代的理想与爱情及其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注与关爱。《奋斗》是中国80后文化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国产青春偶像剧发展的一个崭新诠释。  相似文献   

10.
代表中国未来世界形象的是今天的青少年一代,初塑他们精神面貌模式的场所不是学校,不是社会,而是生养他们的家庭。家庭是个体接受教育的启蒙地,个体只有在家庭中受到成功的教育,才能具备与社会相适应的心理、品格和知识,才能胜任未来社会的各种角色。今天,我们在倡导学校素质教育的同时,不要忽视家庭的素质教育。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传统的家庭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的家庭教育,只有从狭隘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把握人  相似文献   

11.
张颐武认为在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一万本孔子不如一个章子怡,这不仅与事实不符,更于学理不通。这表明了他在文化价值观上的倾斜。心气浮躁,学风不严谨,导致了张颐武的这一荒谬之举。  相似文献   

12.
两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但这并没有使统治阶级放松对违禁书籍的审查和限禁,而是在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对禁书的查禁范围和打击力度,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尽管此举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术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但在总体上对规范宋代图书市场,净化民情风俗和学术、教育环境,进而加强宋朝统治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孔子执着于现实,老子则追求超越现实;孔子对三代以来的传统文化以正面继承为主.老子则以否定传统文化为主;孔子要人承担社会责任,老子要人恢复自然本性.孔老思想虽然有时立,但以互补为主.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精华与糟粕、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糅合并存的复杂体。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针,对它进行“扬弃”,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5.
体育强国就是能够提供另一体育文化选择,并且拥有国际话语权的国家。体育文化崛起是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体育强国需要并且能够创造出一个不同于西方的体育文化。但是,中国没有自己的体育文化,中国的体育文化依然是一种依附性文化。体育强国的国际话语权实际上就是一国的体育文化被"他者"自愿接受而产生影响的权力,但是,中国尚不具有国际体育话语权。要强调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普世性和互补性,文化创新,加强中国体育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以提升国际体育话语权。举国体制是中国体育的发展模式,是最具中国元素的体育文化。举国体制的创新最根本的是价值创新。通过意识形态价值创新、公共体育服务价值创新以及民间性价值创新等实现举国体制的价值创新。  相似文献   

16.
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方文化的精髓。养生运动学是将东方养生文化与西方的健身文化相结合产生的全新运动形式,是将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与现代运动科学理论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养生运动学课程作为体育院校及普通高校开设的体育类课程的一个分支,在终身体育教育、国学思想教育、人文科学教育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而尚"中道",贵"和谐"则是这一文化的精髓。从历史一路走来的中华传统武术,也无时无刻不渗透着这一精神实质。从传统武术的动作境界、审美境界、道德境界、价值追求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传统武术文化所蕴藏的中和理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和谐世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民歌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歌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是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但是目前,在旅游中对民歌的开发形式单一,展现肤浅。对民歌和其他民俗事象的不力开发,不但损害了民歌,而且已经给中国旅游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并将继续制约旅游业的发展。因此,亟需解放思想,加大旅游中民歌的开发力度与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9.
日趋恶化的精神卫生形势是当前生活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作为最重要的应对策略之一,对此却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在国内,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效果与大众的期待还相差甚远,而外来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的低文化契合性则是其根本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有效性必须吸收本土文化的精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心文化,蕴藏着丰富而独特的心灵智慧,足以成为当代心理学发展及其本土化的不竭源泉。  相似文献   

20.
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对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化博大精深,其“天人合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智能双修”的优秀的内核,对当今的“健康第一”、“全民健身”、“以学生为主体”和“全面教育”等学校体育教育思想有着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传统化中的“追求功名”、“崇尚权威”等思想理念对当前的学校体育教育思想也产生消极的影响。要改革当前的中国学校体育教育思想。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我们就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传统化加以研究和区别,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中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