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在现代化进程中,贵州省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的传统文化猴鼓舞面临着传承困境.毛南族地区学校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效果,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毛南族地区学校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可以通过以下四种途径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充分认识猴鼓舞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学校教育对毛南族猴鼓舞传承的作用;加强猴鼓舞民族文化课程和教材的开发;建设一支猴鼓舞文化传承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2.
党中央发布并号召实施的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石,武术是具有显著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学校武术教育则是武术传承和发展最便捷有效的途径。研究以范式理论为基础,从范式理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三大功能角度研究学校武术教育在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效应,发挥学校武术教育的功能,促进我国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并结合实地考察研究,对螳螂拳的文化传承方式及途径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研究认为:地域文化是螳螂拳传承的根,学校教育是螳螂拳文化传承的最佳途径。以学校体育校本教材为媒介的静态形式和以课间操、课外活动等辅助体育教学为纽带的动态形式有利于螳螂拳文化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的社会大背景下,民间歌乐原有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传承模式出现了断裂现象,如何在当今的文化生态环境背景下使民族歌乐得以有效传承并焕发出新的生机,作为当今文化传承主阵地的学校应当说是理想的场所.鸡场坪民族中学所探索的“学校传承、民间传承、民间歌舞文化生态环境重塑、再回到校园传承”这一传承模式,在解决学校教育与民间传承矛盾方面的有益经验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地州高校为寻求健康、持续发展,必须立足于学校实际情况,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结合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精髓,树立起牢固的文化传承意识,充分发挥高校教书育人的作用.在地州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文化传承扮演着重要角色,高校只有不断沉淀自身文化,形成独特的学校特色,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扩大学校地区影响力.以云南保山学院为例,简要分析其转型发展现状和文化传承的必要性,探讨推进保山学院转型发展中大学文化传承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武术的传播中,师徒传承是中国武术流传最久的传播方式,造就了源远流长的武术文化。文章阐明了武术传播中师徒传承与学校教育各自产生的背景及历史作用,全面分析当今社会下,师徒传承与学校武术教育各自的优缺点,分别从传播范围、学习效果、传统武术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光大、教学师资力量、公众影响力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并探讨师徒传承与学校教育在武术传播中能否并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有鄂伦春民族学校3所,当前这3所学校生源流失严重、师资老龄化、自编的传承民族文化的校本教材未能发挥传承的作用。鄂伦春民族学校要想摆脱上述困境,首先要提高教育质量以确保留住生源,其次还要为鄂伦春民族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为鄂伦春民族学校的发展提供师资保证。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鄂伦春民族学校的文化教育作用,推动多民族间的交往与合作,促进民族文化的保存与传承。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通过对莫旗达斡尔族中学和尼尔基第二小学这两所学校开展达斡尔族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现状的调查及分析,试图提供一些如何开展好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对策和建议,以供达斡尔族地区的学校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传承弘扬民族文化重要场域的学校教育角度入手,深入鄂伦春民族集中的地区进行多种形式调查访问,依据调研统计数据,分析学校教育在传承弘扬民族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独具特色,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正日益成为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近年来以学校教育传承为主要渠道,已被认为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手段。因此,学校肩负着传承重任,但却面临着许多困难,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念,从文化生态改变、传承人状况、传承人的保护方式分析了传统武术传承的困境,提出推广传承人的群体化、营造文化空间、加强学校教育来维系与保护传统武术的传承。  相似文献   

12.
一所学校只要有厚重的文化传承,就是一所真正能称之谓教书育人的场所,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学校文化建设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校长在行使管理的过程中,在注重制度建设、人文关怀的因地制宜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学校文化建设中无形文化建设,这是学校的灵魂。  相似文献   

13.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文化强国建设目标更加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被提上日程。基于实践中的思考,结合文献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从重要价值、基本理念和具体路径3个方面分析和阐释体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要从历史的、现实的、世界的、发展的维度认识体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价值。体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双创"原则、要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为核心目标、要以培育民族精神为深层目的、要以增强文化自信为最终追求。提出体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路径:以身体实践为根本手段、以学校体育为主阵地、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载体、以中华体育精神为核心。希冀为进一步增强体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力,为推动新时代学校体育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教科书是实现教育目标、辅助学生学习的最经济、最有效的工具,更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教科书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能满足民族地区的需要、能满足民族地区学生的需要、能满足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科书中反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适当地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传承本民族的文化是必要的.教科书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能促使学校实现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促进民族地区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学校文化在本质上代表了学校的一切物质和精神领域。由于学校文化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学校文化的构建过程是一个逐步积累、不断优化、回望过去、面向未来的过程。从历史积淀,到传统传承,再到顶层设计,长春市第八十七中学以学校文化为内核,以学校常规工作模块为基准,进行了管理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环境文化建设。未来,学校还将通过注重全员文化创生和文化品牌建设,进一步深化学校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双核”理论的视角看,我国龙舟体育文化的传承内容及范式是龙舟体育文化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问题之一.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专家访问、数理统计与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龙舟体育文化的传承内容及范式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我国龙舟体育文化传承的主要内容包括龙舟精神文化、龙舟竞渡文化、龙舟教育文化、龙舟娱乐文化、龙舟物质文化与龙舟经贸文化等六类亚文化及其它们所涵盖的二十种具象文化.而我国龙舟体育文化传承的基本范式可概括为基于血缘关系的宗族传承范式、基于自在自发的民间传承范式、基于政府促进的社会培养范式与基于学校领域的教育培养方式.廓清上述龙舟文化的传承内容及范式对于当下我国龙舟体育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难题破解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民族精神精髓的枚举,提出学校教育中弘扬民族文化的观点,让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18.
传承与嬗变:中国武术传承的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武术历经千年而延绵不断的令人羡慕的生命力,是武术传承文化在延续其跳动的生命脉搏。师徒传承是历史上传统武术延绵不绝的主要生命形式,并至今存留在广大习武群落中,尤其在农村习武人群中;在武术进入学校教育后,产生了师生这种新的传承方式,学校武术教育正成为当代武术传承的文化主阵地;在进入21世纪的和谐、休闲时代,武术修身养性的功能价值得到空前放大。师徒、师生、师友的多元传承方式将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长期共存,各自承担的任务及其作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辽宁省高校武术运动开展现状。分析了武术课开设、师资力量、课外武术活动等内容。归纳了武术教学、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高校武术课程建设,夯实武术文化传承基础;重视高校武术师资建设,提高教师武术文化传承意识;丰富校园武术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武术文化认同感等武术教育传承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学校是民族文化传承、传播过程中绕不过去的重要阵地。只有开拓好学校武术"文化空间",中国武术未来才有希望。运用文化人类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分析发现,当下武术教育领域存在着高校学科势能与学科资源浪费之矛盾较为突出,体育教学中呈现出"外强中弱"的文化态势,语言优势作用不大,缺乏"尚武"者和传承性"文化空间"悼亡等问题;因此,要实现武术教育的突围与跨越就必须实现不同学科对武术的理论渗透和研究对接,打破民间与学校文化主体间"身份有别"的观念,实现武术资源对流,优化武术课堂"文化空间",培育武术课堂外"文化空间"和将学校武术段位制工作推向深入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