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从IC到AC:国外大学图书馆学术共享空间的发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婉  王萍 《图书馆学研究》2011,(16):82-86,89
随着读者需求的个性化,信息共享空间开始向不同的模式发展。学术共享空是信息共享空间功能的扩展。国外的学术共享空间两种服务模式即机构知识库和"一站式"学术支持服务,对我国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有三点启示:构建学术服务平台,提高人员素质和结构,加强评价与跟踪。  相似文献   

2.
以数字学术为主线,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空间演化历程,即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数字学术空间、智慧空间、元宇宙虚拟空间。剖析影响空间需求演化的内外因素、内外因素与空间需求互作机制及演化规律。高校图书馆空间演化的核心动力是用户数字学术需求,外在推动力是信息技术革新、科研交流模式变迁、教育教学范式变化等,内在驱动力则是图书馆空间效益提升和服务创新。提出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与空间供给优化的发展策略,包括优先数字学术需求调研、持续进行空间效益评估、增强空间服务的人文关怀、提升空间氛围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在界定学术共享空间的概念和回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选取scholarly commons、academiccommons、research commons等三种美国高校图书馆学术共享空间的主要类型作为分析样本,通过采取内容分析法和归纳法,从促使高校图书馆建立学术共享空间的因素、服务对象、服务设施与设备、服务项目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美国高校图书馆学术共享空间的基本情况和实践经验,并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学术共享空间的规划和构建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廖球 《图书馆界》2014,(3):42-45
基于广西机构自建学术数据库及其他类型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情况,借鉴国内外开放存取活动的经验,从共享平台的选择、资源整合与检索技术、组织管理方式、制度体系、服务模式等方面探索适合广西的机构自建学术数据库开放共享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2007-2008年国外信息共享空间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共享空间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北美及欧洲等地区的图书馆产生的全新服务模式.历经十余年,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将IC作为其环境及服务的一部分,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现阶段,IC已经成为学术图书馆所流行的一种新型服务空间和服务模式.2007-2008年,国外对信息共享空间(IC)的研究及讨论集中在IC概念的讨论及其对学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定位问题、IC的人员管理及评估问题、信息技术在IC的应用问题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基于对学术图书馆空间发展、资源建设和用户服务发展历程的梳理,剖析其在数字学术环境下的发展现状,为学术图书馆的空间再造、资源与服务整合提供思路,为提升服务效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首先,对数字学术及数字学术环境进行定义,阐释数字学术与学术图书馆的互动关系。接着,分析学术图书馆从IC、LC、KC到创客空间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考察国内外数字学术空间的发展现状及其原因。然后,从图书馆资源数据化、关联数据化及开放共享两个角度呈现数字学术环境下图书馆的资源建设现状与特点。最后,选取信息素养服务、研究数据服务和出版服务作为数字学术环境下图书馆用户服务的新内容进行分析。[结果/结论]学术图书馆空间创意化、资源与服务多元化是图书馆整合功能、高效运转以实现自我发展和满足用户需求的体现,也是图书馆为应对数字技术、数字化环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所做出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7.
出版学术服务是连接作者、学术内容、读者的重要桥梁,对用户黏性、出版规模、利润空间及学术价值、研究效率、学术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影响我国整体科研实力以及在全球的影响力与话语权。国际出版机构学术服务经验有启发性,我国出版学术服务升级过程中应树立服务观念,构建数字学术出版生态,提供个性化、开放共享的全周期学术服务,建设...  相似文献   

8.
信息共享空间是一种新的信息服务模式,现代公共档案馆的服务创新工作可引入信息共享空间这种新的服务理念,文章提出从实体层、虚拟层和支持层三个方面建设公共档案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9.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信息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环境中,高校图书馆必须以方便用户、服务读者为宗旨,结合实际建立新型信息服务模式。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应以嵌入式学科服务平台促进学科发展,以渗透式育人平台培育科研尖兵,以科技查新促知识更新和科研创新,以学术信息共享空间营造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从而为学科评估和制订学科发展规划提供依据,促进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实现高校及其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information commons(信息共享空间)入手,对高校图书馆各种共享空间模式的发展轨迹进行梳理,从内涵和特征角度,对高校图书馆共享空间从信息共享空间到学习共享空间和研究共享空间等不同发展阶段的服务模式进行比较。在介绍南非开普敦大学图书馆研究共享空间建设状况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图书馆共享空间建设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信息共享空间模式定位学科馆员角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立足图书馆人才培养工作,研究在信息共享空间模式中如何重新定位学科馆员角色问题,以便更好地发展和完善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为广大师生提供全面的信息化服务。  相似文献   

12.
借鉴国内外信息共享空间的成功案例,在理解高校图书馆整合型信息共享空间的功能和设计理念基础上,从馆舍空间、虚拟空间的构建和信息共享空间的组织与管理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高校图书馆整合型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13.
信息共享空间下的图书馆服务共享空间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共享空间是一种全新的知识服务模式,为图书馆信息服务开辟了新领域,它是数字环境下图书馆工作的核心内容.文章分析了信息共享空间下的图书馆服务共享空间的概念思想与模型,探讨了图书馆服务共享空间体系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14.
随着播客的发展、听觉文化的复兴,学术播客成为信息技术迭代背景下文化传播的新样态。学术播客在提升学术期刊数字阅读服务功能方面具有再造移动私人的阅听空间、建构共享的学术交流空间、提供打破信息差的个人成长空间等多重价值。为推动本土学术播客的发展,学术期刊可以通过建立孪生播客门户、以立体化增强出版实现知识升维、创新节目样态满足受众期待、迁移专业团队与专业经验、构建知识传播矩阵等方式提升数字阅读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网络调研了美国大学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的现状,总结了美国大学图书馆开展科研支持服务的三种模式:机构知识库、科研过程的协助、学术共享空间,并就我国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的现状,给出可借鉴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吴浪 《图书馆》2012,(1):103-106
自主学习模式是现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信息共享空间作为高校图书馆适应大学生学习方式变化而创新的服务模式,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阐述自主学习概念和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和构建原则,提出打造大学生实践自主学习的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对策。  相似文献   

17.
2001年,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项目联合全国学术图书馆开展数字化合作,致力于数字图书馆的共建共享。二十年间,全国共有841个学术图书馆参与其中,数字化合作的模式从资源共建发展到多元化共享,数字化合作的内容从大规模数字化发展到特藏库建设,数字化合作的技术探索也逐渐走向智能化。CADAL项目参与成员众多、资源全面丰富、辐射范围广泛,将分散全国的各个学术图书馆凝结成一个合作共同体,充分发挥了纽带和桥梁作用。随着数字时代的快速发展和读者需求的不断变化,2021年全国学术图书馆数字化合作升级,正式成立数字知识服务联盟,共同探索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共建共享的新型模式以及学术信息资源全面保障的解决方案。表1。参考文献33。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介绍了信息共享空间的基本特点,分析了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提出了实现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的相关策略和构建新形势下图书馆的建设理念.  相似文献   

19.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构想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立足国内图书馆实情,学科服务应由学科团队完成,学科馆员兼任学术秘书之职,采用学科服务矩阵管理模式,设立首席学科馆员岗位,引入学科信息共享空间,采用先在某一重点学科试点后逐渐推广的方法.学科服务组建模式包括确定学科服务试点学院;规划学科服务内容,明确学科服务小组成员及其工作职责;选拔人才,合理组建学科馆员队伍;实施首席学科馆员负责制的矩阵管理模式;完善图书馆相关制度,推进学科服务进程.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高校图书馆发展模式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本文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模式:形态观:由传统型向复合型转变;管理观:由量化管理向“以学术为先导”的内涵式发展理念转变;建设观:由传统文献加工向数据库资源建设,由单一个体模式向共建共享模式转变;服务观:由传统文献信息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模式转变;发展观:由图书馆界的整合向全社会信息交流系统的融合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