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社会教育是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形式。近代中国大学开展社会教育是我国重视教育教化功能传统的延续,并且受到国外大学开展社会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影响,同时也是近代中国社会改良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2.
民众教育是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从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变的重要标志。中国古代教育素有“教民”传统,重视社会教化是传统教育的特有功能,与近代民众教育既有本质性的区别,又有自然的内在联系。系统梳理从古代社会教化到近代民众教育转变的历程,了解古代不同阶段社会教化的状况和近代民众教育发展的基本类型,从施教目的、制度、内容、方式和效果入手,揭示出“民众”历史地位的变化,乃是从古代社会教化向近代民众教育转变的核心,也是近代民众教育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社会教育事业与管理是我国从传统教化向近代教育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重要教育课题。它承继古代的教化传统,吸取国外社会教育管理的优良经验,并以学制以外的各种教育管理形式而定位,对于近代以来成人教育的开发,成人道德的提高以及“民风”、“民俗”的改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代发展社会教育事业与管理的经验启示我们:要重视社会教育事业与管理的研究,要重视整理、规范与创新社会教育事业,要通过发展社会教育事业与管理来拉动和满足全体“成人”对教育的需求,以整合社会学习资源,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传统中国社会教化的组织和形式主要是以官吏、官学、保甲组织为主的官方社会教化,和以宗族、私学、乡约等为主的民间社会教化。太平天国战争后的晚清,社会教化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常州宗族和地方士绅依靠国家进行社会重建的制度性空间和可以获取的各类社会资源,恢复重建和新建府学、县学、书院、义塾等各类教育机构,极力恢复和维护传统的社会教化,以恢复传统的地方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传统教化的理论基础与组织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书光 《教育学报》2005,1(4):21-27
儒家教化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教化思想。探讨这一主流教化思想的复杂人性依据,剖析其独特的伦理政治诉求,感悟其严密的组织运行系统,对于当代道德教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6.
黄书光教授主编的《中国社会教化的传统与变革》一书,于2005年5月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41.5万字。作为第一部较为系统地研究中国社会教化问题的著作,该书是教育史专业研究领域的新探索。在结构布局上,全书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力图通过揭示中国社会教化的理论建构、实践运作及其内在发展逻辑,以彰显中国‘千秋教化’存在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围绕这一主旨,编者将全书分为九个方面:中国社会教化思想的历史建构与理论审视;社会教化政策的价值导向;组成社会教化网络的学校系统与非学校系统;社会教化载体中的日常读物;地方绅士的教化理想与…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日教育关系中的社会教育,是研究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应该关注的课题。在近代社会背景下,中日社会教育关系经历着教育交流与教育侵略两个密切交织的过程,呈现出模仿、借鉴、学习和教化、奴化、日化两个既有阶段性,又互相渗透的双重特点。总结历史,我们既不要夸大教育交流的作用,而掩盖其侵略的一面;也不要只谈侵略,忽视其积极的影响。只有以史为鉴,走教育交流之路,才能够互惠互利,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关于社会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教育是教育领域内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应该和学校教育一样并存并重。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却忽视对社会教育的研究与落实 ,以致于在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领域内出现了许多问题与矛盾。从社会教育的历史来看 ,办教育不能重学校而轻教化 ,厚人才而薄民心。应重新给社会教育定位 ,发展社会教育的理论与事业。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学校作为实施社会教化的基地,有着历史悠久、仪式多样的学校典礼仪式。从汉代的"大射之礼"到隋帝的"问道之仪,释道之礼";从唐政府的"束氵制"到宋代书院的祭祀活动;以至金元之际的"庙学"。典礼仪式最大的影响在于形成了中国的传统学风和教风———"敬道"、"逊业"。这些对今天我国高等学府在学风、师资和大学形象等方面的建设,尤其在学校对社区的辐射影响作用的发挥方面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儒家教化说为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诟病者多,这些批评与诟病不少就值得再商榷、再检讨。孔子以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治教官师合一”而以“教”化天下的社会。孔子开出诗书礼乐教化传统的价值理性的人文基调,强调教化培植人的价值理性而“成人”。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儒家教化说的真义乃在“为天下而教化”而不是为“一家一姓”而教化,它的强固存在正是孔子教化为天下为人的理性启蒙之精神不灭的见证。  相似文献   

11.
传统中国社会教化的理论与实践以儒家教化思想为主导,吸纳和交融法、道诸家思想和外来学说,且互相取长补短,以一种十分具体的目标、观念、规范、准则或行为方式,把家国、社会、伦理等诸多关系与个人的人生实践和发展方向紧密地联系起来,构建出植根于具体人生的、以群体价值为取向的社会化模式。要对数千年的中国社会教化作多角度、多层次的审视与总结,探索其产生、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及其本质特征,揭示其基本内涵和基本精神,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1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课选编了先秦诸子的部分散文,其目的在于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德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提高社会人文素质.本文着重探究其中《论语》选读文本的人文教化思想. 一、重"礼"重"仁"的人文教化思想 中国人文教化思想源远流长,在早期的夏、商、周三代文化中就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人文教化思想发展到春秋战国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孔子创立了先秦儒家学派,第一次真正将以人文为中心的中国文化精神进行自觉的倡导和弘扬,并阐明了人文教化思想对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异动和"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教化体系渐趋瓦解,儒家价值观念和教化思想也越来越招致激烈的批判。反思传统教化的近代命运,对于深刻理解现代性教化的兴起和全面把握中国现代学校变革的文化走向显然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4.
刘秀峰  廖其发 《成人教育》2009,29(12):11-12
我国古代社会很重视社会教化,并形成了国家重教化、科举做桥梁、人民勤自学的三位一体的社会教化模式。借鉴和弘扬古代社会教化的丰富经验和优秀传统,对加快学习型社会体系建设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5.
《袁氏世范》在中国家训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包含丰富的家庭伦理教化和社会教化思想,尤其在阐述主要家庭成员问的伦理关系,以及居处治家、持家兴业所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等方面均有精辟的论述,它将中国古代家庭伦理教化和训俗的内容与方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袁氏世范》的家庭伦理教化思想,对当今的家庭教育及社会道德教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传统教学化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政府教化意志为主导,以广大民众为教育对象,在长期教化实践中形成了一套“重民”,“养民”,“教民”的教化观,在近代各种新文化思想的冲击下,传统教化思想逐渐向“国民”观,“新民”观,“民智”观等方面转变,社会教化也逐渐向近代社会教育转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民族有着追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社会和谐”的社会理想和道德人格理想的精神品格。以此为基础,形成了重视伦理道德建设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文化传统,形成了既强调社会教化又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创立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社会教化和个人修养方法体系。继承这一方法体系中的有益成分,有利于我们巩固思想道德社会教化权力,强化自教自律,引导社会风气,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有着追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社会和谐的社会理想和道德人格理想的精神品格。以此为基础,形成了重视伦理道德建设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文化传统,形成了既强调社会教化又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创立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社会教化和个人修养方法体系。继承这一方法体系中的有益成分,有利于我们巩固思想道德社会教化权力,强化自教自律,引导社会风气,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9.
我们从可以“怨”的中国诗里总是看见令人恐怖的中国诗祸。中国的真诗人为中国诗的“高”地位付出了沉重代价。当永远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资本”带来了一个知识性技术化世界以后 ,中国传统诗人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良心受到了冷遇和排斥。于是他们开始在自己曾经用血维护和坚守着的自由艺术的僻壤上撒离 ,试图与现实社会的商业精神达成妥协。“病蚌成珠”变异为“无病呻吟” ,生命咏叹弄成了精神撒娇。灵魂出窍 ,肉身沉重 ,诗轻得生命中不能承受。这是中国诗的另一种沉重。中国传统诗不是在这种沉重中灭亡 ,就是在这种沉重中新生。  相似文献   

20.
杨力 《现代语文》2006,(8):27-28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小说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而将这种影响具体化的表现则是小说理论中“教化为先”的学观念。“教化为先”的学观念产生较早,但直到宋元以后这种观念才深受人重视。要求小说为教化与政治服务,是当时为小说争一席之地的无奈之举,小说的地位因此得到了提高。这种学观念对小说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使多数作家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创作出与社会人生休戚相关的作品。另外,“教化为先”的作家所宣扬的儒家伦理观念,不仅具有阶级性,也包含有人性的合理内涵在内,尤其可贵的是,人在教化世人时,在表面上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背景下,还提出了新的伦理规范。这些方面显示了“教化为先”的学观念对中国古代小说有正面的影响。但另一方面,这种学观念对中国古代小说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小说主题的规范化,人物形象塑造的类型化以及叙事结构的目的化方面。这些消极影响也严重影响了小说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甚至导致了某些学体裁(如拟话本)的灭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