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来向武  赵泓钠 《新闻知识》2023,(10):49-59+94-95
社区志愿服务在应对紧急状况、促进群体动员、提供公共服务、维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是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方式。深度媒介化背景下,基于网络媒介使用的在线社会资本,如何对社区志愿服务参与意愿的提升产生影响?文章通过对西安4个不同类型社区的实证研究,从线上社会资本的结构、关系和认知三个维度对社区居民的志愿服务参与意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线上结构型社会资本对居民志愿服务参与意愿的影响最为显著,认知型社会资本对志愿服务参与意愿的影响相对较低;七个子维度中,共同愿景、信任、连结是影响居民志愿服务参与意愿的最主要因素。将这些因素与协同理论和社会行动理论相结合来指导实践,可以有效提升长效的社区志愿服务意愿。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成瘾危害日益凸显,厘清社交媒体使用从成瘾到不持续使用的行为转变机制,为用户减轻社交媒体问题性使用提供新的视角。[方法/过程]文章基于自我差异理论,构建社交媒体用户不持续使用意愿模型,揭示社交媒体成瘾、负面情绪(社交焦虑、抑郁)与不持续使用意愿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自我效能在社交焦虑和抑郁与不持续使用意愿关系中的调节作用。通过网络调查问卷收集到399份有效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方法进行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结果显示,社交媒体成瘾正向影响社交焦虑、抑郁、不持续使用意愿;社交焦虑正向影响抑郁、不持续使用意愿,抑郁正向影响不持续使用意愿。自我效能对社交焦虑、抑郁与不持续使用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3.
蒋冠  冯湘君 《北京档案》2017,(11):34-36
国家综合档案馆是公共记忆机构之一,既要关注国家记忆的保存,又要兼顾社会大众的记忆建构,应该主动参与非政务社交媒体信息存档,并在其中发挥作用.利用网站与社交媒体、开展演讲与报告以及举办外展活动等方式为个人或社会组织开展社交媒体信息存档提供指导服务;通过接受捐赠、代管代存与资源收购等方式吸纳存档社交媒体信息资源;通过协同建设与经费支持等方式支持公益性社交媒体信息存档项目.  相似文献   

4.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实行封闭式管制的城市社区催生了社区团购活动。本研究聚焦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武汉社区的团购活动,采用质化的方法,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探究团购志愿者和居民如何利用社交媒体进行社区传播和治理活动、线上和线下行为的共同作用下建构了怎样的人际关系。研究发现,居民关系强度借助社交媒体完成由弱到强的转化;团购微信群组基于社区地缘要素而创建和扩散,呈现出差序传播的格局;作为中心节点的志愿者自发管理社群,形成独特的信任机制,但也存在困境。  相似文献   

5.
政府社交媒体文件是重要信息资产与资源,政务社交媒体文件管理的优化是对信息、文件、档案管理理论与方法创新性的探索,也是为国家、社会与公众留存证据与记忆的重要行动.论文基于案例研究与文本分析方法,在分析研究“总统奥巴马社交媒体归档”项目基础上,从关注公务人员的社交媒体账户,设计完整的政务社交媒体文件制度,实现形成者、平台以及档案机构的全流程协同,倡导社会机构与公众的参与四个方面提出我国政务社交媒体文件管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出发对社交媒体的使用效果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显示社交媒体的使用频率与个人生活满意度、社会信任的相关性不显著,与公民参与社会意愿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微博对生活满意度、社会信任的影响最为明显,微信则对公民参与社会意愿的影响最为明显。基于弱关系的连结社会资本、基于强关系的黏合社会资本和基于维持关系的维持社会资本与社交媒体的使用频率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微信对连结社会资本和粘合社会资本的影响最为明显,微博对维持社会资本的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9,(5):93-100
社交媒体的产生和发展深刻地改变并正在持续改变人类社会的思想和行为,对之的关注与研究也应运而生。本文对社交媒体研究起步较早、成果丰富的英美学界进行了历时性梳理,进而揭示出其研究历程具有现实性、非连续性的趋向,并伴随社交媒体实践变化呈现出从"特性考察与功能分析"、"社会影响与公共参与"过渡到"用户研究与全面拓展"的研究特征。  相似文献   

8.
新传播技术不仅改变了媒介生态,也重塑了公共卫生防控体系。本文从社交媒体在疫情预测、公共沟通和传播干预等方面入手,分析了社交媒体如何介入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首先,基于事件与症状,社交媒体可以对公共卫生事件及疾病的发病率、规模进行预测;其次,通过推进公共参与,社交媒体可以弥合公共卫生资源获取上的不平等,促进疫情中的公共沟通;第三,社交媒体还能有效地参与健康传播干预,实现公众从认知到行为的改变。最后,文章探讨了社交媒体参与疫情防控中的数据与隐私问题及理性对话如何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9.
社交媒体信息是网络时代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记录,是社会记忆的特殊组成部分。鉴于社交媒体平台的不稳定性,如果不对有价值的社交媒体信息进行合理保存,宝贵的公共历史与记忆资源就有可能消失。国家综合档案馆作为公共信息机构,有必要积极开展与参与社交媒体信息的存档实践,发挥相应的作用。国家综合档案馆应成为政务社交媒体信息存档工作的责任主体,在其中充当主导者的角色;应在非政务社交媒体信息存档中扮演协助者与参与者的角色,为个人或组织的社交媒体信息存档行为提供指导与帮助。  相似文献   

10.
黄含韵  夏晓草 《现代传播》2023,(11):141-153
通过全国性的问卷调查(N=4865),全面呈现中国居民社交媒体使用与沉迷现状,并从社会心理、角色和情绪三方面探讨中国居民的社交媒体沉迷特征。研究发现,18—39岁的中青年是社交媒体的中坚用户,也是社交媒体沉迷的高发人群。调查参与者中42.1%可被界定为社交媒体沉迷者。性别和家庭月收入对社交媒体沉迷没有显著影响。重度使用微信、微博、B站、抖音/快手的用户容易沉迷于社交媒体,但个体的社交网络规模则对沉迷无显著预测力。与非沉迷者相比,沉迷者更经常在社交媒体上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他们喜欢拖延,并热衷于进行社会比较。社交媒体沉迷者虽然在社交媒体上表达更多的积极情绪,但却在社会生活和朋友圈中感受到更多的消极情绪。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生活正在被各种形式的社交网络影响,从脸谱到人人网,从我的空间到开心网,从推特到新浪微博……各种各样形式的社交网络不仅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也改变了媒体传播的方式。世界各国的各种媒体纷纷创建了自己的社交网络传播阵地,通过Web2.0在新闻时效性以及传播效果方面争取受众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社交媒体平台下的网络生态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信息污染、信息安全、信息过载和文化危机的不断出现对内容管理提出了挑战,而传统的媒介管理和信息控制在应对网络生态危机方面存诸多"短板"。网络生态学为社交媒体平台的内容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通过将参与主体与社会技术环境有效融合在一起,网络生态系统视角下的内容监管主张转变思路方式、体现平衡观念、重视通力合作、发挥社交民众监管力量,从而构建良性的网络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毛小娟  罗兆均 《传媒》2021,(2):43-45
在新媒体发展助力下,社区新媒体平台的应用不断扩展,对社区治理模式也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在现阶段基于新媒体的社区治理模式中,以社区居民为中心的资源网络建设成果与以社区管理者为中心的政务平台间偏差较大,制约了新媒体助力下社区治理模式的平稳运营和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尝试对新媒体助力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实践路径进行一定的探索与展望.  相似文献   

14.
深入推进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是实现乡村"善治"的重要一环。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社交媒体正快速向广大农村渗透,不仅融入了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也为农村社区的信息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支持。更重要的是,基于社交媒体数字化、互动性等特征,以此聚合起来的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模式正在重构,以农村居民为核心的,互动对话为特征的农村社区治理新篇章正在缓缓开启。  相似文献   

15.
周梅 《新闻世界》2023,(3):7-10
社区媒体是社区信息发布平台、民意表达平台、互动服务平台,是社区居民获取社区信息、参与社区治理、分享交流互助的重要渠道。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传统媒体已逐渐被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媒体所超越,因此,社区媒体必须在媒体融合语境下进行整合再造,特别是需要通过专业媒体机构的介入,顺应移动数字视觉时代的要求,通过全新、全时空的内容呈现架构,构建融媒体语境下的强大社区传播力和影响力,为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构建和谐美丽家园加油鼓劲。  相似文献   

16.
陈梦  姚颖 《新闻大学》2023,(12):34-46+117
本研究探讨了灾害经历对我国公众气候风险感知和低碳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洪水灾害经历并不能直接促成风险感知和低碳行为的改变,只有通过社交媒体的中介作用才能引起该转变。相反,干旱灾害经历与公众的风险感知和低碳行为呈负相关,社交媒体使用也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干旱灾害主要发生在依赖农业生存的农村地区,当地居民由于较少使用社交媒体、缺乏气候知识等原因,导致其风险感知和低碳行为方面呈现出相对滞后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文章借鉴学习动机理论与社交媒体使用动机的相关理论,结合学生访谈结果,构建高校学生社交媒体交互学习意愿的动机模型,以微博平台开展应用型课程交互学习为例,通过调查问卷,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对动机模型进行验证与分析,其信息性动机、工具性动机、娱乐性动机、社会认同与高校学生社交媒体平台交互学习意愿均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意见领袖影响力来源出发,探讨其在社交媒体阅读推广中对用户参与意愿的影响,可为提升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效益提供参考建议。文章以TAM及其扩展模型、信任理论、传播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为基础,结合社交媒体阅读推广活动中意见领袖的特征,构建意见领袖对数字阅读推广用户参与意愿的影响模型以及相关测评量表,采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意见领袖在社交媒体开展的阅读推广服务中,推广媒介功能不会对用户的感知有用性产生显著影响,推广内容质量、推广人特征分别对感知有用性、信任产生直接正向的显著影响,而感知有用性直接正向影响用户参与意愿,信任直接或通过感知有用性间接影响用户参与意愿;在意见领袖影响力来源中,推广内容质量对参与意愿影响最大,推广人特征中的社会特征相较于关系强度对用户信任产生的正向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9.
周凯  李斐 《编辑之友》2017,(7):54-59
社交媒体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方式,也影响着个体的政治参与模式.现有研究较多围绕社交媒体展开论述,而对“政治参与”这一核心概念缺乏细致深入的梳理.文章主张从认知性参与、表达性参与、行动性参与三个向度检视社交媒体与个体政治参与的逻辑关系.这一基于“政治参与”的理论框架不仅有助于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交媒体自身特征与不同政治参与行为的关联,而且将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的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情境重叠对用户的信息行为具有负面影响,但其是否会造成社交媒体倦怠,尚不知晓。为此,文章将社交媒体倦怠分为认知、控制、情感和行为意愿4个层面,并采用实验研究法,检验情境重叠与社交媒体倦怠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情境重叠对感知社交过载、感知控制和倦怠情绪具有显著影响,是引起社交媒体倦怠认知、控制和情感层面的原因,但不是引起用户行为层面出现退缩的原因。相反,情境重叠能够维系社交媒体用户的使用黏性、持续使用意愿。这引发了一个有趣现象,在社交媒体情境重叠下,用户的认知、控制、情感与行为意愿并不一致,存在“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