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从不同视角研究体育,是体育事业幸运的标志。然而,研究体育与哲学方面的文章甚少。在我国,体育与哲学的研究不尽人意,基本上是“两张皮”。体育需要哲学,但体育需要什么哲学?从哲学发展史考察,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都不能成为研究体育的理论依据。体育需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形成了唯物辩证的体育观、体育方法论和体育认识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体育哲学学科建设首要问题是人才培养;填补体育管理哲学研究空白;开展体育系统哲学问题的研究:把体育战略研究纳入哲学问题;开阔视野,面对当代大体育出现的全球性问题和中国体育实施"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两项工程计划提出的各种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3.
《体育与科学》2017,(6):22-26
法国体育哲学有着自身发展的逻辑轨迹与思想历程。与法国巴黎笛卡尔大学教授、泛法哲学学会主席Bernard Andrieu先生的访谈勾勒出法国体育哲学的基本轮廓:区别于英语世界与国内体育哲学的发展轨迹,法国体育哲学源起于法国体育史的研究,历经了"体育教育史"、"身体史转向"与"现象学化"三个阶段。在其中法国三代体育哲学学者对身体概念的思考与身体历史展开是基本逻辑线索。困于语言与研究理路的差异,法国体育哲学研究与世界体育哲学主流的交流与合作存在一定隔阂。作为第三代法国体育哲学学者代表的Bernard Andrieu教授致力于形成体育哲学研究专门机构与宽泛研究议题下的国际合作研究,试图将法国体育哲学的研究进一步推广,与国际体育哲学展开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4.
阐释了认识论的基本定义,揭示了它在哲学研究和体育哲学发展中的意义,继而剖析了在当代体育哲学研究中存在的"本体论导向"和近代认识论研究中的"心物二分"理念,认为这两者使体育哲学研究缺失了认识论研究的维度。引入了古代体育的"知识复兴"、现代认识论对近代认识论"心物二分"理念的批判和当代身体研究发展这3个因素,从理论背景和研究导向上给体育哲学认识论维度提供了发展契机和可能性,以此实现体育、身体和知识这三者的会聚,构建"体育知识"何以形成和"体育知识"如何得以认识这两个体育哲学认识论维度的基本问题,从中展示体育哲学认识论对体育与身体、体育与知识这两个基本关系的定位和对在体育运动中如何获取知识,如何传递知识这两个过程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擅于逻辑思辨的体育哲学研究与擅于以史为鉴的体育史研究既不应也不能区隔而作,思想史的梳理就是兼取两者的一种研究路径。挪威体育学院Gunnar Breivik教授在2018年国际体育哲学年会中所做的主题报告《从“体育哲学”到“体育的哲学”:体育哲学的历史、身份与多样性》(刊于2019年9月出版的《国际体育哲学》),以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推陈出新地启发新时期体育哲学的思考与论证方式。体育哲学是一种学科;“体育哲学”(Philosophy of Sport)是一种抽象式的体育哲学思维方式;“体育的哲学”(Philosophies of Sports),以复数形式表达意指在不同的体育场境下形成的人类思维。  相似文献   

6.
体育边缘科学门类很多,研究的面也很广,本文仅就发展较快的学科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向做一简单的介绍。体育哲学体育哲学把体育作为个人的和社会的现象来看待。它所涉及的哲学领域有哲学人类学、人生哲学、现象学、社会哲学及文化哲学等。它在体育中研究的方面包括:业余体育活动、竞赛、休息、卫生、行为、成绩、教育、身心问题、体育对形成个性的价值、体育运动中道德观等。体育哲学是从研究青少年的身心发育与体育的关系开始的。由于近年来大众体  相似文献   

7.
编者的话     
<正> 为了推动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的建设,交流体育哲学和体育经济学的学术观点,研究和讨论新的技术革命对体育领域的影响给体育哲学和体育经济学理论研究工作提出的重要课题,以建立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的体育哲学和体育经济学,福建省体育科学学会、北京市体育科学学会和北京体育学院三个单位联合发起召开了体育哲学、体育经济学学术讨论会。《体育哲学、体育经济学论文专辑》,就是从这次讨论会的学术论文中选编的。借此,向广大读者介绍这两门新学科。  相似文献   

8.
高强  程一帆  陈昱彤 《体育科学》2021,(2):88-96,F0003
由于体育哲学诞生以来分析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占据了主导性地位,概念化思维方式影响了当前中西体育哲学研究基本走向与研究内容,从而导致了体育哲学的生发一直处于与二元论的对峙之中。基于科学研究范式理论的视角转换,在现象学范式下二元论转变为积极推进体育哲学研究范式变革的反常现象。借助现象学的理论襄助,体育哲学在经过"普通现象学转化"与"普通现象学-知觉现象学""普通现象学-历史现象学"两条前后相继的思想通路后,形成了新式体育哲学研究范式的框架与研究范例,使体育与二元论紧张关系逐渐疏解,并在知觉与记忆两个层面进行重建,形成了体育哲学的现象学范式的理论核心、解释性原则与应用性方法,进而实现体育哲学在研究视角、研究路径上的变革,形成中西交融的体育哲学研究学脉基础。  相似文献   

9.
《体育学刊》2008,15(3):74
体育理论研究永远都是围绕着两大主题:体育是什么?体育有什么价值?这是体育哲学研究的核心。体育哲学不是实证科学研究的罗列和堆砌,而是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它一刻也离不开客观的现实。体育哲学研究并不一定形成绝对的成果和结论。  相似文献   

10.
《竞技体育的意义——价值理论研究探微》一书,将哲学成果与体育研究相结合,作者运用哲学与体育、专业哲学与竞技体育相比,分析彼此相通的深刻意义,并进一步分析竞技体育价值等方面的问题。对竞技体育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为体育研究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生命安全诉求下学校体育运动教育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哲学、教育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视角探讨学校体育的运动教育价值。指出学校体育运动教育应该回归人类体育的本源诉求,建立"基于生命存在的安全技能教育"、"基于生命维系的生活技能教育"、"基于生命发展的运动技能教育"三维价值观,并在实践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学校体育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已经制约着合格人才的培养和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制约着教育方针的贯彻和落实。哲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基本的思想武器,用哲学中的证物辩证法去认识学校体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学校体育的发展,为学校体育教学和研究等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和小康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基于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解读,回顾并总结自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指导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教育理念,思考并分析为适应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这些理念是如何选择与放弃、如何转换与创新的过程,进而推动理念进一步升华,指明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体育课程观的生命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生命哲学“体验——表达——理解”的方法论解读,透析了体育是一种生命情感体验、非理性的文明表达、生命能量的释放和生活习惯等基本观点,并以此对当前体育课程观进行了生命哲学的理解与规定,以期拓展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从社会效率角度对高职体育教学的职业适用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高职体育教学理念、目标、课程设置、评价体系存在弊端,难以适应社会对高级技术人才的要求。为此,提出转变体育教学理念、实施体育课程开发、体育成绩评价、转变教学模式等体育教学职业适用性改革对策。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体育能力及培养对策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环节。中阐述了大学生体育能力的涵义及其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提出了高校体育应把体育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从教学思想、内容体系和方法等方面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体育学科建设实践中发展体育学科分类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概述学科分类历史、分类学说及国内外体育学科分类研究状况,提出以体育学科特征为依据,在体育学科建设实践中发展体育学科分类理论的设想  相似文献   

18.
韩丹 《体育与科学》1997,18(1):40-40,39
科学的人体观是我们体育工作和体育政策的理论基础。我们试图对以往的人体认识重作审视,建立一种以现实社会中进行着生命活动的人为基本点的体育哲学的人体观。这是一个由自然人体观、劳动人体现、社会人体观和自我自觉人体观统一融合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19.
韦转业 《体育科技》2003,24(4):91-94
素质教育既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 ,又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这一指导思想为体育教学中推行主体性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全国中、小学执行《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为主体性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多年来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使体育教育者在体育价值观及教育指导思想等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 ,为主体性教育提供了可能性。然而 ,我们不能忽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对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调查、对比等方法,对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可得性心理能力进行研究,探讨心理成就动机、工作综合素质能力、人生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成长作用。运用卡氏16PF、个体成就问卷、陶国富成才心理问卷,对520名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测试比较。结果表明: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在人生观、人文素质方面与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存在差距,揭示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教学的薄弱环节,以利于认识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