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谷话中读作[ ]、[ ]、[ ]、[ ]的一些字,有着与上古汉语极其密切的继承关系,其生成过程,介音-i、-W向辅音靠拢,相关声母颚化是基本特征。甘谷话的这些特点表现出它自身的古老血统,这些语言标本有着十分宝贵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
方言的拟音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要保留标本、就必须有准确的语音模拟。在模拟过程中,首先的、当然的是要准确分析方言的实际读音,同时要仔细区分整个方言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语音规律,因为这些发展规律是方言语音模拟的重要依据之一。甘谷话及其相邻一些地区存在着一种特殊声母,该方言中将"猪、出、术、如"与"足、醋、酸"两组在普通话中不同的声母合而为一,该方言中这些字的拟音应该是[tv]、[tvh]、[v]、[jv];而有些学者认为应该是"t∫、t∫h、∫、廾"。这些认识方面差异的产生除了由于研究者对这些方言中这一声母音素的分析存在着差异外,也与研究者对中古汉语甚至上古汉语声母的认识存在着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普通话里的声母j[t]与[l]是两个音位,其区别特征表现在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和清浊等各方面。但在甘谷话里,二者却成了同一音位的两个条件变体。对甘谷话中这一现象的成因进行研究,结论认为是该方言声、韵配合过程中的组合方式优化导致了这一结果;在形成时间上,甘谷话的这种音节至少在汉代已经存在。  相似文献   

4.
在涂光禄教授80年代所调查的当时老派语音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调查与分析,发现都匀话新派语音系统与老派语音系统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老派语音中的诸如声母的腭化现象、韵母中的[yφ]、[φ]、声调中仍保留入声等语音现象已经完全消失,新派的都匀话与其他西南方言越来越接近。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部分移居到大同市区内的浑源人家庭进行了语音访问调查,考察了浑源方言中17个[n]声母字的当前读音情况,发现在普通话的影响下部分[n]声母字正朝着[■]声母发展演变。本文重点描写了这一语音演变现象,同时也对其演变的原因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做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6.
河北方言中儿化增音现象主要分布在晋语区和冀鲁官话区的32个县市,它有两种类型:复辅音声母型和类似双音节型。从增音涉及到的音节来看,复辅音声母型增音涉及到的一般是开口呼、合口呼韵母音节,而类似双音节型增音一般是限于齐齿呼和撮口呼韵母音节。所增加的音也有两类:闪音或边音。其中增加闪音的,音值上又有舌尖前闪音[諶]和舌尖后闪音[鬩]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河北方言中儿化增音现象主要分布在晋语区和冀鲁官话区的32个县市,它有两种类型:复辅音声母型和类似双音节型。从增音涉及到的音节来看,复辅音声母型增音涉及到的一般是开口呼、合口呼韵母音节,而类似双音节型增音一般是限于齐齿呼和撮口呼韵母音节。所增加的音也有两类:闪音或边音。其中增加闪音的,音值上又有舌尖前闪音[諶]和舌尖后闪音[鬩]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望都话的语音系统和北京话大致相同,但在声母、韵母、声调、儿化、连读变调等方面也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9.
阿克话概况     
阿克人自称“过克”,他称“阿克”,是一个跨境少小族群。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布朗山乡曼果村委会阿克寨的阿克话调查来看,阿克话的声母有25个,且都是单辅音声母,没有复辅音声母;韵母有37个;声调有5个,调值为31、33、55、53、24;音节类型共有5种,分别为辅音、辅音+元音、辅音+元音+辅音、辅音+元音+元音、辅音+元音+元音+辅音。阿克话的词类有11类,构词类型有单纯词和合成词,单纯词的数量比合成词多,单纯词中多音节单纯词居多,合成词有复合式和附加式两类,且复合式居多。阿克语的句子从结构上分为单句和复句两大类,句式可分为基本句式和特殊句式两种,基本句式是最基本、最简单、最固定的句子结构格式。  相似文献   

10.
反切的变例     
反切是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与读若、读音、直音、打比方的注音方式相比,是一大进步。[1]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典籍、调查全国各地方言、欣赏古代诗歌押韵、平仄的金钥匙。本文重点介绍《广韵》里反切上字的声母是z、c、s;j、q、x;g、k、h,在拼读出被切字声母时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1.
二 天水方言的韵母 n本文第一部分对天水方言声母的发音特点已作了描述.根据一般常识,声母的变化要影响到韵母,尤其是韵头.有关声母影响韵母的例子前一部分已列举到,这里不再重复.这部分仍采用比较分析法,归纳出天水话和北京话的韵母差别,共八条,排列顺序续接声母部分.文中除对天水话和北京话作共时的比较外,有几处还与中古音近古音作了历时的比较,以寻求天水话和北京话差别的根源.有些差别反映到古音中也是细微的,因此在对有差别的韵母归纳类型时少不了要用到古音的摄等开合声调概念,个别的还得指出声纽,有繁有简,以能区别为原则.其中摄等根据邵荣芬《切韵研究》一书中的“切韵音节表”对韵母的分类和术语,近古音采用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一书对韵母音值的拟构.为了行文方便,我们把代表近古音的《中原音韵》音系简称为“中原音韵”,又由于该术语多出现在以下诸表格中故其上引号也省去.  相似文献   

12.
祁门方言中“着”字的特殊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门方言中的“着”其实是一形三字(同形字)。本文主要描写祁门方言中读作[·ts′]的“着”字的几种用法,通过近代汉语的语料来探索这几种用法的来源,并与现代汉语的“着[·ts′]”字的用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3.
哈尼语木达话中有硬腭塞音声母c/ch/?。使用Praat对这三个塞音进行声学分析描写,验证了通过历史比较而得出的硬腭塞音声母来源于复辅音kj/khj/ɡj的推论,而驱动这一音变的机制是全颚化。在全颚化的作用下,kj/khj/ɡj可直接演变为舌尖前齿龈塞擦音、舌叶腭龈塞擦音和舌面前龈腭塞擦音,c/ch/?不必是中间过渡阶段。此外,c/ch/?声学上表现出来的特征也解释了历史比较中kj/khj/ɡj和c/ch/?声母在缅彝语不同语言同源词中变为软腭塞音声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咸安普通话"是咸安人所说的一种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是咸安人学习普通话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介于咸安方言与标准普通话之间的过渡语。本文以《"咸安普通话"的声母语音偏误及咸安人学习普通话声母的重点与难点》(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和《"咸安普通话"声母语音偏误成因分析研究》(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为基础,以咸安普通话声母偏误为研究对象,探讨针对咸安人学习普通话的教学策略,从而更好地帮助咸安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  相似文献   

15.
曾丹 《江汉学术》2011,(5):89-92
从功能分布上看,"资深"可作定语、谓语和宾语。作定语时,既可修饰具体名词,也可修饰抽象名词。其中,具体名词又包括指人名词和指物名词。"资深"之所以能修饰指物名词和抽象名词,是隐喻机制作用下语义泛化的结果。从语义特征上看,"资深"原有的义素[+阅历深、经验多][+时间久]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衍生为两个独立的义项:一是阅历深、...  相似文献   

16.
从综合理论的观点看,客观上存在着一门“管理科学”,“管理科学”是“综合科学”体系中的一个“科”;虽然客观上也存在着需要研究科学技术本身发展规律的问题,但作为一门所谓“科学的科学”,即“科学学”,却是主观人为的产物。这个问题,笔者在《综合理论初探》[《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年,第三期]中已经提到了,这里再谈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尖团音是尖音和团音的合称.尖音指古代精清从心邪五母的字中今韵母或介母是[i]、[y]的,尖音字就是精系齐撮字,读[ts-,ts‘-,s-];团音指古代见溪群晓匣五母的字中今韵母或介母是[i]、[y]的,团字就是见系齐撮字,读[t(?)-,t(?)‘i、(?)-].近代语音的一大变化是北方话绝大部分地区尖团音混合而不再分.即在约十八世纪以前,不但齐撮呼的见溪群晓匣已经变了[t(?)-,t(?)‘-,(?)],连精清从心邪也变为[t(?)-,t(?)‘,(?)]了.不过见系齐撮舌根音的舌面化比精系齐撮舌尖音的舌面化要普遍得多,而精系舌尖音在北方的极少数地区还有保留,即这少数地区还有尖团音问题.在这些保留尖团音的方言中情况又有不同,一种是见系保持[k,k‘,x]精系保持[(?),(?)‘,s],如胶东半岛方言;一种是见系齐撮字已经变了[t(?)、t(?)‘,(?)]而精系齐撮字仍然保持[(?),(?)‘,s],如吴方言;还有的尖团音都各自变为一类,如晋东南阳城方言尖音是[t(?)-,t(?)‘-,(?)-],团音是[c-,c-‘,(?)‘-].l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唐代长安话有五个声调,其特点:阴平调低平;阳平调低升;上声调高平,音长短;去声调次高平,音长长;入声调为促调,有[-p]、[-t]、[-k]三种韵尾。《切韵序》“秦陇则去声为入”是指因部分去声字在六世纪末的秦方音中还未完全消失[-t]尾而产生的局部相似现象,到八世纪“去声为入”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长安话声调间的差异表现在音高、音长两方面,音高和音长共同起着区别声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从印度、泰国、缅甸等国家引入的不同地理种源的印楝品种,在元江干热河谷区进行育苗、造林技术试验研究,从各种源苗木,幼树的生长发育及开花结实等物候变化进行观察,并对种子产量、品质进行测定分析的结果看,印楝对元江以及我省干热河谷区域内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应,表明在我省干热河谷区域内大规模发展印楝生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枞阳县东部地区方言零声母包括普通话里的部分零声母、r声母和个别l声母;方言声母是普通话的部分零声母;声母 n、l在方言里有混淆不分的现象,但有些音节则区分得很清楚.本文主要就方言声母、、n和l与普通话相对应的声母进行比较,阐明方音辨正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