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孔子的思想体系是历史的产物。既具有历史的限定性,又有超历史的内涵。孔子思想体系中的超历史的内涵就是以“知人”“爱人”为特色的“仁”“德”精神,它实质是一种“人性”的自觉与升华。我们的时代物质生产水平有了高度的发展,对完美“人性”的追求已成为清醒的自觉,需要创建理想的道德原则和道德精神。因此,未来的中国和世界需要孔子精神,孔子精神只有在未来的中国和世界才能真正闪射出其光辉。  相似文献   

2.
任何重大的理论问题,源于重大的现实问题。在孔子的思想体系当中,“仁”是最主要的部分,而且“仁”是孔子面对春秋充满动荡、混乱的时期所给出的顺应时代潮流的理论回应。在“仁”的思想体系当中,居于首要位置的是伦理思想。“仁”,即“从人从二”,“仁”是关于人的,因此“仁”理论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学说,既展示了一系列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又提供出了一套道德修养的方法。而这一套道德修养方法的基本特征是“为仁由己”。本文通过对“为仁由己”道德修养方法的论述,说明孔子在关于自己如何达到君子、圣贤这一要求在道德上该怎样具体践行从而对儒家修养论进行一定的反思,并针对孔子“仁”的理论进一步深化理解。  相似文献   

3.
试论孔子“孝”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孔子学说的“仁”“礼”思想研究极多.而于孔子之“孝”则论及甚少.事实上.“孝”与“仁”“礼”一样.也是孔子学说的重要概念,知“仁”知“礼”也应知“孝”;而且,经过长期的嬗变、发展和积淀,“孝”已成为中国文化的稳定因素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和影响.深入探讨这一思想,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一、孝之涵义何谓孝?善于因材施教和启发教学的孔子,很少径直界定其义,而总是随机指点孝的丰富内涵.总而观之,孔子之孝是对父母生前延及死后的一贯之道.其主要涵义为:(一)生前之孝:在物质生活上赡养父母,在精神生活上敬爱父母.把对父母的物质生活之养和精神生活之养结合起来.这是孔子之孝的基本合义.  相似文献   

4.
"仁"、"道":孔子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他的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思想文化也有着深远影响.其人生哲学中"仁"、"道"思想不但在社会生活中成为了强大的精神支柱,而且在政治、教育和社会风气上也处于主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国民精神.他所倡导的积极入世而又超凡脱俗的思想,使人的内心有所归依,至今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5.
义利观是孔子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辩证地看待义利关系,认为“利可取”,赞成人们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但强调获利应以求“仁”行“义”为前提,而且要“以义制利”,形成了具有现实性、社会性、参与性、道德性特点和辩证性、实践性特质的仁学义利观,这对经济、社会、政治、道德建设以及人的思维和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德”大都是沾染着浓郁功利色彩的“政治道德” ,孔子对这种“德”进行了超越与改造 ,使之成为一种“人格德行”。这种“德行”是通过一定修养途径所能达到的特定境界。求“德”主体在过程中能体味精神愉快  相似文献   

7.
仁是孔子学说的最基本理念。在某种意义上,孔子的学说就是仁学。孔子的仁学把仁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的总原则,其核心是人。弘扬孔子仁学思想的精华,对于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关系,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解决现代人的信仰缺失问题,尤其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孔子从“仁者爱人”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他的这种理想究竟是什么呢?目前学术界主要存有三种界定,礼运大同说、论语大同说、有道说,本文认为孔子的政治理想实际是一种“道德理想”即“天下归仁”的和谐社会,这种理想不仅对中国人的影响深远,而且对世界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恒德久远 ,择乎中行 ,是孔子道德修养论和儒家处世哲学中的思想精髓。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要坚持道德修养 ,而没有“恒德”和“中行”这两点作支撑 ,就很难达于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要做到道德操守的恒久持一 ,就必须择乎中行 ,只有中行而不走向极端 ,才可以持之久远。孔子的道德修养论虽然具有积极地进取性和斗争性的一面 ,但更注重在伦理道德思想中建立一种相互制约的平衡机制 ,并始终把中庸精神看做是这一平衡机制的核心和其道德精神的最高诉求。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伟人,自古以来被誉为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思想的最大贡献在于其“仁”的思想。“仁”在中国历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对当下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更是不可缺少。  相似文献   

11.
在《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为我们塑造出了文质彬彬、风度翩翩的君子形象。"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君子是孔子推崇的理想人格,《论语》中的君子形象被赋予了诸多"仁"的品质。实现"仁"要遵循忠恕之道,先修己再治人;成为君子则要先内修自己的品德,然后才可以治国安民,可见二者都经历由己及人的相似过程。然而,"仁"的广博高深未必是君子能够完全达到的。因此,"仁"包含了君子所具备的美好品德,但君子却未必拥有所有"仁"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杨绳武先生是保定同仁中学、自忠中学的校长,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实用的知识、健康的身体、生活的技能、服务的精神”的教育理念,对我国中等教育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培养了一大批祖国建设人才,“一代师表,实堪纪念”。  相似文献   

13.
正名概念无疑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与意义的概念.社会的无序造成了人们心灵上的无依归感,孔子以正名为毕生的使命,他以仁来深化礼,使其不是一种形式而归于人心,从而构建了正名的框架.孟子、荀子虽有不同的方向与路径,但他们都致力于社会秩序的重建与人心的重拾,并分别从内在精神层面和外在的操作性上做了精彩的论证,从而终在"正"上达成一致.  相似文献   

14.
孔子军事体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军事体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战争胜利的保障、为仁德服务的手段,这些主张对后人及现代教育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和借鉴价值,是我国军事体育思想的起源之一。根据孔子、他的弟子和其他教育家关于孔子的论述,对孔子的军事体育思想及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客观的评析。  相似文献   

15.
中庸思想最早由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但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尧舜禹三王相授相受之道以及夏商周三代的相关思想。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孔子以“中庸”为最高的美德和人们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最高的德性。孔子之中庸与仁、礼内在联结。作为理想人格的中庸,表现为仁智勇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6.
卢梭是一个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在道德教育上有诸多见解。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主张人性是向善的,人天生充满着自爱、同情性、对幸福的关切。在道德教育的目标设定上,卢梭主张要把人培养成一个整体的自然人,同时也是"美德共和国"的公民。在道德教育的方式上,卢梭比较看重情感主义润育,注重道德感化和情感激励。不过,卢梭虽然反对理性主义教育路线,但是他也并非完全否认理性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管窥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博大精深的中国体育伦理思想与中国泛道德化的传统文化背景紧密相关.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主要体现了儒家"仁爱"精神,其特征表现为:先德后艺,以艺显德;天人合一,尚中贵和;遵从礼制,严格等级;积极入世,建功立业;重义轻利,诚信守诺.对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的探析,旨在深刻的理解中国现代体育伦理思想的渊源,从而更好的把握体育伦理思想未来的走向.  相似文献   

18.
苏轼既创造了惊人的艺术成就,又彰显了独特的人格魅力,在贬谪期间有着鲜明的以自然为美的审美心境。即:不再囿于自然山水的阻隔和贫乏的物质生活,而是以情为本,以超然的心态赏玩着生活中的普通之物,咀嚼着周遭的普通之事;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他笔下皆化为艺术,焕发生机,昭示着他澄明、宁静、平和淡泊、旷远而深湛的审美心态。这种无往而不适的审美人生智慧汇聚着孔子舞雩风流的人的自然化精神与庄子“适意不异逍遥游”的艺术境界,又有别于同时代以理为本,高谈道德伦理的理学,直指人的现实的情感愉悦,成为了古代士人安身立命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文化的“轴心时代”(亚斯贝尔斯语),孔子在东方的中国创立了儒家学派。在中国文化进程的各层源流里,由于中国文化多元化的特点,孔子在中国文化进程中的地位是发展变化的,但是他作为儒家圣人的地位却是不变的。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以后,儒家文化很快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在汉代儒学的意识形态化过程中,儒家文化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孔子则成了“为万世立法”的宗教式的人物;魏晋南北朝延及盛唐,儒家文化是在“玄学”的盛行和佛教的全面传入的情况下与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的相互影响中发展的;宋明时期,随着宋明儒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的文化价值观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孔子本人也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近现代之后,中国社会开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变革。与此相应,孔子的地位和命运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进入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及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和文明对话的时代,孔子的学说作为世界和平发展、建构和谐秩序以及相互尊重的最重要的精神资源而受到尊重。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已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且开始走向世界,而孔子更是代表东方儒家文化的世界伟人。  相似文献   

20.
梁漱溟重视道德的正向功能,主张以德代法来维持社会秩序。情意教育、精神陶炼和心理调整是其德育思想的核心,又将亲师取友、自我体认、反省自身的德育方法贯穿其中,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的因素,为当前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