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构成跳高成绩的基本因素影响跳高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包括运动员的情绪,体力、心理状态,以及场地器材和气候等等。但是,构成跳高成绩的基本因素,却只有三方面:H_1——人体重心在离地瞬间的高度;H_2——人体重心起跳后的上升高度;H_3——人体重心在空中的最高点与横杆之间的距离。H——横杆高度跳高成绩就是这三个H 的组合,即H=H_1 H_2-  相似文献   

2.
论背越式跳高的技术特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背越式与俯卧式跳高的助跑速度、着地起跳时的人体重心投影点离着地点的距离、起跳时的摆腿特点的对比分析,找到了这两种方式跳高起跳的动力学差距;根据曲腿摆动的起跳与过竿特点,分析了背越式跳高技术动作过程的必然性;依据背越式起跳时的骨盆转动特点,分析了背越式跳高起跳后身体自然转向背对横竿的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3.
现代跳高技术中人体腾跃重心高与横杆高差值的变化趋势刘小湘(湘潭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湘潭411100)1前言有跳高历史以来,跳高要求人体从横杆上越过而不触落横杆。人们一直认为,跳高时人体重心必然要高于横杆,否则,过不了横杆。笔者通过对人类跳高技术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以重心法获得的纵跳高度作为参照标准,比较叉腰纵跳和摆臂纵跳情况下不同高度计算方法之间的差异。方法:采集20名男性受试者叉腰纵跳和摆臂纵跳时的运动学和地面反力数据,分别采用重心法、腰点法、腾空时间法、离地速度法、地面反力积分法计算纵跳高度。结果:5种方法所得纵跳高度之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01),与重心法相比,其他4种方法所得结果误差从小到大依次为腰点法、地面反力积分法、腾空时间法和离地速度法,4种方法计算高度与重心法计算的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高度相关(0.914≤R≤0.974)。结论:腰点法、腾空时间法、离地速度法、地面反力积分法在计算纵跳高度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系统误差,但在一定程度上几种方法仍可替代重心法,且计算的结果可用于实际纵跳高度的预测。推荐使用腰点法和地面反力积分法计算纵跳高度。  相似文献   

5.
摘要:国内外撑竿跳高项目一直被世人广泛接受的4H公式理论(即:H=H1+(H2+H3)-H4),已不满足于现代撑竿跳高技术理论的需求。本文增加H5视角,以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的技术数据为实证参考,采用运动生物力学摄影测量等研究方法揭示各成绩构成分量的情况与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撑竿跳高成绩构成分量H5的提出,解释了人体重心最高点不在横杆最上方时所造成的实际重心高度下降的情况。2)世界高水平男、女撑竿跳高运动员的腾越高度主要依赖于运动员的握竿高度,男子选手过杆技术优于女子选手。3)世界男、女选手的伸展偏离角度越小,人体腾起的高度(H2)就越高。4)世界高水平男、女选手的预设架距与身体重心最高点的平均距离差值呈现出绝大多数优秀选手的身体重心最高点未能在横杆正上方,且差值越大,身体重心下降的高度(H5)也就越大。  相似文献   

6.
起跳技术是背越式跳高的关键技术,也是决定跳高成绩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对参加2008年全国田径大奖赛(乌鲁木齐站)总决赛前5名运动员的研究,探讨其起跳技术的运动学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起跳缓冲阶段起跳腿的缓冲幅度较小;在起跳腿蹬离地面瞬间的蹬伸幅度不足,水平速度转化率较低;身体重心高度及起跳腿工作距离都比较小.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背越式跳高过程中,运动员身体的运动可分解为重心的运动和身体其他部位绕身体重心轨迹的转动两部分。起跳腿蹬离地面后,身体重心的运动沿着起跳角形成抛物线运动轨迹,身体其他部分绕身体重心的转动可分解为:绕垂直轴、矢状轴、额状轴三个转动,这三个方向的转动是运动员从起跳到顺利绕过横杆技术的关键,转动动能来源于助跑动能和人体弹性势能,转动角动量主要是通过蹬地和起跳摆动过程获得的,在整个跳高过程中,转动角速度是运动员通过调整身体各部位形状而改变的。  相似文献   

8.
背越式跳高技术类型新划分及运动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对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录像解析,发现:背越式跳高技术的关键环节--起跳阶段人体重心轨迹存在明显的差异,并进行运动学比较研究.表明以起跳阶段人体重心轨迹曲线作为划分依据,以较直观的易操作的人体运动学指标--内倾角和屈膝角为划分标准,可将技术分为:平缓上升型和波动上升型.  相似文献   

9.
论背越式跳高起跳中的摆腿技术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近几年的背越式跳高起跳摆腿技术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对起跳时的摆动腿摆动的研究,发现:人体在起跳后身体自然过渡到背对横竿的转动状态,是由起跳时人体骨盆以支撑腿的髋关节为轴随摆动腿的摆动,作向前上方转动,绕人体纵轴转动的力矩决定的;不是依靠摆动腿有意识地向异侧肩方向摆动时所产生的水平方向转动力矩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张树峰是我国在本世纪第一个越过2.30m的跳高运动员,蝉联了第10、第11届全运会男子跳高冠军,通过对他在第11届全运会越过2.28m的技术动作进行运动学研究,结果表明:张树峰的摆动腿着地点到身体重心的水平距离相对较大;起跳开始阶段的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有所下降;起跳开始瞬间身体重心高度低于摆动腿最大缓冲瞬间的身体重心高度;在起跳过程中起跳腿在最大缓冲瞬间膝角在背越式跳高膝关节缓冲最佳角度范围之内;起跳阶段的蹬伸距离较小,缓冲时间相对较长,腾起角度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三维摄像方法和爱捷运动录像反馈系统提取有关当前我国部分优秀男子跳高技术的运动学参数,根据运动生物力学、训练学、统计学等学科理论对中外跳高技术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运动员在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高度和身体重心腾起高度上均与国外优秀运动员有显著性差异.我国运动员起跳离地瞬间身体姿态不合理,起跳的缓冲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制动,起跳腿的离心收缩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12.
背越式跳高“两步”起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运用高速摄影方法 ,对我国高水平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支撑到起跳腿蹬离地面这一过程中身体重心运动和垂直速度变化规律进行研究 ,论证背越式跳高起跳是从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垂直支撑开始到起跳腿蹬离地面结束的“两步”起跳过程 ,指出背越式跳高最大的优越性体现在弧线助跑最后“两步”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运动方向得到改变和垂直速度得到累积。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将组成跳高成绩的H1、H2、H3及14项起跳技术指标按层次建立关联树。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分析法对1997年雅典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跳高决赛前6名运动员起跳技术指标进行分析得出:跳高成绩组成中最重要的因素是飞行高度,对飞行高度影响最大的3项技术指标依次为跳起时质心垂直速度、腾起角度、最后一步重心高度。其次是起跳高度,对其影响较大的是起跳时质心水平速度,运动员的先天条件也不容忽视,身材高、下肢长的运动员优势较大。对H1和H2影响最大的3项技术指标中都包括了跳起时质心垂直速度和腾起角度这两项技术指标。并提出了身体素质及技术的训练方向。  相似文献   

14.
运用图像采集与解析方法对王宇在第12届全运会男子跳高决赛中越过2.29m 一跳的腾空过杆技术进行了三维运动学解析研究。结果表明:王宇在起跳结束瞬间,摆动腿的摆动比较积极主动;腾起角与身体重心过杆夹角比较合理;腾空过杆阶段身体重心的轨迹最高点不在横杆的正上方,没有最大限度地利用H2的高度;王宇的 H3值略接近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 H3值;髋轴与横杆的夹角较小,背弓充分。  相似文献   

15.
郑幸娟是我国优秀的女子跳高运动员之一,她的水平、技术风格代表着我国女子跳高的最高水平。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三维解析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郑幸娟不同高度的技术进行三维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郑幸娟在最后两步的步长相对合理,而最后两步的速度有些慢,造成了助跑的节奏放慢。起跳时间相对来说有些长,在1.92m的高度时的起跳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较快,而1.95m时相对来说有些慢。郑幸娟在1.92m和1.95m时的起跳时重心高度与重心最高高度接近世界水平的运动员,但是在这两个高度的膝关节、髋关节相对来说比较大。  相似文献   

16.
背越式跳高助跑最后两步的技术动作对跳高起跳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跳高运动员试跳中最好成绩高度和最终失败高度是两种极限高度。运用三维摄影解析和运动学的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最好成绩高度和最终失败高度最后两步助跑技术进行研究,并参照国际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的技术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男子跳高运动员存在助跑速度过低、失败高度倒1步步长偏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解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参加第11届全国运动会田径比赛跳高决赛的前11名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摆动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背越式跳高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摆动的方式有"折叠式"与"屈腿式"两种;摆动腿着地瞬间的着地角、髋角与运动员身体重心水平速度、腾起初速度有着显著的相关性;与运动员起跳的腾起垂直初速度、跳高专项比赛成绩有着显著的负相关性。起跳腿着地瞬间两大腿夹角与重心腾起垂直速度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性;起跳腿离地瞬间两大腿夹角与身体重心腾起的高度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摆动腿蹬离地面瞬间起跳腿踝关节的摆动速度与起跳腿着地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腾起初速度都存在着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撑竿跳高是田径运动中技术最复杂的项目之一,它的最大特点是运动员借助撑竿的支撑跳过一定的高度,因此,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在空中控制身体的能力要求较高。从事这一运动,能培养勇敢顽强、机敏果断的意志,全面地增强体质。但是,由于尼龙竿及其相应的设备,例如泡沫坑等,价钱非常昂贵,短时期内在我国基层广泛开展还有  相似文献   

19.
背越式跳高"双动力"起跳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法,训练实验法,分析了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和垂直速度的变化规律,认为背越式跳高起跳身体重心由低向高不断加速上升,垂直速度是由小到大不断加速增大是从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垂直支撑开始到起跳腿蹬离地面结束的“两步”中完成的,起跳垂直速度是摆动腿支撑和起跳腿支撑下的“双动力”起跳中获得。弧线助跑起跳最大的优越性是经济实效地降低和升高身体重心,为身体重心运动方向提早转变和垂直速度提早积累创造有利条件。背越式跳高“双动力”起跳训练的中心是围绕以速度为核心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结合;四个平衡;五个途径;六个转化”进行起跳训练。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男子排球运动员扣球起跳蹬地动作过程中,人体下肢的相关力学参数特征.对象:男子大学生排球运动员10名.方法:使用高速人体动作捕捉系统及三维测力台,对相关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进行采集.结果:①起跳过程中,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和均值均为优势腿大于非优势腿;②非优势腿地面反作用力峰值与重心最大高度呈高度负相关(r=-0.961,P=0.002<0.05);③双脚同时着地过程中,优势腿地面反作用力冲量明显大于非优势腿,两脚地面反作用力冲量差与重心最大高度呈显著负相关(r=-0.531,P=0.034<0.05).结论:①在后排起跳过程中,优势腿与非优势腿表现出不同的用力形式;②应当通过适当控制非优势腿在着地初期的制动作用,并在双脚最后用力阶段有意识地提高非优势腿的参与程度,以提高人体的起跳高度;③排球运动员髌腱炎的发病可能与踝关节绕矢状轴力矩和膝关节绕垂直轴力矩较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