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问题学生已成为当代教师的致命伤,本文通过对问题学生的认识、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及应对问题学生的对策几个方面来综合分析问题学生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问题学生的心理、思想、行为特征,加强教育,使问题学生不再有问题。  相似文献   

2.
给学生示范性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激励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在这样的培养过程中,使他们质疑能力越来越强,提出问题的质量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时期以来,青少年"问题学生"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青少年在受到自身、社会、家庭和学校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下逐渐走向了"问题学生"的行列,其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学习、交往、生活和心理等各个方面,学校应该积极采取健全"问题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优化"问题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和构建"问题学生"教育管理体系的教育管理措施,积极促进"问题学生"的转化。  相似文献   

4.
地理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构建问题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地理教师要从角色定位、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等方面做相应的调整,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及教学经验,科学地实施"问题法"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地理学习.  相似文献   

5.
实验教学是以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训练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实验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上,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注意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6.
这两年师专学生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象惰性、功利性、思想缺陷、自我认识偏差、纪律性不强、考试作弊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学校、教师在加强自身建设同时,如何加强学生管理、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求助意识,真正实现个性化培养方案,正是本文所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中国哲学》课程教学方法陈旧、形式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中国哲学》课程教学中引入"问题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主要结合《中国哲学》的特点和笔者长期进行作为选修课的本科《中国哲学》课程的实践阐述"问题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指出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变,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浓缩在问题中,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完成从接受知识向发现知识的转变、从学习被动者向学习主动者的转变,真正提升哲学课程开设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数学教材中多数知识都依靠问题形式呈现,兴趣不足、效率低下、易溜号等问题的出现都因问题没有激发思考造成.故而国内外很多教育专家都主张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获得新知,掌握新知,学会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由于任务紧而让提问流于形式的现象,部分学生甚至不会提有效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变得尤为重要.会提问说明在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有利于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提问意识的培养有两个方面,而本文主要是分析教师的提问艺术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特别关注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关注问题设计的意义,通过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抓根本;以大语文观统整语文与其他学科及社会、生活的联系,让知识在问题设计中相互渗透;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等举措,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构建互动课堂的审视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互动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现代教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通过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等形式,让学生体验问题、独立自学、交流互动,努力提高互动课堂的效果,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考和探索,提出高职体育教育改革应"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从高职体育教育的实际出发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从教材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成绩的评定等方面对高职体育教育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有利于我们理清思路,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促进高职体育教育的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更加有利于高职人才的全面培养。  相似文献   

12.
《机械CAD基础》教学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机械CAD基础》课程教学效果,以Pro/ENGINEER软件教学为例,指出目前Pro/EN-GINEER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探讨机械CAD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为更好地帮助学生加快学习进度、增强学习效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探究教学方法对促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学生现状,结合“案例驱动,引导教学”、“问题驱动”的上机实践和“兴趣驱动”的考核方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总结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五步教学法,该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代,适应"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高职院校目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入手,高职院校应在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和落实教育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考核办法,营造鼓励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山东英才学院的实践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电机及电气控制》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围绕精品课程建设的"五个一流",从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教学管理等方面入手,介绍了《电机及电气控制》精品课程的建设内容,阐述了我们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中的主要做法,即:引入工程实例组织"项目教学",拉近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距离;增加课内动手练习,在专业教室进行"一体化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所学知识;运用课程实验、课外研究性实验和综合实训周相结合的方法,强化技能训练。  相似文献   

16.
高师素质教育与师范生体育素质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一个热点问题。采用文献法,研究高等师范院校公共体育教学如何顺应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指出,应该抛弃原有狭小“身体素质”观,树立大的“体育素质”观,重构师范生的体育素质结构。在重构师范生的体育素质时,必须改革原有教学形式、方法、内容以及体育课评价体系,使之与新的目标体系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研读”就是研究性阅读。研读有别于传统语文学习中的接受式阅读,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和机械地记忆知识,而是通过充分的自读,主动地探索研究,积极地发现与解决问题。当今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为了让高职学生适应社会进步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的“社会人”和“职业人”,笔者认为,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实施研读学习,这有助于高职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有助于培养高职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8.
针对高职高专教师普遍认为C语言难教难学的现象,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进行探索和改革.教学实践证明,改革后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自体育课程研究进入中国学校体育研究领域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与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还是"运动技能教学",一直是中国学校体育研究领域争论的问题。为解决体育课程"增强学生体质"的问题,中国学校体育史上曾出现过许多不同的理论假说,包括"2-1=1"策略的"体质教育论"、"1+1=2"策略的"课课练"、"2-1=2"策略的"运动技术健身论"及"1+X=?"策略的"健康教育论"。上述理论假说在不同年代的中国学校体育理论研究中各有侧重,各有缺陷。中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课程不仅应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青少年学生在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中增强体质"作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的重点,还应将"增强学生体质"作为评价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标。为使中国的体育课程教学实践能增强学生体质,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1)以精准监测、精准分析、精准干预的"体质提升三精准"作为体育课程的增强体质导向;2)开发有效的、有趣的"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游戏";3)普及"体育趣味课课练";4)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5)强化"学科融合""课内外结合"及"家校结合"。  相似文献   

20.
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数据统计等方法,对我院大学生体育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院学生在体育能力的几个方面都存在着不足,建议在体育教学中要加强体育理论教育,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自主健身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建设学院的体育设施,以满足学生课外健身活动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