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是我国公益诉讼的特色制度,其运行的质效保障有赖于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形成共治机制。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历经萌芽、起步和发展的变迁过程,蕴含着追求公益与效益的统一、达致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平衡、形成外部监督与自主纠错的秩序等功能性要求。从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的实践来看,虽然诉前程序在行政公益诉讼中呈逐年上升趋势,检察建议的回复整改率也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仍然存在被建议行政机关对公益矛盾应对消极、对诉前检察建议回应怠惰,以及检察机关的诉前检察建议刚性不足等机制缺陷。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被建议行政机关调处公益侵害的驱动乏力、对诉前检察建议的判定和反馈机制单一、围绕诉前检察建议的运行机制不实等。鉴于此,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的机制完善应从优化调处公益侵害的驱动机制、补强公益侵害的共治机制、夯实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的质效保障机制等方面着手推进。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各国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得到普遍确立。但在我国由于相关制度的缺失,致使检察机关不能依法代表国家或社会公众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近年来,我国各地检察机关根据现实需要,进行了支持起诉和督促起诉的实践探索。有人认为,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督促起诉是检察职能的有益延伸和制度创新。也有人认为,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督促起诉存在公权干预私权之嫌。笔者认为,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督促起诉是在我国现有立法关于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缺失情况下的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一种"曲线救国",这种制度的价值在于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但是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深入和司法实践的不断丰富,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规范的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势在必行,以满足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切实需要。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中,对公益利益造成侵害的公共事件不断增加,遗憾的是,这些损失不能通过公益诉讼来进行弥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事公益诉讼原告主体的缺失。检察机关在承担民事公益诉讼职能方面具有天然的优越性,理应在此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在此情况下,应明确赋予检察机关相应的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从而有效地维护公益。  相似文献   

4.
概括国内公益诉讼的现状,分析司法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并阐明其发生的理由。通过比较不同学者的观点,归纳实践经验,对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中的诉讼地位、诉讼范围和取证机制等问题进行研究。肯定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地位的重要性,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总结出若干具有可行性的办法,建议检察机关加强自身建设,国家利用立法手段,建立相应的配套机制,以减小检察机关在诉讼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从而促使其更好地履行职能,维护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5.
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有其法理基础,国外普遍建立了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我国法律应该赋予公民、公益组织和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  相似文献   

6.
2012年8月31日通过的我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正式规定了公益诉讼制度。虽然在我国的立法中已明确规定了公益诉讼制度,但却并未明确规定公益诉讼的诉讼主体范围。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探索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主体的各种可能类型,对检察机关、国家政府机关和环保社团等公益性社会组织的类型化研究,可以使环境公益诉讼主体理论研究逐步走向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7.
面对逐渐增多的损害公共利益而又得不到正确处理的案件,笔者认为,在我国法律中,应赋予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力。因为检察权的权力内容就应当包括法律监督权和公诉权。同时,解决纠纷要有相应的诉讼理念和诉讼形式与之配套,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相关程序设计也是关键一环。从提起的案件范围、提起的方式以及检察机关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行政诉讼法制定之时,行政公益诉讼作为一个不成熟的概念存在有其一定的理由与根据。但随着我国社会与行政诉讼理念的不断发展,在我国设置行政公益诉讼的条件已基本成熟。本文主要从行政法发展理念,我国国情、社会的需要,以及对反对行政公益诉讼的理由的反驳等来论证当前在我国设置行政公益诉讼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在总结我国现有法律对不作为救济规定,介绍了一些比较典型的国外制度。提出应将侵害公共利益的不作为、抽象的不作为纳入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救济,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借鉴德国课以义务诉讼模式,构建我国行政不作为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0.
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制度现已渡过试行期,在全国范围内常态化运行。但检察机关身份定位、案件线索来源、程序规则的不足制约着制度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相关概念、措施比较,分析该制度现存问题并提出初步的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体育公共服务与公共伦理有着共同的价值基础,即公共利益。公共伦理是体育公共服务实现的保障机制。体育公共服务建设过程中的公共伦理缺失,带来了体育公共管理主体行政责任的缺失、体育公共财政管理不当、体育公共决策失误以及社会成员缺乏公德心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体育公共利益,影响了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因此,以公共伦理为视角分析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跆拳道运动自开展以来,跆拳道裁判员对项目的推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以利益冲突理论为依据,质性研究的范式为基础,采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对不同背景、经历与等级裁判员对利益冲突的观念与行为进行对比与分析:裁判员的个人品行直接决定其在参与者心目中的形象、同时也对其利益关系形成约束;人情与个别行业现象会对裁判员的利益关系形成负面的影响;政府与领导的不同态度会对裁判员的执裁与判罚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新时期的治理理念下,裁判员选调机制、多元化治理模式等,都会对裁判员维护公共利益产生正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公共政策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利用公共资源达到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平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的公共管理过程。随着公共行政从统治模式向治理模式的转变,公共政策的话语背景发生了转换。政策的公共性本质日益凸现,它成为政策的政治合法性获得的主要依据。由此,公共利益作为社会共享性的利益,成为公共政策的归属和目标指向,其界定和实现的方式也发生着相应的转换。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经济转型期,对"体育公共利益"的科学界定与保护有利于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从对公共利益的分析入手,指出体育公共利益是与公民个人体育利益相对的社会大部分公众主体体育欲求的转化形式,它主要表现为以"体育公共产品""体育公共服务"和"体育公共权利"为内容的公众主体对客体的主动关系和客体对于公众主体的体育好处和意义。它具备"合法性""普遍性"及"合理性"特征。研究表明,经济转型期我国的体育公共利益不但包括普通公民的体育利益,还包括以夺取"金牌"为目标的竞技体育利益。因此,经济转型期必须对体育公共利益这两方面同时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5.
以公共体育政策视角调整弱势群体体育利益失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弱势群体体育利益被相对剥夺是我国广为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体育政策是体育发展的行为准则,它规定与指导着体育的发展方向。通过分析我国现行的公共体育政策在体育公共利益选择上的偏向性,得出结论:公共体育政策合理的利益选择是体育公共利益的均衡分配,有效制定公共体育政策,充分关注弱势群体体育利益以及建立和完善体育利益表达机制。并从实际出发,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政府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公共精神和公共利益是新时期中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价值依归,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使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法等研究方法,运用新服务理论、治理理论和公共行政伦理等理论对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设计理念、功能构建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研究认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设计中,必须体现行政服务理念和政府公共精神,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顶层设计统筹。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地方政府、基层组织在构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时,只有突出公共性、公益性、全面性和平民性等特征,才能真正为老百姓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体育产品和有效的公共体育管理、公共体育服务。  相似文献   

17.
当前,许多商业公关活动忽视了对公众利益的定位,企业组织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候丧失了公众利益的理念。本文对公众利益在公关中的重要性进行剖析,强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把公众利益作为公关的最主要目标才能实现组织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公私观念与公德、私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的公私观念只属于政治哲学范畴,公私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传统中国的公私观念则既属于政治哲学范畴,又属于道德哲学范畴,公与私道义上的对立,源于古代中国政治与道德的内在冲突,源于中国的专制政治。了解了这一点,才能有对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以及公德与私德的正确理解,才能明白我国当前道德建设的重心在于社会公德的培育。  相似文献   

19.
试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阶段,具有公平均等性、公益性、多样性、便利性和普及性的特征。以人为本是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应坚持的基本价值理念,围绕实现人民群众的体育权益开展多方面富有成效的工作是政府体育公共服务的目标和任务。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收到实效,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组织落实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新公共管理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西方公共行政改革都处在全球化、信息化这个大背景下,所以,新公共管理提出的政策职能和管理职能分开、公共理念和市场理念融合、公民身份和顾客角色统一、从集权走向分权等思想,无疑对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启示作用.由于中西方公共管理体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政治、文化、历史传统不同,决定双方无论改革目标的选择,还是采取的改革步骤、手段,都会有各自的特色,因此,必须根据中国实际,吸收、消化、改造新公共管理思想,若盲目照抄照搬,难免陷入"淮桔成枳"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